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文化(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符号

符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因为它记载着历史,传达着精神和文化,寄托着理想和期望。人类文化的符号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几条线,还可以是一个面。这些符号令人联想起了什么?怎样通过符号去区分事实与信仰?就是抱着冲破笼罩在符号上的历史迷雾一窥其真面目的目的,旅游者才络绎不绝地奔赴那些有名的人类文化符号景点。

一、史前艺术的记录

提到史前时代的造型艺术,首先应该谈到的就是散布世界各地的岩石刻画。岩画的传统有三四万年,产生于文字之前。岩画犹如文字记载,是关于人类早期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

在世界遗产里,岩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所反映的内容都很鲜明。在非洲,有阿尔及利亚的塔西利岩画、坦桑尼亚的孔多阿岩画遗址、马拉维的琼戈尼岩石艺术区、利比亚的塔德尔拉特·阿卡库斯岩画遗址、博茨瓦纳的措迪罗岩画;在美洲,有阿根廷的平图拉斯河手洞、墨西哥的圣弗兰西斯科山岩画、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的线条图;在欧洲,有瑞典的塔努姆岩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葡萄牙的科阿山谷史前岩画遗址、挪威的阿尔塔岩画、意大利的瓦尔卡莫尼卡岩画;在亚洲,有我国的敦煌莫高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哈萨克斯坦的泰姆格里考古景观岩刻、土耳其的戈雷梅国家公园和卡帕多西亚石窟遗址。

◎戈雷梅国家公园(土耳其)

◎卡帕多西亚石窟(土耳其)

1.阿杰尔高原的塔西利岩画

阿杰尔的塔西利,其意思为“有水的高地”,位于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中部,地处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尼日尔三国的交界处。这里保存的5000多幅岩画横跨六七千年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向后人揭示了撒哈拉沙漠气候的演变、动物的迁徙和人类生活的发展变化,最早的岩画可追溯到8000年前。根据岩画题材,考古学家将它们分为四个时期:最古老的是自然主义时期,以本地区的各种动物为主题;其次是太古时代的圆头时期,构图简略,但大小差别很大,形态怪异;再次是放牧时期,该时期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场面;最后是骆驼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线条流畅,并开始附有文字说明。

2.平图拉斯河手洞

平图拉斯河手洞位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平图拉斯河(Río Pinturas)附近的一个山洞,得名于洞窟中谜一般的手印和其他图画。这里汇集了史前岩画的一些艺术杰作,见证了南美洲早期的人类社会文化。其卓越的洞窟艺术可追溯到9500年前到13000年以前。岩画中还有许多描绘动物和狩猎的场景。在17世纪欧洲人来此定居之前,一直是居住在该地区的泰韦尔切猎人群体在保护着这些画。尽管现在泰韦尔切人已经消失,他们的精神却将永留于此。

3.圣弗兰西斯科山岩画

圣弗兰西斯科山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的中部。这里常年干燥高温、沙尘漫天,几乎与世隔绝,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一批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的古老岩画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岩画创作手法巧妙,艺术造诣相当高,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岩画都被绘制在地势非常险峻的大山洞窟的岩壁或洞顶上。岩画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持有武器,反映了当时的战斗或狩猎场景。尽管现在这里极其荒凉,但从岩画中记录的繁多的动物种类(其中有驼鹿、大角羊、叉角羚、美洲狮和野兔等;鸟类;海洋动物如鱼、海龟和黄貂鱼等)来看,在很久以前这里很可能是一个水草丰茂的地区。

岩画运用了非常复杂的颜色和技术,主要有红、黑、白、黄(极少)等色彩。从岩画背景的涂底、轮廓线和添加阴影的非凡效果上,可以看出创作者有着惊人的艺术技艺。

4.印度的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的温迪亚山中,是印度著名的佛教石窟。它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当时佛教被定为国教,后来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这里也逐渐荒废。石窟内有大量宣扬佛教的雕刻与壁画,描绘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和涅槃的壁画细腻优美,刻画古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壁画栩栩如生,有关人物、花卉、宫廷、田舍、飞禽、走兽等的雕刻笔调活泼,令人赞叹。阿旃陀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其艺术影响力远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地区。

