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近年中国文艺评论热点透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音乐篇

——民族音乐传承与电视音乐节目

这两个月以来的音乐热点评论,可从热点文献解读、热点现象述评以及热点评论活动等几方面展开。总体来看,无论是学术层面的文献解读,还是市场化程度较深的音乐热点现象,都体现出我国评论界对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高涨热情。“回归传统的文化认同”与“传承与创新”成为这两个月音乐评论界的关键词。

一、热点文献解读

纵观两个月以来的热点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的收集整理,特别是关注《艺术评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期刊发展动态,将文献解读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传承问题

《传统戏曲的当代发展》[1]介绍传统戏曲在国内发展欣欣向荣之势时,指出过去一年里出现了一个较为显眼的现象,戏曲界针对前辈艺术大师的纪念活动、研讨会和剧目展演等十分丰富,这是戏曲人尊师重道、重于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并重点提出“体系”与“批评”是发展戏曲本体的必要举措。国家一级演员孙禹的文章《人就活一回》[2],追忆了歌剧作曲家金湘的个人品格与作品风格以及音乐作品的影响力。作曲家金湘于2015年12月23日因病在京逝世,孙禹以金湘的著名歌剧《原野》中的一部咏叹调《人就活一回》为题,抒发了对金湘先生这位艺术家精益求精品格的无限怀念和追思。《试论曲艺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一文中也指出,曲艺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滚滚向前而又不丧失其本性,是因为它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不断革新创造的同时,始终保持使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的特性即其本质特征[3]。文章分析了我国曲艺艺术的发展现状,重点提出一些曲艺艺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建议。首先,面向人民群众。曲艺创新要在继承传统说唱表演艺术本质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时期群众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新的创造。其次,大胆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为了增强曲艺的活力,就要勇于创造,不能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求革新。要大胆去除曲艺中过时的、陈旧的、没有活力的形式。曲艺的创新与发展,除了扬弃之外,还要善于嫁接。最后,引导群众的欣赏取向。群众在欣赏艺术时有一种对演员个人的审美期盼,不同演员有不同的“看点”,曲艺尤其是这样。从当下来看,传统曲艺艺术发展最好的是相声。曲艺的发展甚至是其他非遗艺术文化的发展均可借鉴或参考相声的创新和商业运作模式。[4]

(二)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创新视角

2015年的戏曲研究论文成果非常丰富,但是目前戏曲“批评”关注的对象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除了关注戏曲政策和生存现状外,还需进一步讨论如何能将戏曲发展成为活跃的民族文化,如何能将这种民族戏剧建立成独立的话语体系、如何进一步关注小剧种等重大问题。文中提出三个观点:传统作品的传承与演绎,新作品的经典化打造是戏剧界的两项重要课题;努力发展小剧场戏曲;戏曲的跨区域联动是戏曲形成更趋活力的重要举措[5]

《雷州“姑娘”歌的历史记忆》介绍了雷州半岛的田园村以“姑娘歌”著称。文章以目前仅存的一位姑娘歌传承人谢莲兴生平展开,写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姑娘歌”歌者的成长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姑娘歌”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演唱的题材内容、音乐伴奏形态、服装的发展变化。随着国营单位的成立,许多“姑娘歌”的歌者都走上了专业的雷剧表演之路。“姑娘歌”歌者本身的成长就是一部活的历史,而且他们的演唱内容也成为影响大众自我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姑娘歌”所及之处,都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文化归属感。

