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中国梦的内涵与魅力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而“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中华民族是一个需要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理论思维,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梦想和追求。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形象概括,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凝聚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力量,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热情,昭示着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梦想和追求。正确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对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激发中华儿女的责任感、使命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富强:中国梦的第一要义

梦想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激情、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憧憬。人有梦想才有动力,民族有梦想才会腾飞,国家有梦想才会强大。马克思曾经指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3]。所谓国家富强,顾名思义,是指国家富有并且强大。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要全面理解“国家富强”,就需要理解“国家”“富强”的含义。这里的“国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包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的一个主权统一、不可分裂的政治经济实体。“富强”兼指富裕与强盛、国家的全方位崛起。“富”突出了国家建设的重点和国民生活的中心事务,即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的富足程度;“强”并非特指一国的军事、政治或经济实力,而是指一国的综合实力。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富国强兵”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以后。《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对中国近代以后百年屈辱历史的沉痛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中国人民百年追求梦想的第一要义。

1.历史背景下的国家富强

“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中国作为绵延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灿烂为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早在四千年前,我们还不知读书识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我们今日拿来自己夸口的那些非常有用的事物了。”[4],33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说过:“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5]英国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也说过:“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6],6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从《诗经》中的“乐土”,到《老子》中的“玄同”、《墨子》中的“尚同”和《礼记》中的“大同”等,都反映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直至17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先进的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文化,在同时期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独占鳌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宋代的“盛世雄风”、明代的“七下西洋”,再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从具有人类文明里程碑意义的四大发明到诸子百家的学术殿堂,流派纷呈,群星灿烂;从绵延不绝的二十四史,卷帙皇皇到抵达西亚、北非、欧洲的陆地与海上的丝绸之路;等等。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所言:“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它有众多的人口,有灿烂的文化,有特别肥沃的土壤以及从11世纪起就由一个杰出的运河系统联结起来的、有灌溉之利的平原,并且有受到孔学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这些使中国社会富于经验,具有一种凝聚力,使外国来访者羡慕不已。”[7]然而,从18世纪开始,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的状况却逐步显露,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警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警醒和斗志。面对如此深重的灾难和屈辱,中华儿女无不愤怒,无数仁人志士义愤填膺!怀着悲愤的中华儿女从此踏上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追求民族复兴梦想的历史。“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8]“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9]但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一切不仅奠定了重塑强国富民之梦的基础,而且为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大众,掀起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主义革命,使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飞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提出的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的政策,是真正的革命三民主义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我们叫做新民主主义的政策。这是真正适合现在中国国情的政策”[10]。这些政策的目标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就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梦。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指引下,我们党经过艰难困苦的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中国的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半个世纪前,中国提出“赶英超美”之梦,国际上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这个梦在经济领域用数字铸成了现实。1952年我国的GDP为680.9亿元,1978年增加到3488.6亿元,2012年超过5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文章题目,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国内的一系列数据也印证了《华尔街日报》的说法。2010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外商直接投资位居世界第一。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部署,目标再次刷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赋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丰富的内涵,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总之,“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11]。“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12]

2.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富强

中国梦的实现道路是曲折的,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实现了融入世界的三次大的转变,特别是以入世为标志,中国完成了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十多年过去了,入世为中国经济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好地融入世界主流经济,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同时,中国可以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贸易规则等方面借鉴其他成员的经验。入世之后,中国外来投资与整个贸易、出口等得到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经济增长质量也得到快速提升。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并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方向。中国与世界各方面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社会对中国融入世界的作为充满期待,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沉着应对,采取有力措施摆脱危机,变危机为机遇,这使得中国经济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变局依然保持稳定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很是不解,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之所以在危机中求得发展,是因为中国始终提倡包容发展,与新兴国家、美国、欧洲以及周边国家等实行全面合作,把世界的问题看作与自身直接相关,在世界大舞台上,中国是合作者、贡献者,而不是旁观者。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国顺势而上,一跃而走向了国际事务的中心舞台,成为国际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以平等的伙伴地位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发出共同的声音、提出共同的主张和议程,携手维护共同的发展空间、发展利益和发展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3]1978—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持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打破了二战后的“日本奇迹”(1950—1973年的23年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3%)。2013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已形成包括41个大类、201个中类、581个小类的比较完整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体系,制造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信息产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居世界第三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定资产存量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居民金融财富以年均17.4%的速度增长,外汇储备1991年以来以年均37.5%的速度增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进口贸易居世界第一位,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位。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500美元,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我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用不足世界10%的耕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存、食品和穿衣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除了经济上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对外文化交流上,也开辟了自己的道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合作、开放、包容的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始终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并始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当《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受到破坏与践踏时,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联合国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为争取最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和解决国家、地区之间利益纷争等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通过对话和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主张诉诸武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参加各种具有建设性和进步意义的国际组织,并在这些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信守国际承诺,勇挑国际重担,积极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不断扩大维和力量,为国际和平稳定做贡献。中国广泛开展各国、各地区间不同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推动联合国及安理会有计划地稳步改革,积极为早日实现联合国制定的人类千年发展目标做贡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能源安全和预防与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重大国际难题时,中国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国家共同利益的立场上,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克时艰,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迎接挑战。中国积极参加和组织国家间合作组织,推动世界共同繁荣。中国主导组织了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欧合作峰会等双边和多边合作组织与论坛,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构建多样化国际合作平台。中国积极参与到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核安全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等,对推进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解决,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引进外资,到现如今中国资本走出国门而与国际资本同台竞争,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中国的制造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密集型、克隆模仿型逐步转向科技密集型、自主创新型,“中国创造”在给中国带来红利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给其他国家的人民不断带来实惠。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得到发展机会的话,现在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繁荣中展示国家富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在经济往来的同时,也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的沟通和交流。中国历来倡导文化多样性,主张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包容个性、尊重多样,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花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美画卷。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也正走出国门,融入世界。2004年,中国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如今,遍布世界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已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进一步彰显而更加深入人心,世界人民和平友谊之树更加枝繁叶茂。近年来,中国在亚非欧美的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年,同时也在中国举办了法国年、俄罗斯年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和了解,推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热”“汉语热”成为国际潮流。中国这个正在迈入世界强国行列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新中国走向国家富强的梦想