5.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据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叫乐尊的僧人行至此处,见鸣沙山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募钱凿窟;后来东游至此的法良禅师又在旁边开凿了新的洞窟。此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也都在这里开窟造像,莫高窟逐渐成为佛门圣地。这里现有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从数十米到不足0.1米的大小不一的彩塑多达2400余尊,它们有的雄伟浑厚,有的小巧玲珑,雕画造诣之精深,构图想象之丰富,让人震惊。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壁画主要表现的内容是佛教尊像画、佛传故事画、佛教因缘故事画、供养人物画等,还有部分我国神话故事画,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内容,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全书。彩绘部分则描述了佛、菩萨、天王、力士、商贾等,耕田、旅行、宴会、乐舞、出巡等也包含其中,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作为古代东西方艺术融合的一个代表,莫高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瑰宝。

6.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的线条图

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是秘鲁海岸的干旱草原,位于利马以南约400千米。出现在这里的巨型的线条图约有450平方千米。这些线条图形成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就其数量、自然状态、大小以及连续性来说,它们是考古学中难解的谜团之一。那些刻在地表的线条图,有许多只能从高处才可以分辨出来,像50米的大蜘蛛、翼展120米的巨大秃鹰、180米长的蜥蜴,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游客,都对这些神奇的线条图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防御的艺术

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差异,差异勾起了竞争,竞争引发了冲突,于是也就出现了防御。防御的目的是保卫神圣疆土和家园。无论斗争的结果怎样,留下的防御工事都是一门耐人寻味的艺术。比如:世界遗产中就包括了我国的长城,英国的圭内斯郡爱德华国王城堡和城墙,英国与德国共有的罗马帝国边界,瑞士的贝林佐纳集镇的三个城堡、防御城墙和防御工事,巴拿马的巴拿马加勒比海岸的防御工事——波尔多贝罗-圣洛伦佐,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防线,卢森堡的卢森堡市:旧城区和防御工事,法国的卡尔卡松历史防御城市,埃塞俄比亚的哈勒尔——防御性历史城镇,古巴的哈瓦那旧城及其防御工事,西班牙的卢戈的罗马城墙。

◎八达岭长城(中国)

1.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筑长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长城进行了修建或改造,令长城全长达到约6000千米。因此,长城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一项伟大工程奇迹。

现存留的长城建于明代,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八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一道防御工程,长城所经地形极为复杂,古代的工匠巧妙地利用地形设计了独特的结构,展示了华夏祖先的聪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长城在重要道口、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立关城,既便于交通,又利于防守。墙身上每隔不远就建有突出的墙台,用于左右射击;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敌楼,用于存放武器、粮食和士兵居住,战时用作掩体。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烽火台,用于在敌人入侵时举火燃烟迅速传递信息。城墙沿着山坡起伏延伸,宛似一条巨龙,穿越北方。

自修建以来,长城就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城的守失牵连到许多朝代的更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伴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役的发生,英雄人物辈出,大大丰富了这座防御性建筑的文化内涵。

2.异曲同工的屏障——罗马帝国防线(英国与德国共有)

公元122年,哈德良国王命令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边界修筑一条长约118千米的长城为边界,以阻隔英格兰和苏格兰,防止凯尔特人南下,从而巩固罗马帝国对英格兰的统治。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全长120千米,高约4.5米,宽2.5~3米,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历时6年才基本完成。防御体系中除了城堡、塔楼和要塞,还有给养基地和土木工事。

罗马帝国防线既是当时军事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力地说明了当时罗马人的技术水平及其战略思想和地质学的发展。据专家推测,这条长城防线有借鉴秦长城的可能性。尽管由于地域隔阂与年代差距,还没能找到可以让人信服的确凿证据,但无论哪国的长城,都是在捍卫自己的疆土和家园,都是令人惊叹的一道人工屏障。虽然它们的防御功能在现代社会早已退化,但这却是历史的符号,记录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三、流动的文化线

