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明与现代化:事实和理论
第一章 什么是21世纪的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现现代化就一直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从“四个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到“中国复兴梦”。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化”承载着新中国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2020年中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将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21世纪的现代化?事实上,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趋势和国际潮流,大致起步于18世纪,扩散于19世纪,流行于20和21世纪。从18世纪到21世纪,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某种现代化过程,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目标(马蒂内利,何传启,2014)。世界现代化研究,大致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形成现代化研究、后现代研究和新现代化研究三次浪潮,产生了众多理论(图1-1),不同理论对“现代化”的解释有所不同。下面主要从“新现代化研究”角度,讨论“现代化”的三种解释。
图1-1 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一、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
在新现代化研究领域,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从历史角度看,先有现代化现象,后有现代化一词。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其中,发达国家要保持世界前沿水平,发展中国家要追赶世界前沿水平。形象地说,现代化就像是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有可能掉下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这种位置转换具有一定规律性(图1-2)。例如,《中国现代化报告》发现,在20世纪后50年里,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的比例约为10%,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5%(图1-3)。
图1-2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犹如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比赛
图1-3 50年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
许多学者认为,现代化现象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Bendix,1967)。早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尾声,欧洲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航海大发现激发了人们的空前热情,许多欧洲人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那就是“现代”。紧接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如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等,强化了这种观念。到18世纪中叶,欧洲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相信,“成为现代的、满足现代的需要”代表了时代潮流。于是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1748~1770年),用来描述这个新现象(表1-1)。随后,“现代化”走出欧洲,向其他地区扩散。
表1-1 从“现代”到“现代化”
目前,“现代化”是一个多义词,它的基本词义是从“现代”衍生出来的。
·用作名词,现代化有两层含义。①指实现现代化的行为。②指实现现代化以后的状态,即具有现代特点或满足现代需要后的状态,通常指世界先进水平。例如,国家的现代化等。
·用作动词,现代化指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和行为,即成为现代的或满足现代需要的过程和行为,通常指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和行为。例如,农业现代化等。
·用作形容词,现代化指已经现代化的,即具有现代特点的或满足现代需要的;在这种意义上,最新的、最好的和最先进的就是现代化的。例如,现代化学校等。
二、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
从学术角度看,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图1-4),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它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同时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现代化包括四个转变,即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人既是现代化的行为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现代化现象首先出现在少数先行国家,然后扩展到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但也有少数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参与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发生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而且不同领域各有特点。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现代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现代化理论(详见参考文献)。目前,10种理论受到较多重视,分别是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现代化的特征和原理。这里简介三种理论解释。
图1-4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两次转变
·经典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它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一个理论集合,大致包括六个分支和六个流派。其中,来自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研究方法各有特色,对现代化的理论解释也有所差别。例如,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Bendix,1967)。历史学家罗荣渠(1993)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狭义而言,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的过程。欧美学者认为,现代性是现代化结果的抽象表述,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现代科技和普及义务教育等。
·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化理论登上学术舞台。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和后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思想集合。例如,美国学者贝尔认为(Bell,1973),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法国学者利奥塔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指出,在后工业和后现代的年代,知识成为一种商品和首要生产力(Lyotard,1979)。美国学者殷格哈特强调,现代化是非线性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Inglehart,1997)。德国学者查普夫认为(2000),现代社会需要继续现代化,美国学者图亚江称之为“新现代化”(Tiryakian,1991)等。
·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应运而生,与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网络文化和创新体系关系紧密,是本书作者提出来的(何传启,1998,1999,2013)。这种理论认为,现代化既是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在18~21世纪末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经典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主要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普及义务教育、社会福利和重视经济增长等;第二次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仿生化、体验化、全球化、普及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推动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集聚两次现代化的精华,降低现代化过程的失误,迎头赶上第二次现代化的未来世界前沿;这种模式被称为“综合现代化”,即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协调推进等。
如果把传统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两个阶段,把现代社会分为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个阶段,那么,经典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后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过渡期,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图1-5)。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分别解释了这三种转变。
图1-5 两次现代化的示意图
21世纪的现代化,比18、19和20世纪的现代化更加复杂。在21世纪,国家现代化大致有三条路径,即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图1-6)。2012年约有20多个国家处于第二次现代化,100多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少数国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何传启,2015)。未来90年,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数量将下降,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数量会增长,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多数会选择综合现代化路径。
图1-6 21世纪国家现代化的三条路径
三、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目标
从政策角度看,在许多国家和领域,现代化被作为一个发展目标。其中,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目标是保持现代化水平。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目标是早日实现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包括全部领域和所有方面的现代化,例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
在新现代化研究领域,国家现代化有三个目标,其中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是动态的。
·第一个目标: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所有国家都有可能完成,但完成时间有先有后。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全部完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完成。
·第二个目标: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完成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所有国家都有可能完成,但完成时间的差别会很大。目前尚没有国家完成,预计发达国家到21世纪下半叶才能完成。
·第三个目标:追赶、达到和保持人类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在任何时候,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少数,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多数。第三个目标只有部分国家能够实现。