追求国家的繁荣富强是近代以来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强烈愿望和不懈追求。然而,历史条件不同的国家,实现富强的动因有差别;政治倾向不同的人,追求国家富强的目的也存在差异。推动中国迈入世界强国行列,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是广大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愿望和要求。但事实告诉我们,自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现代文明以其工业化和坚船利炮迅速赶上和超越了农耕文明时期一直处于强国地位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败落于西方文明之后,“落后就要挨打”是对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大肆进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精神麻醉,中国国力急剧下降,民族生存危在旦夕。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用世界眼光观察和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革命的发展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去分析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进而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独立探索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一改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革命斗争屡战屡败的历史,并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实现国家富强的艰巨性,也深入分析了中国实现国家富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着眼于中华民族复兴思考国家富强问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但是到了近代,中国这个文明的国度相对于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而显得没落了,清王朝政权的腐败无能加剧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进程,冷兵器无论如何也干不过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一味妥协换来的是人民群众所处环境更加水深火热。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为实现民族振兴、谋求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是必然选择。他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精辟地指出,近代中国之所以在对外战争中一败再败,“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实现了民族独立。然而,民族独立并不等于国家富强,实现国家富强还需要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奋斗。“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15]

第二,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出发认识国家富强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选择可以是多样的,道路也有多条,但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人民的选择。这也充分表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民群众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当然,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社会主义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实现国家富强。毛泽东认为,只有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使生产力获得较大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16]。因此,毛泽东也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也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应该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否则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的中国应该是富强的中国,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

第三,用世界眼光考察中国富强问题。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是毛泽东考察、分析和解决中国富强问题的战略思维,把中国纳入世界体系中来考量,从而赋予国家富强世界意义。中国从来都没有离开整个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17]在毛泽东看来,中国不发展或者发展不好,势必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单讲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全国各界也要共同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这样才不愧对世界人民的厚爱,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担当。“我们在整个世界上应该有这个职责。世界上四个人中间就有我们一个人,这么不争气,那不行,我们一定要争这一口气。”[18]

第四,从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认识国家富强问题。实现国家富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要实现的奋斗目标。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积贫积弱的状况,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走向国家富强的主要道路,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9]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深刻点明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在实现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了现代化背景下国家富强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国家富强的内涵具有历史性,它因时代不同而变化。毛泽东指出:“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20]处于同一时代的国家和民族强弱是明显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民族比较的结果是残忍的。因为,强大的农业国无论如何是无法与现代工业国一较高下的。生产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强国概念的差异。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以快速的复制功能使劳动产品数量迅速增加,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毛泽东提出:“谁要不认识这个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谁的头脑就是混沌无知。”[21]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要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目标,核心就是要把中国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就是实现工业化,三大改造的目标指向也是工业化这个核心,“一化”和“三改”同时并举,并行不悖。

4.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背景的条件下,邓小平深入地思考了国家富强的内涵,使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具有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邓小平认为,建设富强国家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他敏锐地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22],因为冷战后东欧剧变了,苏联也解体了,美苏两极争霸变成了美国一极独大,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消除,整个国际形势出现缓和,和平发展形势突出。苏联的解体使得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改变,欧洲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削弱,世界经济中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向亚太转移,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有利的和平形势,加速推进中国走向富强的步伐,这就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实现繁荣富强中国梦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伊始就给全国人民规划了中华民族的奋斗方向,这就是在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之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23]在邓小平的视野中,实现国家富强或者我们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包含以下方面,否则,我们国家富强的目标梦想就不能说是完全实现。

第一,国家富强首先表现为国家领土主权的完全统一。“弱国无外交”,一个强大的国家是能够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的。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凌辱,这主要是由于国家的落后和当政者的腐败无能,实现国家富强成为鸦片战争后几代中国人的世纪梦想。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我们逐步和有关国家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成功收回了对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主权,祖国完全统一不断向前推进。台湾问题由于历史背景复杂,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和大陆的统一不会是很久远的事情。尽管在这些地区回归祖国之后,我们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但总体上我们的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同时,香港、澳门的回归也证明了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梦想是能够实现的。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我们必须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24]。

第二,国家富强还表现在它使人民获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国家富强最终是为着人民的,富强的国家要使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是富强国家的基本表现,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体现。邓小平经常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建设起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型民主,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拥有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富强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更是富强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富强国家不应该仅仅理解到物质利益得到满足的层面,其更主要的标志应该是在精神层面使人民获得更大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强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没有物质保障的国家当然不能算富强国家,没有民主内涵的国家即使再富强也只能是野蛮国家。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强国家,应该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综合国力充分展现的国家,也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更久远的发展,才能具有更大的国际担当,而不至于经济强大之后去欺凌弱小、为害一方。在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能享有更充分的民主,能分享更充分的物质利益,在对外关系中就更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一个真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是大不一样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5]。

第三,国家富强还应当由一个军事强国作保障。军队作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它是上层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大的军事和国防力量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权的稳固、社会生活的和谐保驾护航。富强国家应该拥有与其国力相对应的军事力量。当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不意味着对外战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贯主张防御型的国防战略思想,贯彻毛泽东倡导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对外用兵原则,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国防现代化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拥有一支“能打仗、打得赢”的质、量统一的中国军队,拥有较为先进的常规武器和具有威慑力的核武器,这是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要求和表现。我们拥有现代化的国防和军事力量,是要争取世界和平的,是要消灭战争的。我们历来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军国主义,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当前国际形势下,战争的危险还没有根除,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个别国家军国主义总想露头,世界并不太平,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环境还不算很乐观,因此,中国当前必须拥有与国力相称的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为此,邓小平提出,必须“进一步增强部队的军政素质,努力提高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26])。“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27]我们要建设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要建立一支拥有现代尖端武器装备和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其目的就在于有效地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为保卫祖国领土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神圣大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国家富强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大支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国家富强最终就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8]实现共同富裕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一个是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就各民族共同富裕而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居住在老少边穷地区,条件艰苦,致富不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只有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家富强。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29]。只要各民族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富强就一定能实现。

