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什么是“反义词”?
“多”和“少”是反义词吗?
“奇”和“偶”呢?“买”和“卖”呢?
对于第一组和第二组,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认定它们是反义词。对于“买”和“卖”,可能有人会比较犹豫:有买方就会有卖方,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的关系,但能不能算是“反义词”呢?再回头看看“多”和“少”、“奇”和“偶”,汉语中可以说“不多不少”,“不多”不等于“少”,但不可以说“不奇不偶”,既没有“不奇”也没有“不偶”。如果“多”和“少”、“奇”和“偶”都是反义词词对,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不同呢?所有的反义词的定义都是一样的吗?到底什么样的语义关系才能被定义为“反义词”呢?
这个问题并非只是汉语中才有。英语语言学家同样注意到了英语中类似的情况。即使把“反义词”笼统定义为语义上的对立情况,也无法回避more:less、odd:even和buy:sell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对立关系。其他语言学研究也多有类似文献。
在本书中,我们选定汉语词汇语义对比(opposites,简称“反义词”)作为研究对象,但切入点不同于前人文献。我们避免从一开始就用理论解释不同类型的反义词之间的差异,而是绕道而行,回到语料中,看看汉语使用者到底如何使用反义词,不同类型的反义词词对在句法、构词等方面是否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反义词词对的构成与词汇语义的各方面如何相关。本书尝试用语料观察现象,为反义词进行尽量详细的数量统计与语言分析,以此为依托,检验前人理论,并提出新的议题。因此,本书将是今后研究汉语反义词与词汇语义对比及极性关系的一份基本资料。并且,在研究议题与解释性上,本书对反义词成分的内在排序关系、反义词极性与乐观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等,做出了理论上的重要探索,将对汉语词汇语义学及相关的计算语言学研究,有重大的潜在影响力。
然而,本书的最终写作目的是希望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在探索反义词世界时所感受到的惊喜,也能为这个神秘多变的反义词世界深深着迷,从百家争鸣的理论回归到寂静纯粹的语料当中,触摸到语言本身细微却持久的生命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