(三)文化中的音乐研究

北京市京源学校中教二级教师曹莹莹的文章《为救亡而歌唱——抗战救亡歌咏运动述评》,描写了在抗日救亡的社会背景下,抗日救亡音乐的创作状况。抗战歌咏整合了当时中国音乐界左翼与学院之间的分野。两种音乐各有优劣,原本判若鸿沟,壁垒森严。但在日本入侵,国事日蹙,民族危亡之下,学院派也开始出现了激越雄健的音符,左翼音乐人要将救亡歌咏更好地传承下去也开始注意音乐的技巧与技法。抗战时期的救亡歌咏是打击敌人的武器,是革命的号角,是团结民众的纽带,是民族解放的鼙鼓[6]。这种研究很有新意,也给人以很多启示。葛崇昌在《泰国古典音乐中“主旋律”模式特征研究》一文中,介绍了泰国古典音乐中,“主旋律”是师傅传承,弟子背诵于心的。“主旋律”在乐曲中负责奏出基本的旋律线条,多为普遍的四分音符或者二分音符;演奏“主旋律”的唯一乐器是大围锣。大围锣自然也就成为乐队的主奏乐器,其余乐器在大围锣奏出的旋律上进行变奏或加花处理;而这些乐器的变奏或加花要遵循支声原则。真正的泰国古典音乐模式双层结构中的内在层面不只在于大围锣,在没有大围锣的乐队中依然会由其他乐器奏出主旋律,代替大围锣。真正重要的不是大围锣,而是存在于乐手脑中的主旋律。

总体而言,回顾这两个月的热点评论研究,无论是国内外的音乐文化研究,还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抑或是世界民族音乐,都体现出了“回顾传统文化的态势”。由此可见,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研究的热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大的时代背景相交融。

二、热点现象——电视音乐节目

两个月以来,各大电视台的电视综艺节目开始有所动作,尤以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好歌曲》影响力最大。

(一)我是歌手(第四季)

此档节目于2016年4月8日在湖南卫视落下帷幕。李玟以《Earth Song》完成歌手帮帮唱环节,最终以《月光爱人》赢得万众瞩目的“歌王”。

“我是歌手(第四季)”开播之时,虽然唱衰声不绝于耳,但在看完“歌王绝战夜”之后,不得不承认它依然是国内毫无争议的最具观赏性的音乐类综艺节目。第一,《我是歌手》引领大家去领略新的审美,杜绝了驾轻就熟取悦观众的旧模式。这档节目越来越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并且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造星平台。越来越多的非传统流行歌手参与节目,像之前在“中国好歌曲”中出现的苏运莹和徐佳莹,这样的新人带来了对旧有情怀的冲击,建立新的消费情怀的标杆。即使是传统的流行歌手,也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大胆创新,求新求变。第二,强大的明星输入和输出能力:将前辈歌手输入,将新生代歌手输出。芒果台明星的高出现率一直是它被称为娱乐造星工厂的一个重要因素。节目输出的明星,无论是新人还是前辈,在各大节目中“刷脸”的频率越高,该档节目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越持久。“中国好歌曲”在这一点上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参加过节目的歌手很少能够出现在公众视野或者媒体平台。因此,“我是歌手”的成功的关键就源于这两点:一是理念,二是商业运作模式。

(二)中国好歌曲

2016年4月8日,“中国好歌曲”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落下帷幕。山人乐队和王兀角逐冠军,最终在媒体投票环节,山人乐队率先拿到51票,胜出比赛,获得冠军。业界总结了“中国好歌曲”节目的成功之道:第一,审美创造的突破。文章指出,相较于“我是歌手”的坚守经典,“中国好歌曲”大力扶持新作品、新风格、新唱作人。经典歌曲固然值得寻味,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多次重复,听者对审美对象不免产生审美疲劳。两档节目一档坚守新,一档坚守古,各有其重要的音乐存在价值。第二,主流审美与个体审美的高度重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音乐的个人情感化不断被彰显与放大,这种变化必然掀起一个音乐欣赏的重大转变和音乐市场的火爆;但是随着这种追随市场的音乐模式不断被复制的时候,音乐市场必将进入疲软期。此时,新出现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中国之星”等节目,对墨守成规的音乐模式的突破,无疑是对大众的一种新鲜刺激,因其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也成了无数人追捧的对象。第三,民族元素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国好歌曲”的舞台对民族元素与当代文化(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融合,一直是全力支持的态度。从第一季冠军霍尊到第二季冠军杭盖乐队,再到第三季的冠军山人乐队,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中外文化融合的倾向。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这些作品中,民族文化的元素也是越来越被放大。