5.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国家富强之路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伟大梦想,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到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党的国家富强之路越来越具体而全面;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包括其他各方面建设在内的“六位一体”。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兴国之要。其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0]。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1]。当前,我国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32]“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33]也就是说,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有效地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指出的:“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34]从最终意义上讲,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多维过程。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一个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片面发展。诚然,实现中国梦,首先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的积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咬定“发展”不放松,“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5]总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国家富强之路,不是靠空谈而是靠实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扑下身子,聚精会神地搞建设,一心一意地谋发展。“可以料想,未来中国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居安思危,也要处变不惊,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使中国经济不发生大的波动。”[36]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走在前。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37]这就是说,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是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富强。国家富强体现在政治方面,就是政治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们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并且是躲不开、绕不过的。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由于还有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政治体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改革重点难点的攻克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要深入推进改革的进程,继续释放改革的红利,就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继续积极稳妥而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是,用党内民主去推动社会的民主,用行政管理的改革来助推政治体制的改革,用社会体制的建设来推动政治体制的建设。具体地讲,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看,“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38]。特别是“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39]。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能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能急于求成,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有领导、有秩序地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体制机制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言:“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40],23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第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4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42]也就是说,国家富强既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硬实力的强大,也包括精神的、文化的软实力的强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大力增强国家硬实力,更要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关乎国家强弱、民族兴衰、人民贫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4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文化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外文化传播成效显著。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代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对缓解人与环境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性意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就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44],27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必须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信念,吸纳融合中外文化,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努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45]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4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47]“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48],69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第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9]这是首次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连在一起,并在教育、分配、医疗、养老、居住五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50]这是一份掷地有声的承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以经济发展守住民生底线,以社会进步创造更好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将逐步得到更为有效的解决。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51]这不仅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阐明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而且向人们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共创美好生活。也就是说,只要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就一定能迸发出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铸造“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美丽中国”也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是指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明发展状态,在“生态文明”的新视野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一切人类文明都将达到完整的和谐统一。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扬弃或超越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借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或行为方式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其实质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地讲,就是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着力点,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52]也就是说,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这不仅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而且体现着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何谓美丽中国?简而言之,就是生态文明的中国、社会和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的总称。从广义上讲,美丽中国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状态;从狭义上讲,美丽中国主要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之美。美丽中国最根本的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报告:2012年煤炭消费量近25亿吨标准煤,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十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尽管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但总体来看,我国还是一个生态脆弱、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全国森林覆盖率20.3%,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特别是雾霾天气、地下水、土壤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面对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我们要抱着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担当,切实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家富强包含巩固的国防和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人民军队,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出发,观察和思考军事问题,科学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战略任务。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想说,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于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继续积极努力,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53]这就是说,实现强国梦,不仅依赖经济实力增强,而且依赖国防实力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最高利益。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和国际安全环境日趋发展,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一些国家或地区动荡频生,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时有升温,热点难点问题久拖不决,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美国强化亚太地区军事同盟,着力增加战略投入,不断加大介入地区安全事务力度,我国周边安全的复杂性、多变性趋于明显。特别是“台独”“疆独”“藏独”分裂势力日益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压力增大,自然灾害、能源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空间等新型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传统安全问题和新型安全问题以及潜在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迫切要求我国巩固国防和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军要深刻认识军队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54]也就是说,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人民军队作为坚强后盾,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就可能受到威胁,就无法得到坚强的安全保障,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牢牢把握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按照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深入推进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提高国防和军事实力,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重要目标

所谓民族振兴,是指一个民族在衰落后重新发展兴盛起来。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崇高追求。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55]

1.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及民族特征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一颗闪亮的恒星,那就是古老而不朽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随着波峰流转而始终闪耀的绮丽的浪花,那就是伟大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尽劫波而绵延不绝、饱受磨难而刚健有为的伟大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持续五千多年而不曾坠落的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追求梦想的民族。追求梦想、心和梦想一起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历史持续演进、中华民族永远年轻的内在动因。正是这种永不停息地追逐梦想的意志、毅力和精神,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以及让其他民族赞叹和称羡的伟大成就,从而使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历史中金光闪耀、熠熠生辉。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复合型的中华民族,是中国数千年来民族融合的结晶。民族融合的这一伟大成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主体,这一主体形成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民族思维、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为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的梦想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共同的社会心理。

中华民族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培育起来的共同民族意识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整体性思维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又称直觉思维,或悟性思维,注重的是对事物整体性的把握和对本质的判断,注重的是对本质的直接醒悟和体验,而不注重对相关知识的探索及过程的探究。这种整体性思维的特点是长于总体把握,善于形象思维,注重感性认识,具有模糊性。整体性思维形成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们把世界看作包容万事万物、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整体,不存在彼与此、我与非我的区别,必须顺乎自然、融入自然,把自己纳入大自然的总体规范之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在政治观方面,强调天下观念,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思想,强调维护国家的强大和统一,强调个人维护家庭、家庭维护家族、家族维护国家,形成了一个严密有序的整体。在人生观方面,重视集体与个人的联系和统一,重视从整体上思考个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具有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集体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在历史观方面,特别重视对过往历史的传承和创新,强调对子孙后代、对将来、对历史的责任。

