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音乐思维:先秦诸子音乐论新探(国学研究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结语

围绕着古乐与新乐、艺术与道德等争论点开展的诸子讨论产生了许多后续问题。在中国音乐思想的历史上,这些问题从未消失,有时显现出来,有时被隐藏着,形成了中国音乐论的特色。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第一,对音乐的教化作用的重视。由于以礼乐为理想政治的儒家思想模式,几乎每一朝代都在推动由国家主导的音乐事业,几乎所有的正史都包含音乐项目。与其他文明相比,这是中国音乐论特有的现象。艺术活动与政治社会活动密切关联的想法以及重视音乐的情绪教育等都是与此有关的。虽然对音乐影响力的解释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将音乐视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的想法是先秦诸子的共通认识。第二,古典音乐与新兴音乐的对立。古今音乐之争展现了先秦诸子对音乐艺术的种种看法。其实,古典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并不只是先秦时代的产物,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会出现的普遍问题。当代美学讨论中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争论也是一个例子。第三,对“声音”的关注。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音乐是最早期、最深刻地被讨论过的论题。与西方古代音乐讨论相比,在先秦诸子讨论中突出的面貌是对“声音”的关注。如果说“咸池乐论”的作者正面探讨音乐之声音的问题的话,《乐记·乐本》的作者则树立了以“声·音·乐”范畴说明音乐存在的理论,提出对声音的特有的看法。[1]

先秦诸子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依然保持思想张力,仍然是有意义的真正问题。如前所述,先秦诸子的音乐话语是通过互相对立及辩论取得进展的。同样被称为儒家学者的,如孟子与荀子,他们的观点之间也有着相当的距离,而不同学派之间也可能对某一议题抱持同样的看法,而且被视为某一学派的人提出的主张,并不限于那一学派的专有议题,而往往是响应诸子之间的共通议题。先秦思想并不是由各自的独白组成的,而是在各方面所响应的丰富的讨论的结果。我认为,通过论辩过程重新理解诸子思想是重建诸子精神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注释

[1]关于“声·音·乐”概念的成立与演变,参见Park,So Jeong,’‘Sound,Tone,and Music in Early China: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Sound Culture,“in Interculturality and Philosophic Discours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3b。关于“音·声”对立概念的最早用例与道家音乐论的关联,参见本书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