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问题的缘起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后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265次。截至2015年6月11日,此次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伤,中国西藏、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均出现人员伤亡。
国内众多人道救援队、NGOs及媒体人第一时间奔赴余震不断的尼泊尔,这是中国民间力量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国门。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大公传)和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也在第一时间派记者赶赴现场,并组建安平媒体大本营。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组织,安平媒体大本营免费为一线记者提供信息对接、资助采访,还给来自中国的数十家媒体记者提供尼泊尔的住宿交通及向导服务,这在国际上也是少有先例的。
以终为始,2017年4月27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学者同北大硕博研究生、北大公传研修班学生、专家等组成调研队,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围绕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国际灾后重建开展了为期5天的学术调研。
此次尼泊尔调研中主导思想的线索是罗素所言的“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突发性灾难对任何国家、组织与个人而言都是重大考验,唯有全人类共同的爱与团结、善与慈悲的力量才能共同抵御这一艰险的考验。
此次调研全程,所有团队成员都保持着一种“被抛入”“被打开”的状态,不预设立场、摈弃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以平等性智看待涌现到团队成员面前的尼泊尔当地社会、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灾后重建的种种事物,使此次调研关切的角度从宏大叙事转移到更多地隐藏在各种社会组织、机构肌理中的生命个体的小叙事,试图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也正是在这样的微观视阈下,尽量释放出遮蔽在国家民族主义乃至人道主义等大的口号之下的个体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