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社会保险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经济学对社会保险进行研究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规范研究的目标,二是实证研究的目标。这就要求经济学既能描述人们决策的结果,又能对人们决策的福利效果进行评价。对人们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可以预测不同改革方案的影响,对福利进行评价可以看到某一项改革是增进了福利还是损害了福利。这主要体现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和关注个体异质性等几个方面。

1.5.1 社会保险项目对个体行为有影响,从而对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险制度自身的运行也有影响

其他学科在分析社会保险制度时,更喜欢从价值判断出发,提出应该怎样完善的思路,不太注重分析社会保险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事实上,个体会对社会保险作出反应,从而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甚至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社会保险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可以有诸多渠道,包括国民储蓄、劳动供给、失业率、人力资本投资、医疗支出等。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考察社会保险项目的上述各种经济影响。[10]

就社会保险项目本身而言,也需要看到政策对个体或企业行为的影响。例如,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险项目和财政负担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挑战,提高缴费率是一种选择。但提高缴费率是否可以增加基金收入其实是不确定的。例如,我国社会保险的实际缴费率通常比政策缴费率低,主要是缴费基数不实。在征管不够严格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以最低工资作为企业和个人的缴费基数,同时也会少报参保人数,从而使得缴费基数进一步降低,或者直接将本该属于工资的收入排除在工资之外。对企业而言,最合适的缴费率显然不是零,现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对员工提供社保可以吸引好的员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但当政策缴费率较高时,企业会采取各种方式规避缴费。[11]

1.5.2 权衡社会保险带来的福利改善与福利损失

社会保险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福利,但其提供也是有成本的。社会保险给个体带来的福利包括:保证年老、失业、遭受重大医疗支出时的基本生活,保护雇员免受过长时间工作对身体的损害,保护女性生育时期的工作和需要。社会保险带来的扭曲包括:降低储蓄、提前退休、失业持续期延长、过度医疗消费等。

对社会保险项目具体参数的设计要权衡两方面的影响。具体而言,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增加了对老年群体的保障,但会导致储蓄下降和提前退休,对经济增长不利;提高医疗保险水平,减轻了个体的医疗负担,但会导致过度消费,增加保费负担或财政负担;失业保险水平提高,可以帮助失业者平衡消费,提高失业者的福利水平,但会降低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延长其失业持续时间。

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保障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带来的损失却递增。因此,社会保险定位于应对较大的风险,如老年贫困、长期失业带来的收入减少、大额医疗支出、永久性失能等。

1.5.3 考虑到个体的异质性,增加人们的参与激励

社会中存在异质性偏好的个体,人们的风险规避倾向、时间偏好、对不同商品和闲暇的偏好均有所不同。社会保险设计中应该考虑个体的异质性,让人们有所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保险应当提高各种类型个体的福利水平,激励人们参与,而不是激励人们逃费(税)。一个例子是,在养老保险中根据精算平衡设计针对不同退休年龄的给付标准,个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退休年龄,选择对其福利最有利的退休年龄。例如,美国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龄是62岁,1960年及之后出生的人的正常退休年龄是67岁。每月养老金随着退休年龄增加而增加。

对社会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在再分配方面的功能应有所区分。社会保险的主要功能是应对特定的风险,如老年、失业、疾病等,根据约定的条件给付待遇,而不是根据收入水平确定是否给予待遇补偿,其目标不在于改善社会总体收入分配状况。若希望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则需要借助其他再分配项目,如最低生活保障、食物补贴、免费的公共教育等。从参与激励的角度,社会保险项目更需注重代际再分配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