第二,开放性思维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开放性思维的基点是承认世界永恒的变化,承认事物具有多样性的变化形式和形态,以及事物具有相互依存和相生相克的发展变化规律。中华民族的开放性思维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是与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开放性思维的显著特点,一个是承认多样性,容易在综合多方面的优势和现实动态平衡中实现创新发展;另一个是承认变革的合理性,容易在各自的除旧布新和自我完善中开拓新的局面。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是开放性思维的成果。

第三,实践理性是中华民族又一重要的思维方式。实践理性就是凡事都以实践为标准,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知的准绳。中华民族在认识论上提出知行不二、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实践理性的本质在于一切以实践主体为中心、以实践主体的需求为出发点来感知世界、认知事物、直面现实,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实践主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实践理性的另一个特点在于顺乎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内在的规律办事,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而不以主观意志为根本遵循。

正是这些鲜明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思维的内容,镌刻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编织着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梦想。

2.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及其世界影响

提到中国梦,许多人就会联想到美国梦。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描绘的美好图景,让美国人无比向往;美国四星上将、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的自传《我的美国之路》中感人的故事,令美国人难忘;非洲人后裔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更是迷惑了很多人的双眼。美国梦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五月花”号抵达北美大陆时,首批殖民者对于摆脱欧洲宗教和政治统治充满了期待,他们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断膨胀,希望通过个人奋斗实现新大陆生活理想,欧洲资本主义倡导的自由、民主思想逐步成为其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思想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的价值理念,因此,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指南,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中国梦是由每个人的梦想共同组成的,但是个人的梦想的实现要靠集体的力量,集体主义是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没有国就没有家”就是我们处理个人梦与中国梦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原则的中国梦和个人主义原则的美国梦存在的差异是明显的。

中国梦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铸造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追逐梦想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所追之梦都是为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诉求,无论是夸父追日还是嫦娥奔月,无论是“神九”上天还是高峡平湖,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和美好向往。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实现着民族振兴的梦想,秦汉大业走在世界前列,唐宋盛世影响全球,元明繁荣威震四方。中华民族整体的创造和努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历史向前发展,中华民族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凝聚在中国梦之中,成为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和核心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梦的实质所在,也是中国梦能够深入人心的本源所在。

中国梦的历史实践创新。中国梦是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新提法、新理念,它不是要“梦回唐朝”,更不是要重新焕发什么“帝国荣光”,它是要使中华民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型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断探索新路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实践创新的成果使我们受益匪浅,也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反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独特道路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让世界为之震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改变了全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为使香港、澳门回归中国而实行的“一国两制”战略决策让西方世界看到了一个东方大国包容发展的宽广胸怀。实践证明,中国模式是一种持续进步的、不可逆转的、合目的性的发展。中国特色之路的成功实践重新解释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特色之路的成功实践改变了社会主义长期落后、资本主义长期主导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局面,成功诠释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本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中国梦的世界影响巨大。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科技、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曾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辉煌,除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之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创造还有很多。罗伯特·坦普尔认为:“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则降为0.4%。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公元15世纪以前,当西方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我们的祖先就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创造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和辉煌的科学文化,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汉唐气象、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无数的奇迹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影响世界。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曾经做过这样的推测,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1/5以上。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在孕育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封闭和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羁绊和枷锁,使我们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求索与追寻。一百多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探究梦想、为梦想奋斗的精神,始终贯穿民族发展的进程。当历史将复兴的机遇摆在当代中国人民面前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扩大中华民族为人类做贡献的份额,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是“中国梦”的要义,蕴含了中华民族积久的历史愿望,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畅想。

3.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应做出更大贡献

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大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逐步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这些西方大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深刻改变了原有国际格局的力量对比,商品像细菌般复制促使西方资产阶级扩大国际市场的冲动超越了人类的自然本能,仅仅依靠商品本身很难攻破闭关锁国的其他文明古国,西方先进武器绞杀下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成为必然,西方大国就是在对外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中实现崛起的。基于这样的历史观,西方一些国家对于中国走向强大心情复杂、充满焦虑。曾经对中国进行过大肆侵略和掠夺的西方列强唯恐中国强大,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围攻、扼杀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无力应对中国迅速发展的大势,转而提出“中国崩溃论”。西方历史观的本质,就是基于本国利益的自私自利,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心理作祟。中国梦所追求的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基于和平发展的崛起,中国的发展强大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巨大成功,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对外掠夺获得的,这一点让西方大国无比汗颜。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人类梦。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优良传统,善待邻邦、睦邻友好的“和合文化”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中华民族和谐共生、相互包容、天人合一、互为一体的优良传统思想和优秀品德,敢于舍小家为大家的整体性思维和世界观,充满了对世界发展的责任和担当。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对外的和谐与包容。唐宋繁荣时期,万国来朝,我们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于前来的大小国家以礼相待,充分展示了一个大国的气度和风范。日本先后派出13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奠定了日本近代繁荣发展的基础;丝绸之路开通了中国和中亚、欧洲的贸易之旅;郑和下西洋给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西方国家直到现在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它们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毫无疑问,历史上中国的发展强大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灾难、掠夺和流血,相反,中国的发展强大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最强大的时候,虽遭遇了倭寇犯边、荷兰侵台,但从来没有以任何理由侵犯过任何国家。我们从来没有炫耀,更没有必要炫耀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事实胜于雄辩,历史学家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兼济天下的整体性思想告诫我们,即使在我们不很富裕或者很不富裕的情况下,也不能忘记对世界的责任,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我们深深感到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理应为世界革命和全世界共同繁荣做出贡献。1956年,在中国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毛泽东就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56]以为人类、为世界做贡献为荣,不为世界做贡献就感到羞愧,这种意识一直在中国共产党人中得到传承,并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懈奋斗。邓小平把这种思想设计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他指出:“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57]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要解决的是中国的发展问题,但它体现的却是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做更大贡献的问题,邓小平把中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与世界共同繁荣进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正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必须树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邓小平等提出的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下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不是简单的“大国崛起”。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并不仅仅是以财富、军事、科技等为核心的硬实力的较量,更是以历史、价值观、国民素质、民族精神等为核心的软实力的较量。这种软实力我们一般称为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综合国力最突出的要素就是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地,掌控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等于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和制胜权。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致使战争一触即发,但最终没有爆发战争的原因就在于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没有胜利者。后来美国抛出“和平演变”战略,大搞文化侵袭和意识形态渗透,美国的价值观大行其道。正如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58]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真谛。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精神,文化最好的体现是人,无论是精神产品,还是物质产品,最终的核心都是人。因此,弘扬中华传统道德,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道德风貌,要从娃娃抓起。文化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同时,文化是社会肌体健康的基因。没有先进文化的灌注和支撑着的政治,会产生强权专制或懦弱腐败,会产生迷信与盲从,甚至是冷漠、无情和残酷。没有文化对于经济的推动,经济也难以维系持久的繁荣与稳定发展。文化推动着政治、经济协调进步,体现着文明的精神内核,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凝聚着来自其他民族的认同和尊重。

