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本书的学术特色和主要观点如下:

(1)本书一改我国学界以实践(主客关系)概念来说明马克思思想本质的做法,以社会关系范畴作为解释的新坐标。从这一新坐标来看,《第一手稿》基本上属于孤立个体的主客关系结构;《穆勒评注》则属于私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结构;《穆勒评注》的思想水平高于《第一手稿》。

(2)本书否定了“解释三”将《德意志意识形态》视为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的做法,而是将这一转折点提前到《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之间的《穆勒评注》,并提出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马克思的思想框架从孤立的个人到社会关系的转变,希望以此来建构一个“解释二”模型。

(3)本书吸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黎手稿》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并依据《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的顺序对《巴黎手稿》进行了解读。

(4)本书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建立在国民经济学基础上的辩证法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对《巴黎手稿》的研究中。在这个意义上,本书重新开启了从黑格尔的角度解读《巴黎手稿》的进路。

(5)本书重新评价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升了《巴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史中的地位,希望以此来改变早期马克思研究的传统格局。


[1] K.Marx,Der historische Materialisumus,Die Frühschriften,Hrsg.Von S.Landshut und J.P.Mayer.Bd.1,Leipzig,1932.

[2] V.Adoratskij,Einleitung zum dritten Band der ersten Abteilung,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Die Heilige Familie und Schriften von Marx von Anfang 1844 bis Anfang 1845,Marx Engels Gesamtausgabe,Band 3,Marx-Engels-Verlag G.M.B.H.,Berlin,1932,S.ⅩⅢ.

[3] 参见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编译说明”。该书不仅为我国的《手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编译说明”对西方学者《手稿》研究史的梳理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 [苏]奥伊则尔曼:《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解释》,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1页。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414页。

[6] 尽管马克思本人曾对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评价很高,说他在这本书中对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第一次作了科学的”概述,不过考虑到当时《手稿》和《提纲》、《形态》等手稿还没有公开发表,马克思不可能让世人去阅读这些手稿,因此我们可以将后来发表的《提纲》和《形态》视为第三期的标志。

[7] 列宁:《卡尔·马克思书目》,《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8] 尽管如此,“解释一”仍然不乏支持者,譬如日本学者渡边宪正。他认为,尽管列宁的“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标准”错误,但他所设定的“转变时期”却是正确的。首先,与列宁的解释不同,他提出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实质是从“民主制到人的解放理论”,即马克思从试图通过“民主制”理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来扬弃近代的二元主义转变到放弃这一“民主制”理论,根据市民社会内部“私人所有和无所有”的对立去建构“人的解放”理论(《德法年鉴》)。其次,他认为马克思“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的工作并非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实际上是在1843—1844年,特别是在《手稿》中扬弃了以往的“哲学问题构成”,即以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以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哲学框架。参见[日]渡边宪正:《近代批判和马克思》,青木书店1989年版。

[9]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

[10]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11] [苏]奥伊则尔曼:《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问题》,见中央编译局马恩室编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12]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页。

[13]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页。

[14] 譬如阿尔都塞的以下说法跟奥伊则尔曼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解释》极其相似。“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简直浸透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在1842至1844年间,不仅马克思所使用的术语是费尔巴哈的术语(异化、类存在、整体存在、主谓‘颠倒’等等),而且更重要的显然是:他的哲学总问题在本质上也是费尔巴哈的总问题。……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是在1845年才真正‘清算’了这个总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着同费尔巴哈的影响和哲学有意识地和彻底决裂的第一步著作。”([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8—29页)

[15] [日]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地平》,劲草书房1969年版,第245页。

[16] Vgl.,Vorabpublikation aus Band 5 der Ersten Abteilung der MEGA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Joseph Weydemeyer,Die Deutsche Ideologie,Marx Engels Jahrbuch 2003,Akademie Verlag GmbH,Berlin,2004,SS.21,92。参见[日]广松涉编译:《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张一兵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46页。

[17] 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陈先达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18]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9] 参见[日]岩渊庆一:《日本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韩立新译,《清华哲学年鉴》(2004),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 Karl Marx,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In:MEGA Ⅰ-2,Dietz Verlag,Berlin,1982,S.325.以下简称“MEGA Ⅰ-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21] Georg Lukäcs,Der Junge Hegel und die Probleme der kapitalistischen Gesellschaft,Aufbau-Verlag Berlin,1954,S.25.以下简称“Der Junge Hegel ”。[匈]卢卡奇:《青年黑格尔》,王玖兴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3页。

[2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23]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24] 参见[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19页。

[25] 参见[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页。

[26] Karl Marx,Formen,die der kapitalistischen Produktion vorhergehen,Ökonomische Manuskripte 1857/58,In:MEGA Ⅱ-1,Text Teil 2,Dietz Verlag,Berlin,1981.以下简称“MEGA Ⅱ-1.2”。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489页。

[27] Vg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oder Naturrecht und Staatswissenschaft im Grundrisse,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Suhrkamp,1986,S.117f.以下简称“Hegel,GPR .”。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3节。以下简称“《法哲学原理》”。

[28] Karl Marx,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MEGA Ⅱ-1.2,S.38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2页。

[29] Karl Marx,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MEGA Ⅱ-1.2,S.38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