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60年回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参差不齐的学生来源

从1955年至1959年,五年制的经济地理专业每年招收20~30名学生。此后招生数量逐年减少。许多考生对新成立的经济地理专业不甚了解,第一志愿入学者不多,不少人是报考北大其他专业被分配到这个专业来的。此外,当时全国高考生源不足,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国家鼓励在职干部参加高考,因此来源于“工、农、兵、干(部)”的各色“调干生”占有较高的比重。有些“老大哥”“老大姐”的年龄,甚至超过杨吾扬、胡兆量等年轻教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使得人才培养的“淘汰率”较高。据统计,经济地理专业55级入学30人,毕业时只剩下23人;56级全班30人,中途3人退学,加上其他原因,只有21人坚持到毕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高等学校尚未实行学位制,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很不规范。1957年,来自黑龙江省的中学教师王北辰,35岁时通过考试成为侯仁之先生第一位历史地理研究生。他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做侯先生的得力助手。当时,历史地理教研室尚未独立,是经济地理教研室的一部分。继王北辰之后,60年代,侯先生又分别从中山大学和山东曲阜师院招收朱士光和尹钧科为研究生,但都未留校。这一时期经济地理专业招收的研究生只有2人,第一名是55级的谢凝高,跟随导师仇为之研究钢铁工业布局,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风景科学专家;第二名是56级的傅绶宁,由林雅贞、李域辅助仇为之指导,主攻农业地理方向,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成都地理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