人类文明史表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国家的魂。教育则是使文化成为这个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根深蒂固的力量之源。从近现代几个主要民族国家发展历程来看,但凡崛起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注重教育,注重教育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也都无一例外地通过重视教育来推动民族文化乃至民族自身的现代化。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在古代曾经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争相效仿学习的对象,那种万方来朝的盛况,令无数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仁人志士向往,为了能够获得世界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同,为了争得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尊严和荣耀,中华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始终在为之奋斗。

纵观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衰落,比较法兰西、美利坚等民族的崛起,我们理当认识到,硬实力是外在的,是暂时的,而软实力是内在的,是持久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的消亡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其根源在于软实力的衰落导致了人的衰落,进而使国家硬实力也失去了承载,最终一个民族连同其国家一并衰亡。理性地比较世界各民族的崛起和衰落史,回顾中华民族的过去,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今天谈民族复兴,就是要摆脱中国近代落后屈辱的现状,再创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重新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要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衰落状态,实现国家领土的统一,重新恢复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这种地位不免以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有过的世界地位为参照,但绝对不再是一个以世界老大自居,而不能以平等姿态看待其他民族和文明体系的文明体。我们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且担负起与一个占全球人口近20%的大国相称责任的新型中国。

中华民族之复兴,必是清除了此前导致衰落之诸因素的复兴,也就是必然要实现文明自身的品质改造,牢固树立开放的意识、与时俱进的意识、民主法治的意识、发展生产的意识和重视科学技术的意识,并使这些意识完全内化为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方可永葆整个文明的活力。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即哲学上讲的“扬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平发展的诉求,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基,也展示了时代发展的崭新风貌;既不标新立异,也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性质和社会制度是不一样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并不意味着尊崇和恢复封建主义的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需要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中华民族之复兴,必是民族文化基因活力之再现,也就是必须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在经受时代和世界文明的洗礼中重新辉煌起来。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延续五千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文化),这一点不能偏颇和动摇。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落后与先进都是相对而言的。昔日的辉煌,是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辉煌。今日的落后,也只是相对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方面而言的。从纵向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的发展水平,早就不能与往昔同日而语。我们讲“复兴”,并不是颂古非今、厚古薄今。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但是要实现文化、社会制度的全球化,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盲目地接受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制度全球化,是极不现实、极不理智的。离开自身优秀传统、离开国情,一味地全盘吸收、一切照搬外国模式,既称不上,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然,复兴中华民族,绝不是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构成对其他任何国家的威胁。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追求的是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无任何试图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之意。

(三)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价值旨归

费尔巴哈曾言,“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59]。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价值方向的重要指标,也是人的生存尊严和品质的衡量尺度,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让人民幸福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更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最响亮的政治宣言。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0]“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1]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高价值尺度,就是让人民生活富足,就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满、更有尊严和幸福感。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追求的梦想,是中国梦的精髓,更是中国梦的价值旨归。

1.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本质的体现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努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62],42~4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个“要永远铭记”阐述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并最终使人民幸福落到实处的战略决策、行动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其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3]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时,它就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未来社会的美好。人类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梦想,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描绘了通往幸福乐园的康庄大道。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是有保障的,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极大提高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样的社会怎能不美好?生活在这样社会里的人怎能不幸福?

中国共产党是致力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根基差、底子薄的,要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其难度可想而知。就像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样,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可以指引中国人民走向幸福。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64]在这里,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程度和中国社会实际,提出了人民群众应具有“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幸福感受。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了“左”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极为严重的错误,但我们依然清楚地看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一个根本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民幸福。

邓小平怀着对人民群众无比深厚的感情,坚定地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进行的改革,无不是为着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无不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幸福起来。邓小平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65]邓小平对人民幸福有其深刻的理解:人民幸福首先是富裕,而不是贫穷;人民幸福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人民幸福的实现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幸福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已成为我们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突出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民幸福。在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全面建立,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人民群众的幸福理念日益彰显。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66],1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幸福”一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高频出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都将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提上了新高度,所有这些,都使得人民幸福有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2.人民幸福的当代意涵

迄今为止,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贫穷还是富裕的最重要指标,但这一指标不是富裕程度的唯一指标,也不能反映现代经济发展的丰富内涵。现代的富裕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和全面进步,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富裕意味着增长、公平、民主、稳定和自主等多元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除经济增长外,还应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生产力布局均衡合理、城乡差距缩小、收入分配公平、社会全体成员的民主权利扩大、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等多方面的内容。除了关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外,它更关注人的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全面提高。

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要为中国人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一种不仅使人们拥有物质财富,而且使人们的精神自由也与日俱增的新生活。因此,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时明确地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都是为了让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老百姓更幸福,这也是彰显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最直观、最根本的衡量指标。这就要求这个社会不仅要更富裕,也要更开放、自由和民主。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将拥有更多的尊严和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享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拥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制定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决策。邓小平不但十分重视提高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且特别关注和重视公平、民主、稳定、自主等目标的实现,他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多样化,而不是重新回到过去封闭单调的老路上。

