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会计概述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一般事物的基本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管理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1.1.1 会计的定义
“会计”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包括了日常核算与定期综合核算两层意思。自此后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会计的核算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被改进,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龙门账”和“四脚账”,类似于现代会计的复式记账法,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从“来龙”和“去脉”两个方面进行登记,以便全面反映钱物收支情况。
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则产生于15世纪末的意大利。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公开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其中第3篇“计算和记录详论”系统地论述了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及运用,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
现代意义的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施工企业会计是运用于施工企业的一种专业会计。
1.1.2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1. 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的记录、计算和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十条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控制、指导,使其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正常进行。会计监督应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会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
(1)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2)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3)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4)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
特别提示
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只是会计的基本职能,现代会计还具有参与预测、决策、组织、考核、分析等多种职能。
1.1.3 会计的对象
【优秀的财务要懂业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单位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会计对象的交易或事项,是指企业、单位所发生的能以货币为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并能以价值形式进行分类、汇总和报告的经济活动。交易或事项贯穿于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之中,反映着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由于各企业、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担负的任务不同,经济活动的方式不同,交易或事项的内容也不相同,因而其具体的会计对象就各不相同。就企业而言,企业的会计对象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的资金运动。
特别提示
资金是企业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
施工企业的资金运动一般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资金分配3个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 施工企业资金运动
施工企业的资金使用阶段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材料供应阶段、施工生产阶段和工程结算阶段。
1. 材料供应阶段
企业主要用货币资金购买各种材料物资为施工生产进行必要的储备,使得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
2. 施工生产阶段
储备物资不断投入施工生产,并改变实物形态,构成正在施工的在产品——未完工程,从而使储备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要用一部分货币资金支付职工工资和其他各项费用,使这部分货币资金直接转化为生产资金。此外,在施工生产过程中,还要使用施工机械等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通过折旧方式也将转化为生产资金。随着工程的完工,未完工程转化为已完工程,形成建筑产品,资金便从生产资金转化为成品资金。
3. 工程结算阶段
企业将已完工程点交给发包单位,并通过工程结算收回工程价款。这时,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理论上,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数额要大于其在生产中消耗的资金数额,其差额便是企业的盈利。
此外,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还会发生其他一些经济业务:如购建固定资产和临时设施,借入或归还银行借款,发售企业债券和偿还债券本息,购买其他单位股票、债券和分得股利及到期收回债权本息,向其他单位投出固定资产、材料、货币资金和分得其他单位利润,收回其他单位投资等,这些业务也是会计核算对象。
1.1.4 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在一定时期内预计达到的目的。“一定时期”是指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会计目标是组织会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会计工作的标准。
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会计基本目标的具体化,直接体现着会计的特点。会计的具体目标一般包括以下6个方面。
1. 提供会计信息
企业、单位要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建立输入、加工、传递、储存和输出会计信息的制度,取得、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和审核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正确、全面、系统地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有关各方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2. 做好会计决策
会计工作一方面要做好本部门的管理决策,为提高经济效益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参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效益目标,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采取必要的重大措施。
3. 实行预算管理
要建立和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及时、正确地编制财务成本预算,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预算指标层层落实到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实施预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定期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考核经济效益,分析预算完成情况的原因。
4. 严格会计控制
要制定各项定额和预算等控制标准,建立各种控制制度,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控制材料消耗和费用开支,降低成本,反对浪费。
5. 开展会计检查
建立会计检查制度,需要检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财产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清查,做到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相符。
6. 进行会计分析
对经济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分析、全面或专题分析、日常和事后分析、专家和群众分析,揭示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促进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