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一般发展
学前儿童的发展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的变化运动过程。而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身”指的是人的身体发展,具体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如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正常发育及其体质的增强,它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这里的“心”指的是人的心理发展,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它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需要区别的是,学前儿童的“发展”与“生长”“成长”“成熟”等概念稍有不同。“生长”主要指身体方面的发展,如身高、体重、骨骼构造等机体方面的发育过程;“成长”主要指身体和心理向成熟的阶段发展;“成熟”则是指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一种状态和程度。
学前儿童发展包括0-6岁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是指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即儿童的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变化、骨骼和肌肉的发展;心理发展主要指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如果儿童的身体有缺陷,如大脑发育不正常,那么他的认知、性格、能力等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的过程有着自身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儿童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在儿童期,人体的发展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即“首尾律”,也称“头尾律”;另外,儿童的发展也遵循着“近远律”,也称“中心四周律”,即儿童的发展从靠近头部和躯干的部位先发展,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动作,最后是手指的精细动作。在心理发展上,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也有自己的发展顺序,如儿童的记忆一般从机械记忆开始发展,逐渐过渡到意义记忆。
学前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身心发展的典型特征或共同特征,即儿童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可以分为:婴儿期(0-1岁);幼儿早期,也叫先学前期(1-3岁);学前期,也称幼儿期(3-6、7岁)。其中,幼儿期又可以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和幼儿晚期。幼儿期儿童的典型思维就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幼儿初期和幼儿晚期的儿童的思维特征会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前者通常带有直观行动的特征,后者可能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学前儿童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在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起止时间、发展速度以及达到成熟的时期都是不同的。从总体上看,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是不均匀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婴幼儿阶段,儿童发展快速;小学阶段,儿童发展较为平缓;青春期是人生中的第二个发展加速期,之后,个体的发展逐渐平缓;老年期则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以儿童的大脑发展为例,新生儿的脑重量约350~400克,1岁儿童的脑重量约900克,3岁儿童的脑重量约1000克,6岁儿童的脑重量约1300克,是成人脑重量的90%。可以说,整个婴幼儿阶段都是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
学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指不同的儿童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能、总体环境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发展中存在着差别的现象。如有的天资聪颖,有的大器晚成;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音乐素质高,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等。由于学前儿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教育中应当根据儿童的特征因材施教。
学前儿童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儿童心理学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仍然适用于当代儿童。但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又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中有些因素较为稳定,如气质,但有些方面却在不断变化,如需要、动机等。
另外,学前儿童发展还具有互补性的特征,个体的某一方面机能受损或者缺失,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听力会异常敏锐等。
三、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即儿童心理以外的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即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
客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以外的因素,它是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一方面,遗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另一方面,遗传是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儿童身心发展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发生一些改变。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生理成熟因素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表现为:第一,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第二,生理成熟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第三,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生理成熟是婴幼儿学习的前提。格塞尔让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学习爬楼梯,先让T在出生后第48周起开始练习爬楼梯,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练习6周;而让C在出生后第53周开始练习,结果,C仅练习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
2.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社会因素,提供了儿童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等决定性条件,也将遗传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1)环境。
环境是指儿童生活的周围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分等。社会环境则包括儿童所在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还包括社会大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为突出。人成长的首要环境是家庭,而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其中由物、人、关系构成的家庭的结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等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儿童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终将由家庭这个小环境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
(2)教育。
这里所讲的教育通常是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在儿童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儿童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下意识的、不自觉的,父母自己可能也不清楚究竟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但学校教育不一样,学校对儿童实施的教育影响是有意识、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方面,教育通过教育过程中的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等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同伴、教学内容和校风等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
主观因素是指学前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也称个体的主观努力、个性因素,如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努力状况、自我意识、实践活动等,其中,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实践活动是个体积极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表现,最终决定了个体发展的样貌。
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社会条件。前者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后者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儿童心理发展还需要儿童自身内部因素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动的反映。如想要训练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产生愿意学习说话的需要或愿望。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指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新的需要总是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提高现有的心理水平,去满足新的需要,适应环境。如儿童学会了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活动,但随着成长,儿童又想去探索更多的周围世界,就需要学会走路,才能满足他们的探索需要。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不断促进儿童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儿童发展的原因。既要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任何单一因素决定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他认为:遗传在学前儿童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生物因素影响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完全由基因决定,后天是无法改变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认为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儿童生活的环境。他在《行为主义》一书中断言:给我一打健康的没有缺陷的儿童,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环境里面,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个我想培养的角色,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强盗等,无论他们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们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如何。这个论断完全否认了儿童的遗传素质、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的作用。
3.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洛克和法国教育学家爱尔维修。他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儿童犹如一块“白板”,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爱尔维修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断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差异也仅仅是教育造成的,即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方面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因而主张教育万能。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