邓小平首先很关注公平问题,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过上更好的生活。“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67]其次,他尊重群众的创造和选择,主张给个人和基层更多的民主和自主权,提出“要使人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要给基层、企业、乡村中的农民和其他居民以更多的自主权”[68],“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69]。最后,他倡导多样化、单一化。如在谈到农村经济组织和生产组织形式时,他总是说:“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照我个人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形式比较好。”[70]实际上,“贫富社会之别并不仅仅在于哪个社会拥有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在于富裕的社会为其成员创造了完全不同的生活”[71]。这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感受,即来自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受。对于幸福或幸福感的测量,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硬指标,如人均GDP、失业率、恩格尔系数、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数字。当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富裕之后,他们的主观满意度就凸显出来,人们更多地追求主观感受。一般来讲,幸福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因素不外乎五个方面: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体制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超越了满足温饱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民大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并更加注重人的精神满足。因此,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人民幸福作为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得失考量的依据越来越突出。

另外,我们必须处理好人民幸福中个人幸福和全体人民幸福、当代人幸福和后代人幸福之间的关系。首先,人民幸福是个人幸福和全体人民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是个体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产生的愉悦心理,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性评价。人民幸福是全体的、普遍的、绝大多数人的幸福。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幸福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间需求满足、利益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显示了社会的不公正,进而引发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少数人幸福和大多数人幸福之间的矛盾,并由此造成了一个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那就是由于社会分化、社会差距引起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弱势心理”。这种“弱势心理”严重影响了人民对幸福的主观感受,也成了人们追求幸福、感受幸福的一大障碍。其次,人民幸福是当代人幸福和后代人幸福的统一。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获得了满足。自然环境的演进和人类幸福的获得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但从我国发展的进程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物质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代价的,这种状况如不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尤其是后代人的幸福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幸福的标准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的,幸福是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它除了有同代人个体之间的差异外,还有当代人幸福和后代人幸福之分。那么,当代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幸福,使当代人的幸福不影响后代人的幸福。

3.实现人民幸福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谋最大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这一点,我们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能够看得十分清楚。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就是为人民、为中华民族谋利益的历史。为人民谋利益是每个共产党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20世纪40年代中期,毛泽东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2]不仅如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积极宣传这一核心价值,使其他政党、党外人士、人民群众明了,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所在。1941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的指示》中指出:“在党外要深入的宣传中共二十年来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历史。他最忠实的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73]始终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夺取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确立执政地位,并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关键所在。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及其合法性最扎实最根本的支撑。

为最大多数人民谋最大利益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具有超越其他政党的远大政治眼光。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决不将自己观点束缚于一阶级与一时的利益上面,而是十分热忱地关心全国全民族的利害,并且关心其永久的利害。”[7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党果断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正是牢牢把握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关乎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正是在实践中锻炼了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拥有了领导人民的能力和执政地位。正是在正确把握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最大利益这一根本价值的引领下,经过90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正是我们党始终牢牢抓住为最大多数人民群众谋最大利益这一根本,我们党才更加稳固地成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

提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是我们党对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对中华民族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75]“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76]对中华民族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要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最长远利益,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不断增加福利,是人民的物质幸福梦。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目标,就是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幸福就在眼前;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从整体来说,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7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中国人民郑重承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78]

“小康”一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面对长期战乱和民众困苦,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对未来理想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儒家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观最具影响力。《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和“天下为家”的“小康”两种社会模式。“小康”比“大同”低一个层次。这里的小康是指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虽然有别于大同社会,但社会生活稳定、人民丰衣足食、国泰民安。邓小平借用这一概念来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

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79]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和“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1986年,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的含义进行了具体解释,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80]此后,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以后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作了专门阐述,内容不断丰富。最初是邓小平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均GDP达到800美元的小康。党的十二大将“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又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因此,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的时间,而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在未来几年内,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任务仍很艰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的权力再分配问题亟待解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建设美丽中国仍然面临许多难题。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纲领,更离不开努力和实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81]简而言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事业才有活力,发展才有动力,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伟大梦想;唯有不断推动法治建设,形成日臻完善的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国梦本质上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发展,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82],8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83]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84]。

二、中国梦的魅力

“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大趋势,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梦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苦苦追寻的共同愿望;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意愿。2013年6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85]这就是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人民的梦,更是世界的梦,中国梦日益强烈地吸引着世界各国注视的目光,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包容性展示着它的魅力。

(一)中国梦是和平之梦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梦对外展示的魅力所在。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再一次向国际社会郑重宣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86]“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87]这就是说,“中国梦”不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作为绵延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自由、追求正义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真诚的和平文化。千百年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是中华民族恪守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大同”“国泰民安”“协和万邦”等理念是中国人民的宽大胸襟。渴望和平、追求和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追求,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深地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88]“现在,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发展起来后会不会也搞霸权主义、欺负别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是说到做到的。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89]为此,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90]这句话可谓情真意切,说出了中国人民的最真实意愿,也道出了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诚然,“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91]。因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92]。

一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资源上看,中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辽阔国土、13亿多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国,基本上具有实现国富民强的基本条件。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资源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用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近20%的人口,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越来越明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拥有的战略性资源量明显偏低,如耕地、淡水、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3%、28%、67%、17%、7%、7%。解决好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危机等社会现实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93],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

从经济上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尽管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化水平、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但是,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等发展的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要由13亿多人共享,不断满足众多人口生存和发展需求是巨大课题。特别是地区、行业、阶层的贫富差距依然较大,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国际产业体系和贸易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现国富民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94美元,世界排名84,人民还不富裕,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以下。为此,经济上实现中国梦近期目标有两个:一是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科技上看,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尤其是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94]。“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95]但是,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科研投入、领军人才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同时,“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96]。

