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战的抉择:战后国民党的东北决策(中华史学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写作缘起

毋庸置疑,东北在抗战结束后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也是战后初期国共争夺以至整个中国政治军事形势演进发展的焦点所在。[1]国共双方对东北的争夺,不仅关系到双方在东北的发展及对东北的掌控,而且牵动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在战后中国从和平走向战争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由此而影响到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及其大结局。

其实,早在战时,东北的重要性即已在国共双方的洞见之中。抗战后期,双方都开始考虑如何在战后争取掌控东北。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亦不保。”[2]这无疑将东北置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的确,国民党如据有东北,不仅可以占有东北的丰富资源,而且可以自北向南,与其占据优势的长江以南地区自南向北相配合,对中共的主要根据地华北地区构成合围之势,战略上将占据极大的优势。

同理,中共及其领袖也十分关注东北。在决定战后方针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多次提及东北。他说:“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3]毛将东北的重要性提高到“特别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为此不惜丢掉其他根据地,可见其对东北之重视。

虽然如此,战后东北局势的发展仍然出乎许多人包括国共两党领袖的意料,其间包含着某些不可知的因素,如日本的迅速投降;也包含着某些可以预期的因素,如苏联与国民党的不合作;但关键仍在于国共双方的不同战略构想尤其是战术运思与实施。国共双方的东北决策,其目的同一,都是通过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进而争夺对全国的控制权,进而可以最终压倒对手。但是,当中共十万大军在战后不久即浩浩荡荡开向东北,中共东北最高领导机构已经在东北工作了一个月之时,国民党接收大员才姗姗来迟,其军队则因种种阻扰不得其门而入,实际已经预示了国共相争的最终结果。如果以曲线表示,国民党东北决策走出的曲线是低—高—低,中共则是高—低—高,这也表示了双方战略与战术运用的差距。

学界对战后东北问题的关注并不始于今日,对其在战后中国政治演进中的重要意义其实也并无分歧。或正因为如此,学界对战后东北问题的研究却不如应有之丰富,已有研究也多集中在中共方面,而对国民党方面的关注并不多。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以国际冷战和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为大背景,以国共关系和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为研究基点,观察和讨论国民党的战后东北决策及其实施过程和利弊得失,并以此分析何以国民党最终失去了东北,也因此而失去了中国大陆的执政权。

注释:

[1]本书所称之“战前”“战时”“战后”的概念,系以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至彻底胜利(1937.7—1945.8)为战争时期(“战时”),此前为“战前”,此后为“战后”,这也是目前学界研究中的通行概念。

[2]刘武生主编:《从延安到北京——解放战争重大战役军事文献和研究文章专题选集》,8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1945年6月10日,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4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