若是没有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停止运转,是河流孕育了生命,造就了文明。流动的水体,使得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流和滋养,形成纵横交错的文化线。如果线条缺失,人工水道便将义不容辞;如果线条阻隔了空间,桥梁就会自然地沟而通之。可以说,它们就是文化线上的精灵,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奇迹。

1.南方运河

南方运河横贯法国的加农省、奥德省和埃罗省。这一蜿蜒流淌360千米的水路运河网穿越328座建筑物(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与地中海和大西洋相连,是现代史上最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之一。这条为工业革命修筑的水路工程非常浩大,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其中,圣费雷奥尔大坝是运河最雄伟的工程。运河设计师比埃尔·德里凯(1604—1680)创造性的构思,将技术成果转变为艺术作品,使运河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2.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国一项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把岷江分为用于灌溉的内江和用于排洪的外江。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可以排泄洪水,还可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而得名。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都江堰(中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它是世界上唯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且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3.加尔桥

加尔桥位于法国加尔省,是公元前19年罗马人为使长约50千米的尼姆水渠横跨加尔河而建。桥身高约50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有6个拱门,为行人通道;中层有11个拱门,起支撑作用;上层有35个支撑水渠的小拱,是最长的一层,为275米。该桥的设计极为科学,造型极其优美,是现存最早和最长的高架水槽,创造了一个技术上同时也是艺术上的杰作,是人类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4.西班牙的维兹卡亚桥

西班牙毕尔巴鄂的维兹卡亚桥建于1898年,桥高45米,跨度160米。该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桥面,桥身高出河面很多,下面悬挂着一个吊篮。中间的部分可以停放车辆,两侧有用来运送乘客的座舱。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仍在使用的供行人和车辆通过的高空拉索桥。将功能性和建筑美学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维兹卡亚桥,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杰出的钢铁建筑之一。

四、农业景观

人类的生存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代代相传的农业知识、神圣的种植传统观念、有趣的灌溉系统和微妙的社会平衡,形成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和谐而美丽的景观。

1.梯田文化

说到稻米梯田,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道景观,因为它在我国南方的乡间极为常见。但是,完全依靠人工力量在崎岖的山脊上进行开垦、创造出来的稻米梯田,却为菲律宾所独有。菲律宾著名的稻米梯田位于马尼拉北边的伊富高省境内,当地土著部落人民为了谋生,在裸露的山地上开垦出土地进行耕作。几个世纪以来,伊富高部落人民一直保持这种耕作方式。为了防止土壤流失,他们不辞辛劳地用一块块的岩石垒成一道道的堤坝,直至成为现在被美誉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

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来说,稻米梯田不仅是其生活的重要依靠,而且还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一处优美环境。如今这里早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其田园风光和艺术魅力让游客如痴如醉。

2.南厄兰岛上的农业景观

瑞典的厄兰岛位于波罗的海,其南部由一片巨大的石灰石高地构成。当地居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千年,他们的生活也已逐渐适应了岛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岛上的风景极为独特:北部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灌木丛和高大的森林;中部是农业区,有大量的草场和小落叶林场;南部主要是大草原,动植物资源丰富。风车是该岛最重要的标志,这里曾经有2000多架风车,现存400多架。这里是人类会在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下选择最适宜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一个突出例证。

3.庄园文化

古罗马人学会了奢华,于是就有了庄园;英国人看透了工业,于是就有了乡村的庄园;俄国人得到了农奴,于是就有了贵族的庄园;法国人创造了葡萄酒,于是就有了飘满酒香的庄园。而庄园文化也就蕴含在人与人及人与地所交织的时间和空间中。

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园,这里生产的“托考伊奥苏”甜白葡萄酒闻名于世。它不仅代表了1000多年葡萄栽培的传统历史,还充分展示了原汁原味的葡萄酒酿造及生产全过程。托考伊景观既体现了欧洲葡萄庄园美丽的自然景色,也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特殊的土地使用传统。这里每年都会举办葡萄节、品酒会等民间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将这片醉人的土地上的葡萄酒文化远播异国他乡。