这两档最具“领袖”气质、火爆荧屏的音乐真人秀节目纷纷于2016年4月完美收官,成为近两个月以来热议的音乐现象。无论是“中国好歌曲”中的原创作品,还是“我是歌手”中的经典作品翻唱,冠军的表现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元素,以及“传承与创新”的音乐态度。

三、会议与举措

(一)会议

●2016年1月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会议提出在音乐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中生是一个年龄接近成人且思维异常活跃的群体,对音乐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追求。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敢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大胆改革创新,引入新鲜的、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会议针对提高音乐课堂的效果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必要条件;适时恰当地抒发情感,用音乐打动心灵,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想象和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2016年3月召开了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的教学过程整合逐渐凸显其优势,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课堂中被广泛应用。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以及音乐学科本位教学的需求,两个学科整合必将使音乐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在初中音乐课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团队合作、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针对如何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于音乐课堂,会议初步提出了一些可称之为原则的意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追求课堂上音乐作品的丰富性,最好涉及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模仿和表演能力。

(二)举措——以“非遗”音乐为例

从文件政策、学术研讨会到具体的实施方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梳理这两个月的“非遗”音乐活动。

1.地方市的“非遗”活动

河南省许昌市在针对如何正确看待非物质遗产不断流失的现象这一问题方面,提出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许昌市在具体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时,指出了“非遗”保护面临的几个巨大障碍:缺乏系统规划;缺乏资金支持,保护意识淡薄;缺乏人才支持,挖掘深度不够。这三个障碍不只是许昌市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非遗”保护的巨大障碍。三种障碍之首即保护意识淡薄。如果保护“非遗”的意识足够深刻,政府参与、社会参与、全民参与,就不会出现其他障碍了。从长远来看,要想从根本上保护“非遗”,还必须从思想上开始改变,从教育抓起。

2.民俗“非遗”研讨会

地处湘西南的会同是古代蛮夷之地的中心地带,境内汉、侗、苗、瑶等民族世代杂居,共同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多元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流传久远的苗族草龙舞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会同苗族草龙舞是以舞草龙为特点的民族图腾舞蹈,这里的草龙舞的特别之处在于,“龙”以草为材质编织而成,且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而当地其他龙灯都编扎成一个整体,既有龙头,又有龙身、龙尾。因而,草龙舞的表演与其他龙舞的表演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他龙舞的表演是若干人共同舞动一条龙,草龙舞则以若干表演者舞动的龙头组成一条龙。从这种舞蹈形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精湛的编制稻草的工艺和其中蕴含的原始稻作社会的民俗文化。会同县政府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在采取措施对苗族草龙舞进行保护。

3.原生态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再关注

课堂音乐教育需要文化内涵丰富的音乐作品,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那坡高中的曾菲菲发文《黑衣壮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初探》,探讨了黑衣壮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黑衣壮音乐,是我国原生态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让黑衣壮音乐走进课堂,向学生介绍黑衣壮音乐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熟知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大有益处。至于在课堂上如何教学黑衣壮音乐,文章也给予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营造黑衣壮音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黑衣壮音乐的“原产地”体验,并实践教学。此外,黑衣壮音乐自身的创新特色——创造发展出一种新形态即黑衣壮民族歌舞剧——也给予我们很重要的对保护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的启发。

综上所述,这两个月学界的关注点主要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方面。无论是对“姑娘歌”的研究,还是曲艺、戏曲,抑或是黑衣壮音乐进课堂,都是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关注。在当下全球化的大潮下,对自我文化的坚守,对民族文化的建设和民族自豪感的加强来说,都是一件可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