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核心内容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1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承诺。从现在到2020年,是决胜期、攻关期,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6.1.1 小康社会的缘由
“小康”一词,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最早见诸《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过上小安康乐日子的美好愿望。《礼记·礼运》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里的“小康”描绘的是夏禹、商汤、西周时期一度出现的盛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兴起,现代化建设被摆上重要议程。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中国20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他言简意赅地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正式提出“小康”的概念,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作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明确提出“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6.1.2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内生产总值13年间增长了3.43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提前三年完成;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用行都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但是,这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国内看,2000年农村还有3 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有将近2 000万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区域间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国际看,当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有959美元,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在世界上排名第119位。
199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总体小康不同,全面小康的目标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告别苦日子、过上好日子,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以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和环境恶化为主要内容,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确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见表6.1)。
从2003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探索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8年正式形成6个方面、23个监测指标(见表6.2),对全国和地方的建设进度与成效进行跟踪评估。
表6.1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表6.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6.1.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六大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七大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发展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25项主要指标
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25项主要指标如表6.3所示。
表6.3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三大攻坚战
为了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有可能发生各种“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金融风险是最突出的风险之一。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不通,则经济不活;金融不稳,则经济生乱。防控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是金融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根本任务。防控金融风险立足于标本兼治、主动攻防和积极应对。坚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提高金融结构适应性,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搞好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防控银行不良资产扩大,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推进房地产长效发展机制,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等。坚持底线思维,完善金融管理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薄弱环节的制度建设,实现高风险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变。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成就巨大,每年减少1 000多万贫困人口。但截至2017年年末还剩下3 000多万贫困人口,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现在看,主要难点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特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人均收入低,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差,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解决突出制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激发内生动力,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到2020年,不仅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要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根子在粗放型增长方式。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不仅不是我们所要的发展,而且会反过来影响长远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经济增长也必然难以持续下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绝不能有保护、袒护、维护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能口头上高唱绿水青山、背地里大搞“黑色增长”。重点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165项重大工程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提出165项重大工程,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既包括重大建设项目,也包括重大行动、重大计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等(见图6.1)。165项重大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抓好这些重大工程的落实,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图6.1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65项重大工程
6.2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按照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向往的中国梦。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自18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是以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现代化。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描绘了过去300年里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起步有先有后,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报告显示,2012年,美国等27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等100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乍得等4个国家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些原住民族仍然生活在原始社会(见图6.2)。目前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高水平的国家,也是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前者包括4项指标:新生儿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总收入;后者要达到的标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 766美元以上。这两个方面,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分别是90多位和70多位。这些都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图6.2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必须兑现庄严的承诺,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带领全体人民共同进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党的十三大、十五大确定的在第二个百年、到本世纪中叶达到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前到2035年,进程缩短了15年;把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设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征程、新目标,为我们描绘了新的蓝图,吹响了新的号角,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行动纲领。
6.2.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目标要求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渐次展开。经济建设上,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政治建设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达到高度有机统一,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文化建设上,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中华文化走出去达到新水平。社会建设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目标要求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内容小结
本章论述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体现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体表现为二十五个主要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施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165项重大工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概念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
思考讨论题
1.从国家与个人的角度,请你谈谈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你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
3.从现在看未来、从未来看现在,请你谈谈到二〇三五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