古巴东南部最早的咖啡种植园遗址,位于马埃斯特腊山山脚下。咖啡最早被引入古巴是在1748年。1804年海地革命后,大批法国种植园主逃到古巴,他们在这里建起咖啡种植园。咖啡种植园一度也曾发展到鼎盛时期,但是后来由于受到巴西咖啡市场的冲击以及战乱影响,种植业逐渐衰落。遗留下来的建筑和设备,为进一步了解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4.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体系

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体系包括5个阿夫拉季水渠灌溉系统,至今仍为阿曼人民所使用。这种灌溉系统起源于公元500年,但据考古发现,由于这一地区极其干旱,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该系统利用重力将水从地下或山泉疏导出来,一般能灌溉方圆几千米的土地,并向人们提供家庭用水。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很低,所以阿夫拉季灌溉系统是土地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和充分保护的典范。

5.荷兰的金德代克的风车

荷兰的风车举世闻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什么比风车更能指代荷兰,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荷兰的一个村镇——金德代克的风车还要多。18世纪金德代克村就开始修建坚固的风车,这些风车至今依然完好无缺。

荷兰这些巨大风车的作用主要是将风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将低处的水提上来。风车网络系统是人工制作的突出景观,它展示了人类的独创性和坚韧性。当地人民依靠发展水利技术和应用水利技术,用近千年时间,建设了这个排水系统,成功地保护了这片土地。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一个物质条件,农业通过把土地、水、植物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所以,世界遗产里的著名农业景观也成为游人向往的圣地。

五、工业景观

如果说农业是生存的基础,那么工业则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变。在工业革命时期声名显赫的各类工厂,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其中大多数有力的证据都来自掀起工业革命浪潮的欧洲城市,如英国的布莱纳文工业区、康沃尔和西德文矿区、乔治铁桥区,德国的埃森煤矿同盟工业区、弗尔克林根炼铁厂,法国的阿尔克-塞南皇家盐场,瑞典的恩格尔斯堡炼铁厂、法伦的大铜山矿区,波兰的维耶利奇卡盐矿,荷兰的迪·弗·沃达蒸汽泵站,芬兰的韦尔拉木材加工厂,比利时的路维勒和鲁尔克斯主运河上的四座水闸及其环境、斯皮耶纳(蒙斯)的新石器时代的燧石矿,奥地利的梅塞林铁路,智利的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苏埃尔铜矿城,墨西哥的瓜纳尤阿托历史城及其周围矿区,印度的山区铁路和我国的青藏铁路等。

1.德国的埃森煤矿同盟工业区

埃森煤矿同盟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的鲁尔区,是一处稀有的工业建筑群遗址,也是“现代运动”的建筑理念运用于纯工业化环境的杰出典范。

19世纪初煤铁工业的建立,使这个当年仅有3000人的小城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采矿城市。近两个世纪以来,来自地下的“黑色黄金”促生了德国的经济奇迹,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和土地及河流污染,成为欧洲大陆最脏的地区。为了解决这样一个从经济、产业跨越到社会的严峻课题,1988年,当地市政府开始对该地区进行大力整顿,将整个埃姆舍尔河地区由传统的工业区发展成为一个连贯的生态景观大公园;把工业建筑作为见证历史的古迹保存下来;传播“在公园中就业”的理念,将过去的工业区土地改建为“现代化科学园区”“工业发展园区”以及相关“服务产业园区”。

在那之后,埃森煤矿同盟工业区开始重新打扮自己,“埃森擦去了脸上的煤灰”已经成为其自我宣传的一个口号。这一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工矿区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址历史中心。在这个“鲁尔区最具吸引力的煤矿”,游客既可以追寻欧洲传统的重工业情况,又能体会现代艺术发展的脚步。

