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园主义概论与田园综合体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凸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为了扭转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善农村发展落后的面貌,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对工农城乡关系作出重大调整,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转向,开启了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减免征农业税、粮食种植补贴、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两免一补”以及新农合新农保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出台,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央进一步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全局当中。此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均明显提高,使广大农民初步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后,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再次加大。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人口迁移,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客观矛盾,已经成为当下制约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障碍。笔者认为,这意味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有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安全的食品;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希望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生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梳理以上城乡发展的政策脉络,再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近年来,尽管中央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分别作出重大部署,初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框架,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但是,城乡发展的融合水平不高、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仍是当前社会突出的结构特征。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表现在农村的短板和不平衡上。具体表现如下:

(1)城乡互动不足,农村要素单向流失较严重。一方面,对比农村,城市在工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内在吸引力,这种巨大的虹吸力加剧了乡村的瓦解。这使得城乡一体化在开始之初,城市就比乡村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例如在制定政策、规划发展等方面,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具有垄断权力,这导致了乡村发展的“空心化”“失血化”,出现乡村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对城市的辅助作用不明显。由于城市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所具有的垄断地位,乡村对于城市的作用和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甚至一些人简单地认同乡村的从属地位,片面地把乡村定义为城市的后花园,乡村只负责提供单纯的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乡村的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等功能有被矮化和削弱的趋势。乡村不断向城市提供资源,导致自身经济发展缓慢、村庄空置、当地特色及文化消失,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内、区域间城乡发展不均衡。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从整个城乡发展一体化总态势上看,存在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速度快、质量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速度慢、质量低的问题;同一区域存在着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城市引领乡村作用强、乡村服务城市发展作用弱的问题;存在着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不同市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差距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发展时间、发展质量、发展态势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不均衡;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均衡。这些城乡发展、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最终导致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化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尴尬局面。

(3)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矛盾凸显。无论城乡,土地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要素。然而,在这一要素的分配和利益补偿中,农民、农村处于不利地位。此前由于征地制度不规范、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难以有效保障,加剧了城乡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生态空间的过度侵占。为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实施了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占优补劣、重数量轻质量和忽视农民利益的问题,对耕地的保护缺乏数量、质量、生态相结合的刚性全面保护机制。因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不减反增。为满足经济增长、粮食生产和生态服务的用地需求,各地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整治和乡村社区建设模式,但由于缺乏制度化安排和必要的资金保障,致使部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支撑能力弱化。

(4)城乡污染一体化和农村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无论城乡,生态环境都是发展之基、生存之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乡发展生态质量,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促进城市和乡村协同、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态理念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污染一体化和污染转移问题。借助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便利条件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城市的工业得以在乡村立足,但是由于部分工业治污技术的不完备,加之企业主体投入有限和乡村环境本身的脆弱性,一些在城市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也在乡村中出现,城乡共同面临防治污染的生态难题。城乡污染一体化,根源在于伴随产业转移的污染转移。在强大的经济利益的攻势下,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中落后的、被淘汰的工业借助城乡一体化逐步向乡村转移,造成了污染的跨区域流动,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5)城乡公共服务亟待均等化,农村期待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当前,城乡发展一体化背后的城市和乡村在成果共享方面存在着不均衡。长期以来,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教育、交通、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政策,导致了城乡居民在享受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待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很多进城农民虽然长期在城市居住,但在诸多方面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可以说,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任务繁重。

(6)乡村的组织化程度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乡村发展后继乏人。市场经济越发展,农村在现代经济体系当中的参与度、依赖度也会越大。如果在此过程当中,农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能构建一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组织形式,那么就会很容易被各种城乡的“剪刀差”推到一个更不利的位置。目前,乡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人的组织,则一直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如何在传统的熟人关系、宗族社会中,催生一种新的协同合作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又不会彻底瓦解原有的社会关系、颠覆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是乡村振兴中很关键的一环。

(7)优秀的乡土文化凋敝,传统乡村精神亟待提振。随着乡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尤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关系的变迁,乡村传统文化的凋敝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大量人口的外出,使得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很多人既不熟悉也不掌握。另一方面则是,在利益至上的原则支配下,很多乡村文化出现了异化,不少人感受到,过去建构在熟人社会上的亲切与温情瓦解了,并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客观地说,乡村文化的凋敝,不仅仅是乡村文化生活的松散、中断,更是乡村在精神上的自我放弃。因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亟待重新审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重塑乡村的价值,尤其要重新树立乡村的文化自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的状况,正在一步步侵蚀乡村;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足;城乡要素配置仍然不均衡,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向城镇的趋势明显;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城乡二元结构弊端仍然存在,户籍和土地等制度仍需完善。总而言之,城乡的二元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表现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

综上,要解决城乡二元问题,必须通过乡村有效率的发展。乡村是一个社会,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主要路径是发展产业。那么,在乡村社会里什么样的产业是可以并需要发展起来的呢?在过去的工业化时代,乡村主要是以乡镇工业和传统种养业作为乡村经济的主流发展模式。然而快速工业化时代的乡镇工业模式之后,乡村社会里只有几个通用型产业可作为选择,即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业。其中旅游产业(农村第三产业的核心)可作为引擎型产业,即用旅游产业来引导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解决城乡二元矛盾的过程中,引导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用旅游产业引导乡村社会的综合发展并倡导城乡互动”可以作为乡村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也是新田园主义从原点出发的最主要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