从军事上看,当今世界,位居强国之列的国家,都是军事强国。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97]尽管我国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也显著增强,但是,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与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还不相适应,建立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建设威武中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我们还要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国强化军备,是为了捍卫主权、维护世界和平,而不是为了称霸和攻击别人。因此,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体系,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力量保证。“‘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98]

另一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外部环境决定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随着国际社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人类社会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命运共同体中,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地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梦的内涵,即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和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的和平内涵植根于中国固有的历史文化、历史命运和历史条件,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人对近代屈辱史的记忆、人民对“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渴望都不允许战争与动荡;“中国梦”的实现过程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机遇。他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愿继续同东盟、同亚洲、同世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99]同时,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00]。这就是说,中国注定要在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因为,中国追求的是与各民族、各个国家共同分享的发展机遇,走的是一条与其他各民族、各个国家互利互惠的发展道路。诚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触及底线就是侵犯。“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101]而巩固国防和建设强大军队无疑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强后盾,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的军队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筑牢维护国家利益的钢铁长城,实现与中国梦同步合拍的强军梦。因此,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历史上列强依靠武力掠夺扩张的老路已经没有前途,共享机遇、共迎挑战、携手应对日益突出的各种全球性问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将本国人民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开辟推动世界可持续和包容发展的新路径,才能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102]

总之,中国梦是和平之梦,中国梦与各国梦、世界梦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的国际意蕴是“中国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实现中国梦,需要胸怀党和国家工作的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103]。

(二)中国梦是发展之梦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为我们的主要目标,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毫无疑问,现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即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在过去300年里,世界大约有20个国家、10亿人实现了现代化。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后现代化社会,中国还处于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上升阶段。这是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依据。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经济水平与美国相差大约100年。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的综合比较,2001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美国人1892年的水平。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现代化虽然已经走过起步阶段进入发展时期(也有人称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但远没有进入成熟时期,距离从成熟时期到后现代的过渡时期还有很长的时间。以农业现代化为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两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的转型;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是指从初级现代农业向高级现代农业的转型。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农业与工业化、农业与城市化的一些组合,包括种植业与畜牧业、劳动与土地、土地类型、气候类型、地理区位等的不同组合和选择;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是信息农业、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自然农业之间的组合。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一是地域不均衡。研究现代化的专家称这种不均衡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长江模型”。在长江流域,可以依次发现人类文明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四个阶段的特征。二是部门和领域现代化不均衡。中国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区域等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现代化。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现代化稍滞后于国家总体的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还刚刚起步。为此,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事实上,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1/5人口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104]这不仅为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而且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整体来说,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实际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最早提及“两个一百年”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是党的十四大报告。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05],4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从内容上看,党的十四大和十八大对“两个一百年”的两次表述本质上是一致的,唯一的差异在于党的十八大对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明确、更加贴近发展现实。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同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106]。这就是说,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帮助和带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周边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和机遇,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实现各国和全世界的梦想,这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开放市场、吸引投资和引进技术,以及“走出去”战略,实行3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到积极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预防或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都着眼于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机遇的同时,把中国的机遇也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无论是“入世惠及祖国,也惠及世界”,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积极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107]

)。在未来的道路上,“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充满活力”[108],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总之,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一个发展的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三)中国梦是合作之梦

全球化时代是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互通有无的时代,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合作才能共赢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从内涵上讲,中国梦本身就包含着合作、包容的理念,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合作”的思维,再到党的十八大“共赢”理念的提出,都表明中国梦始终是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合作共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合则强,孤则弱。”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109]“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110]这就是说,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断扩大共同利益会合点,才能共赢。这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因此,中国积极倡导“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11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01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中国和拉美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传统友谊、密切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对美好梦想的共同追求。近年来,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联合自强不断迈出新步伐。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的成立,充分表明拉美正在积极推进拉美独立运动先驱们倡导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梦想。中国愿同拉美和加勒比各国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在通往发展繁荣的美好梦想的道路上携手共进。”[112]实际上,中国一直倡导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努力消除疑虑和隔阂,主张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与动力,并秉承开放精神,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共享发展资源,不断推进区域合作。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来,亚洲地区内的贸易额从8000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美元,亚洲同世界其他地区贸易额从1.5万亿美元,增长到4.8万亿美元,这表明亚洲合作是开放的,区域内合作和同其他地区合作并行不悖,大家都从合作中得到了好处。亚洲应该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域外国家也应该尊重亚洲的多样性特点,以及已经形成的合作传统。[113]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3年6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中国需要联合国,联合国也需要中国。中国重视联合国,将坚定地支持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不仅是权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有这个担当。中国将继续大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愿同各方一道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114]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115]也就是说,作为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116]“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117]因此,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提高合作水平,积极创造更多合作机遇,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不断拓展世界发展的广阔空间,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多做贡献。

(四)中国梦是共赢之梦

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朝着相对平等均衡的方向发展,互利共赢已成为更加强劲的时代潮流。美国《纽约时报》网站题为《“世界梦”,中国主席首次海外之行的议程》的报道文章,引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的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中国‘世界梦’的实现,而中国‘世界梦’实现过程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18]在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以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为底蕴与底气,积极将自己“多极多赢不独享”的观念推向世界,将积极参与建立公平的国际新秩序的愿望与强有力“正能量”大胆地融入世界。因此,中国梦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积极信息。综观中国梦的设计与规划,无论是从其目标路线图来看,还是从其实现路线图的规划考量,中国梦展现的是中国的国际视野与包容胸怀,自信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接世界与未来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彰显了中国梦的博爱精神与包容世界的宽广理念。

