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道至诚
题解 至诚的力量
诚是自然界中万物的本然状态,是万物天性的自然呈现,是存在的客观依据。
诚又是内心认识的自然流露,是万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主观反映。
至诚之人天性坦荡,心灵透明,对于事物不虚伪,不巧饰,自然自在。他们就像花蕾的盛开,对着太阳绽放;就像种子,无论受到何种排挤,都始终向着太阳生长。
天地以其至诚,令一切诈伪无处躲藏。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尽其性]充分发挥天性。
[赞]助,辅助。
[化育]滋生并发育成长。
[与天地参]与天地并立为三。参:古通“三”,并列。
只有修养达到至诚境界的人才能彻悟天地万物运行的至理。通达天地至德万物至理,就能够极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利用万物的天性而达到物得其育、物尽其用。能够使天地万物的天性得其所成,那么这种修养是可以得到与天地化育万物的至德同样崇高的赞美;能够得到与天地相媲美的称扬,则完全可以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并列的。
《礼记正义》曰:“天性至诚,圣人之道也。”
郑玄说:“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助天地之化生,谓圣人受命在王位致大平。”
孔颖达说:“天下之内,至极诚信为圣人也。以其至极诚信,与天地合,故能‘尽其性’。既尽其性,则能尽其人与万物之性,是以下云‘能尽人之性’。既能尽人性,则能尽万物之性,故能赞助天地之化育,功与天地相参。”
朱子说:“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
天性唯美
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完美,然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至境,永远只会处于一种求取极致的前进状态,在这样的进程中,与客观外物彼此影响。只有洞彻外物化育的自然本质,才能够顺应天理,从而和谐共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留下好的名声,并为此努力进取。不过人们在进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是有差异的,诈伪与智术盛行,巧取与豪夺并用。有些方法虽可得逞于一时,却不可能得益于永远,只有诚笃的人才是最终的受益者。
比如,我们追念先祖,请名人题写赞辞以高其行,此时,我们忘记了先祖生前的缺点,只是盛赞他的善行和丰功伟绩。于是便有了“光昭日月”、“德同天地”、“懿范千古”这样动人的词语,可是实际情形如何,只怕,早已湮没在了历史中。这虽然反映了我们对美好德行的向往,但是真正的德行毕竟基于诚,无诚何以成德?
弘扬我们爱的天性
曾在《罗摩衍那》中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蝎子掉进了水中,团团打转,怎么也逃不出困境。一个婆罗门看到了,伸手想把它捉上来,帮它脱险。可就在他的手指将要接近蝎子的时候,蝎子本能地蜇了他一下。他还是想救那只蝎子,于是再次伸出手去捞蝎子。蝎子又一次蜇了他。
旁边的一个人说:“它根本就不接受你的好意,总是这么蛰你,你何必执迷不悟,为什么要救它呢?”
婆罗门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博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它蜇人的天性而放弃我的天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