2.英国的布莱纳文工业区

布莱纳文工业区遗址位于英国南威尔士的布莱纳文郡,是一个典型的19世纪英国工业区,也是南威尔士显赫一时的证据。这里拥有矿场、采石场、原始的铁路运输系统、高炉、工人生活区和其他社会基础设施等一切工业区必备因素。这个曾为世界钢铁和煤矿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工业遗址,是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典型范例。

3.奥地利的梅塞林铁路

奥地利的梅塞林铁路是铁路建筑史上的一个壮举。它建于1848—1854年,全长4100米,是世界上第一条山间铁路。坚固的隧道、稳固的高架桥和高质量的工程,使它至今仍作为主要干线正常运行,成为铁路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第一条被评为世界遗产的铁路。在这条铁路线上行驶,不会感到旅途的乏味,因为透过车窗就可以欣赏到高山地区最壮美的景色。这条铁路的开通,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成为著名的文化景区。

4.波兰的维耶利奇卡盐矿

维耶利奇卡盐矿位于波兰南部以盛产盐而著称的克拉科夫州,而维耶利奇卡的意思就是“伟大的盐”。13世纪末,维耶利奇卡盐矿正式开采。14世纪以后,波兰1/3的财政收入都来源于这座盐矿。至今,这里的挖掘工作仍在进行。

在漫长的岁月中,矿工们把岩盐原料雕刻成各种物品,像地下教堂、圣坛、浮雕以及数以百计的真人大小的雕像等;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圣金加教堂和盐矿历史博物馆,堪称欧洲中世纪劳动艺术的结晶。

5.与世界巅峰约会的中国青藏铁路

自1825年铁路问世以来,在其190余年的历史中,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铁路竣工,能像青藏铁路那样在世界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的建设者们,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它是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钢铁巨龙穿越莽莽雪域高原,一路上,旅客们尽情地享受着世界屋脊的“巅峰之旅”,欣赏着广袤无边的苍茫大地、银光闪闪的雪山群峰,陶醉于云低草绿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惊喜于窗外突然闪现的藏野驴、藏羚羊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青藏铁路是一道展示、保护和传承藏文化的文化风景线,是一条带动藏区走向富裕的经济线,还是让世人拥抱世界巅峰的黄金旅游线。

工业带来了社会的巨变,成为改变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多种形态、不同地域的工业文明景观,共同见证了社会的前进速度。工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来注入新鲜血液,而知识是科技的灵魂,于是人们开始走进更高的殿堂。

六、智慧的殿堂

大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能开启智慧,升华灵魂,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走进这样的殿堂是每个年轻人的愿望,而当殿堂送走一批批杰出青年后,殿堂便愈发绽露光芒,并且还会越来越亮。

1.修达德大学区

委内瑞拉的修达德大学区由建筑师卡罗斯·罗·维拉诺瓦于1940—1960年期间设计建造,是体现现代城市规划、建筑和艺术的杰作。大学区把众多建筑物及其功能和视觉艺术成功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例如奥拉·马格纳与亚历山大·卡尔德的“云”、奥林匹克体育场和穹顶广场。

2.美国的夏洛茨维尔的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

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由美国著名政治家、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1784—1809年间亲自设计建造而成。蒙蒂塞洛高高地矗立在弗吉尼亚山麓地带的一座小山顶上,是一座带有多利安式门廊、白色圆顶以及低矮红砖的建筑。它曾是杰斐逊的私邸,也代表了杰斐逊的建筑理念,现已成为杰斐逊纪念馆。

1819年,杰斐逊建立了为平民提供教育机会的弗吉尼亚大学,占地面积大约为113312平方米,校园由中央的圆顶建筑——图书馆、草坪两侧的两排学生宿舍和大帐篷式的教师公寓以及大面积的花园组成,弗吉尼亚大学成为融实用主义、象征主义与自然环境为一体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的极好例证。

3.西班牙的埃纳雷斯堡的大学和历史区

埃纳雷斯堡是世界上第一座被规划成为大学城的城市,也是近代欧洲最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之一。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293年,由红衣主教西奈罗斯所建。“上帝之城”的理想化的概念首次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后来被西班牙传教士传到美洲,成为世界大学城的原始模式。古老的埃纳雷斯堡大学在16世纪时达到鼎盛,与萨拉曼卡和巴亚多利大学并称为西班牙最著名的三所大学。17世纪时,大学陷入危机,1836年,大学迁至马德里。

