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北京话语法演变专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6 结语

3.6.1 主要观点

《华语要诀》(宗内鸿,1938)对“您”和“怹”的来源有精彩论述,与本章观点颇为契合,翻译如下:

在北京,指代对方的亲戚等第三人称时,会使用“t‘an”,可以直接写作“他”字,或者写作“怹”字,这个字的产生过程与“您”字一样。“您”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最初是由“你老 ni lao”这一敬语演变成了“您纳 nin na”,之后“纳 na”字消失,变成了“您”。“怹”(t‘an)字也是如此,从“他老”演变为“怹纳 tan na”,之后纳字消失,只保留了“怹 tan”字。怹是对第三人称—他的敬称,用在对尊敬的人的称呼上。另外,不管是“您”还是“怹”,都是北京方言的发音,其他地区一般称为“你”和“他”。而且“您纳”“怹纳”“你老”“他老”这些敬语现在仍然在使用。“你老”“他老”在其他地区也有使用。另外“您纳”等词用于句末的情况较多,“纳”会被认为起到助词的作用,但“您纳”“怹纳”是一个词,表示对“你”“他”的尊称,也会在句子中间使用。例如“我今天望看您纳来了”,意思是“我今天来看望您来了”。

本章借助本土和域外北京话文献,对“您”和“怹”的发展历程做了更为精细地描写。“怹”同样有着独立的发展路径,因此,不能说它是“您”类推的产物,至多是汉字形式受到了类推影响。“怹”和“您”演变的过程和机制大同小异,基于这一事实,可以更好地理解吕先生的观点—“倘使没有他老(人家)通行于前,可能产生不出一个怹。同时,倘使没有你老变您在先,他老也不会变怹”,吕先生所强调的是背后的共同规律。

在第3.2.3节中,汪化云先生对“你老”合音说提出三点质疑,我们可以做如下回答:

(一)使用“你老”的方言很多,为什么只有北京话发展出“您”的 用法?

北京话中“你老”经历了关键变化“指称长者>指称尊者”,如果其他方言也发生了类似演变的话,也可能向敬称用法发展。

(二)“您”应该是“你们”的合音,这导致北京话中没有“您们”的 说法。

伍铁平(1982)、李宇明(1984)、邢福义(1996)等学者则从不同角度论证“您们”的合理性并得到了一定认同。我们发现早在蔡友梅作品《小额》和《董新心》中就已有“您们”的可靠用例,例如:

(292)料其他们飞不了多高儿迸不了多远儿,您们放心吧!(《小额》)

(293)况且您们三位,号称民党志士,平日何等激烈,何等气概!(《董新心》)

同时期的域外北京话教科书中,“您们”用法也有不少。此外,在老舍和王朔的现当代北京话作品中也能见到不少用例。

(294)宝庆开了口,诚心诚意地说:“琴珠,小刘,我来求您们帮忙来了。”(《鼓书艺人》)

(295)我只有您们这几位朋友,每天要是不见上一面呀,简直就没着没落儿。(《鼓书艺人)

(296)只怕您们的书在我们台湾也得被列为禁书。(《顽主》)

(297)我那点糟泔事儿哪敢麻烦您们?(《你不是一个俗人》)

(298)噢,我倒不是说您二位公安同志,您们跟凡人不一样。(《枉然不供》)

上述三位北京作家均以地道的北京话作为创作语言,作品的口语化程度很高,大致可以反映20世纪北京话的面貌,在他们的作品中均出现了“您们”,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您们”应是北京话的一部分。据《语文杂记》(吕叔湘,1984),受调查的老北京人也说“您们”确实存在,只是不太常用。

(三)北京话中的第三人称敬称用法“怹”可以表示“他们”,这也许可以作为“您”来源于“你们”的证据。

北京话中的表复数的“怹”跟表敬称的“怹”不具有同一性,各自有着独立且迥异的发展路径。

3.6.2 汉语敬称代词的来源及类型学价值

Helmbrecht(2003)对敬称代词的类型学研究较有代表性,他共考察了100种语言,只有25种存在第二人称敬称代词,其来源有七种:1)第一人称复数;2)第二人称复数;3)第三人称单数和复数;4)指示代词;5)反身代词;6)亲属名词;7)身份名词。汉语第二人称敬称代词有着较高的类型学价值,类型比较丰富,至少有三种来源:1)第一人称复数,代表是雷州方言(参看汪化云,2008);2)第二人称复数,代表是赣榆方言(参看蒋希文,1957);3)第二人称代词+长者的称呼语(指称长者的名词),代表是北京话中的“您”。

第三种类型在Helmbrecht(2003)的研究中未被涉及,汉语丰富的历时文献和方言材料为深入研究该类型的敬称代词的发展机制和路径提供了便利,本章将“您”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如上所示,汉语很多方言都处在这一链条之中,只是语法化程度存在差异。而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老人家”的磨损脱落,人们已经不再认为“您”是和“你老人家”同值的,因而,在现代北京话中,人们又在“您”的后面加“老人家”来表示尊称,形成了多层次的叠加。吕叔湘(1985)对此有精辟论述:“从你老人家缩成你老,又从你老缩成您,省而又省,面目全非,一般人嘴里说到您,心里不再意识到这是跟你老人家同值的。这个事实一方面有利于您的应用范围的扩展(特别是在年辈相同而又比较生疏的人之间),可另一方面又把它的原来的意义冲淡,给你老人家一个机会,在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应需要而被使用。”句(261)中的“怹老人家”也是一样的情况。

3.6.3 本土语料与域外语料互证的研究思路

大规模早期北京话语料的挖掘和定量分析是本章的着力之处。在本土文献方面,我们考察了清宫档案、正音教本、京味儿小说、京话报刊和满汉对照材料,它们的优势是真实鲜活,数量丰富,缺点是记音欠精确;域外语料方面主要利用了欧美、朝鲜、日本等国人士编写的北京话教材,由于不少作者受过语言学训练,因此记音较为准确,不足之处是年代较晚,反映不出清中前期的语言面貌,口语化程度也要差一些。

本章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对本土语料与域外语料进行比照和验证,去粗存精,在西人著述中记音材料的帮助下,对本土文献中的汉字记音材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理清“您”发展脉络的同时,“你能”“你呢”“你你”等疑难问题也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希望本章的这一思路能为今后的北京话研究和近代汉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