一方面,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2013年6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指出:“我和奥巴马总统都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国际社会也期待中美关系能够不断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119]所谓新型大国关系,就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的重要共识,不仅有利于中美关系长远发展,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中处于主动有利地位。同时,这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处理相互关系、对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此,“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120]。这充分表明,中国是合作共赢理念的倡导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坚定摒弃零和博弈,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只有推动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好各国利益,确保世界在“互利共赢”新理念中更好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亚洲遭遇金融危机袭击的严峻时刻,中国不仅没有以邻为壑,更没有趁机谋利,甚至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坚持货币汇率不调整,并对一些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帮助它们渡过难关。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力主世界各国同舟共济,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没有采取损人利己的措施,并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行为,甚至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121]

另一方面,互利共赢是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相通的基石。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接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指出:“中国梦同东盟各国寻求国家发展振兴、人民富裕幸福的追求和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愿同东盟各国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携手并肩、心心相印、互帮互助,发挥各自优势,挖掘合作潜力,实现互利共赢。”[122]同时,“中国愿继续同东盟、同亚洲、同世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123]。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明,中国梦也是全球互利共赢的世界梦。中国首先倡导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而且身体力行。通俗地讲,就是中国人民自己要过上好日子,也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实现富民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24]即便在我们自己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我们也仍然竭尽全力、力所能及地支持和帮助亚非拉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但提供多方面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援助,而且还通过多种互利共赢的方式协助它们发展,包括提供技术、借贷资金、培训人员等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将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太平洋之所以广大,是因为它没有任何自然阻隔,我们不应该为它设定人为的阻隔。我们要发挥亚太经合组织引领和协调作用,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思想,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协调,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推动在太平洋两岸构建更紧密伙伴关系,共谋亚太长远发展”[125]。在这方面,中国同东盟各国的合作就充分体现了互利共赢思想。因为,在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中,“富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126]。也就是说,中国是真心诚意、平等对待和信任尊重这些国家的,从来没有什么私心和“野心”,唯一目的就是支持和帮助它们实现各自的梦想。实践充分证明,共赢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互利共赢已成为国与国之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伴随着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中国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更富成效的共赢结果。

总而言之,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紧密相连、休戚与共。中国实现自己的梦想,必将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增添强大动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梦连着世界梦;中国也是一个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将会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和担当;中国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梦,而且必将是利于世界的梦,必将是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127],23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同上书,2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法]伏尔泰:《哲学辞典》(上)

[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117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

[7][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7页,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8]《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4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同上书,1471页。

[10]《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8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9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同上书,36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92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毛泽东文集》,第8卷,3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毛泽东文集》,第8卷,3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549~550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7]《毛泽东文集》,第7卷,156~1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毛泽东文集》,第6卷,5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10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毛泽东文集》,第6卷,4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毛泽东文集》,第3卷,1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同上书,166页。

[25]《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8]《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9]同上书,247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1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1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3]同上书,20页。

[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1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5]同上书,9页。

[36]《李克强总理等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载《人民日报》,2013—03—18。

[3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9]同上书,25~26页。

[4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6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3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4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6]同上书,33~34页。

[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4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1]《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1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11~212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11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16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5]同上书,39页。

[56]《毛泽东文集》,第7卷,156~1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7]《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8][美]布热津斯基:《软实力支撑中国崛起》,载《环球》,2005—09—16。

[59][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8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0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1]同上书,41页。

[6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54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5]《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67]《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61~1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8]同上书,210页。

[69]《邓小平文选》,2版,第1卷,3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0]同上书,324页。

[71][美]罗森堡、小伯泽尔:《西方致富之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72]《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10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140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74]《毛泽东文集》,第1卷,4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3~4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6]同上书,4页。

[7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36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6~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9]《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0]《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8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8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4]同上书,403页。

[8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79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6]同上书,247页。

[87]《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06—01。

[88]《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03—20。

[89]《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03—20。

[9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47~248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48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2]同上书,331页。

[93]李伟红、汪志球、黄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〇一三年年会开幕 习近平致贺信》,载《人民日报》,2013—07—21。

[94]许志峰:《习近平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载《人民日报》,2013—07—27。

[95]许志峰:《习近平同神舟十号航天员亲切通话》,载《人民日报》,2013—06—25。

[96]《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载《人民日报》,2013—03—05。

[97]王洪山、刘声东:《习近平在广州战区考察工作时强调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载《人民日报》,2012—12—13。

[9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03—18。

[99]杜尚泽、庄雪雅:《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 共同谱写中国印尼关系新篇章 携手开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载《人民日报》,2013—10—04。

[100]《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 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载《人民日报》,2013—03—26。

[10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载《人民日报》,2013—01—30。

[10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载《人民日报》,2013—01—30。

[103]钱彤:《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载《人民日报》,2013—10—26。

[10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载《人民日报》,2013—01—30。

[10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106]《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 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载《人民日报》,2013—03—26。

[107]《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03—20。

[108]《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03—20。

[109]吴绮敏:《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强调 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载《人民日报》,2012—12—06。

[1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载《人民日报》,2013—01—30。

[111]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13—04—08。

[112]《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06—01。

[113]参见习近平:《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载《凤凰财经》,2013—04—07。

[114]吴乐珺:《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载《人民日报》,2013—06—20。

[115]《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见中国政府网,2013—03—25。

[116]《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见新华网,2013—03—27。

[117]《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见新华网,2013—09—08。

[118]转引自公茂虹:《读懂中国梦》,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9]杜尚泽、吴云、陈一鸣:《习近平同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载《人民日报》,2013—06—09。

[120]《习近平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见新华网,2013—10—08。

[121]《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见新华网,2013—09—08。

[122]《习近平接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媒体联合采访》,见新华网,2013—10—02。

[123]杜尚泽、庄雪雅:《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 共同谱写中国印尼关系新篇章 携手开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载《人民日报》,2013—10—04。

[124]《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03—20。

[125]《习近平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见新华网,2013—10—08。

[126]钱彤:《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载《人民日报》,2013—10—26。

[12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