4.英国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已有9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自这里。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市,著名的剑河横贯其间。这所举世闻名的大学,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整个校园郁郁葱葱,气韵自华。难怪当年的才子徐志摩吟出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样的诗句。

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实行独特的学院制。剑桥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800多年的人文积聚和学术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剑桥学子,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英国)

◎剑河(英国)

七、现代主题公园

享誉世界的影都——美国好莱坞

位于洛杉矶西北角的环球影城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诞生地,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工业中心。早在19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豪在此修建别墅,并将此地起名“好莱坞”,意为常青的橡树林。后来,一些电影制片人纷纷来此设厂,拍摄电影。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逐渐闻名于世。现在,这座占地1.6平方千米多的环球影城不仅有制片厂,还有近200个以世界各地名胜为背景、布局精巧的摄影棚。它同著名的星光大道、好莱坞剧场一道构成了“环球影城之旅”。

好莱坞不仅是摘星族梦寐以求的天堂,还是美国文化扩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发达的电影工业,形成了好莱坞独特的繁荣景象和文化气息,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者的目光。

◎好莱坞(美国)

八、战争、和平与自由

虽说一部没有战争史的人类史是不完整的,但追求和平与自由却是贯穿人类史的主旋律。因此,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少不了代表战争、和平与自由的符号。

1.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其最大的集中营,上百万平民百姓葬身于此,这里淌满了苦难人民的血和泪。自德国侵略者建起这座集中营之日起,“奥斯维辛”一词就成了恐怖、种族灭绝和大屠杀的一个代名词。这里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集中营关押了犹太人、波兰人、吉普赛人、苏联战俘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囚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有150万人被屠杀,其中大部分人死于比克瑙毒气室。1945年1月,盟军解放了集中营。1946年,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在这里建起了奥斯维辛殉难者博物馆,向世人昭示纳粹的滔天罪行。一个独特的纪念碑耸立在博物馆内。陈列在馆内的物品,包括绞死集中营头目赫斯的绞架、法西斯溃逃时来不及运走的用具、饰物等物品,无一不让人触目惊心。

2.海地国家历史公园

海地国家历史公园里的遗迹记录了19世纪初海地宣布独立的岁月。逍遥宫、建筑群遗迹,特别是古城堡,都标志着解放和自由。这些建筑是解放了的黑奴赢得自由后,由他们自己亲手建造的最早的建筑遗迹。

海地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奴国家,海地人民在推翻法国殖民统治后,于1804年1月1日建立了海地共和国。为了庆祝解放,追求和平,海地人民花费了15年时间建造了城堡要塞。在海地赢得独立后,其他的美洲殖民地国家也纷纷独立。这些遗迹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们是追求自由的结果,是和平开始的标志。

3.广岛和平公园

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最具有代表性的“原爆遗址”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它坚实的外衣被原子弹的烈焰烧得像一个被剥光了所有衣裳的乞丐,神色凄惨地立在元安桥头,给来此凭吊、游览的各国人民昼夜不停地唱着忧郁的哀歌。

随着人类所创造的毁灭性力量的释放,广岛和平公园成为人类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争取世界和平所取得成就的力量象征。在广岛,和平是它的希冀,美丽是它的翅膀。祝愿世界终能驱走悲悯,放飞和平。

4.美国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哈得孙河口的自由岛上,是法国为纪念1886年美国独立百年时赠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女神像高46米,重229吨,高擎火炬的右臂长12.8米,加上基座高47米,因此火炬的尖端高出地面93米。女神像的脚上有象征推翻暴政的断铁镣,左手握着一本美国《独立宣言》,头冠上象征自由的七道射线遍及七大洲。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头部,鸟瞰纽约全城。自由女神像基座内还设有介绍美国移民历史的博物馆。自由女神百余年来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和标志。

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