根据国家现代化水平分组,所有国家可分为两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还可细分为三组: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四组国家中,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是最高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欠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最低,一般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0%(表1-2)。
表1-2 国家发达的分类标准
《中国现代化报告》发现,在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占全部国家的比例低于20%,发展中国家占全部国家的比例超过80%。例如,2012年在人口超过百万的131个国家中,发达国家约占16%,发展中国家约占84%;其中,美国等21个国家为发达国家,俄罗斯等20个国家为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43个国家为初等发达国家,肯尼亚等47个国家为欠发达国家。
在新现代化研究领域,为了便于理解和讨论,可以把发达国家简称为“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简称为“非现代化国家”。当然,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和不平衡的过程,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某种现代化(马蒂内利,何传启,2014),有些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政策角度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是不同的。
·发达国家(“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目标: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或现代化水平,或实现某个方面的现代化,如果它的某个方面没有达到现代化水平的话。
·发展中国家(“非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早日实现现代化,升级成发达国家或现代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发达国家目标是直接成为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目标是两步走,先升级为中等发达国家,然后成为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则需要三步走,从初等发达到中等发达再到发达国家水平。
从实现“第三个目标”的角度看,不同国家可以分步实现。
·高标准实现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全国平均实现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80%,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50%,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2012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初等发达国家行列(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达到96,排名世界131个国家的第58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2和44,分别排名第56位和第62位(何传启,2015)。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实质是四个方面的现代化。一般而言,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属于经济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属于政治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则与文化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紧密相关。
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预计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报告》根据国家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进行预测,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2040年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080年左右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全国平均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下半叶走到世界前列,实现伟大复兴。
在过去300多年里,世界上约有20多个国家10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在21世纪100年里,中国将约有14亿人要实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将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
四、结束语
在新现代化研究领域,现代化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它是一个世界现象,是18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其次,它是一种文明进步,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其三,它是一个发展目标,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要保持现代化水平,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要努力追赶和实现现代化。中国目标是在21世纪下半叶高标准实现现代化。
何传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查普夫.2000.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陈黎,陆成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丁建弘主编.1999.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董正华.2009.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哈全安.2006.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北京:人民出版社.
5.何传启.1998.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科技导报,6:3—4.
6.何传启.1999.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何传启.2003.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北京:商务印书馆.
8.何传启.2010.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9.何传启.2013.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北京:科学出版社.
10.何传启主编.2015.中国现代化报告2014~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何传启主编.2011.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胡福明.1994.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3.金耀基.1979[1966].从传统到现代.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
14.刘小枫.1998.现代性社会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5.罗荣渠.1993.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马蒂内利,何传启主编.2014.世界现代化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17.马蒂内利.2010.全球现代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18.钱乘旦,杨豫,陈晓律.1997.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苏振兴.2006.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孙立平.1988.社会现代化.北京:华夏出版社.
21.王新生.2002.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1995.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3.尹保云.2001.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
24.于维栋.2013.现代化的对话.北京:科学出版社.
25.虞和平主编.2002.中国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6.张蕴岭主编.2001.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7.章开沅,罗福惠.1993.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8.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3.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9.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10.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0.Beck U, Giddens A, Lash S.1994.Reflexive Modernization: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1.Bell D.1973.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New York:Basic Books.
32.Bendix R.1967.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econsidered.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Ⅸ,(3):292—346.
33.Black C E.(ed.)1976.Comparative Modernization:A Reader.New York:The Free Press.
34.Black C.E.1966.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35.Harrison D.1988.The Sociology of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London:Unwin Hyman.
36.He C.2012.Modernization Science: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ational Advancement.New York:Springer.
37.Inglehart R.1997.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8.Lerner D.1958.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New York:Free Press.
39.Lyotard Jean-Francois.1984[1979].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40.Marx K.1954[1867].Capital, Volume I.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41.Parsons T.195 1.The Social System.Glencoe, IL:Free Press.
42.Robert J T, Hite A.2000.From Modernization to Globalization.Malden, MA: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43.So A Y.1990.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
44.Taylor J G.1979.From Modernization to Modes of Production:A Critique of the Sociologies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Atlantic Highlands, NJ:Humanities Press.
45.Tiryakian E.1991.Modernization:Exhumetur in Pace(Rethinking Macrosociology in the 1990s').International Sociology,6(2):165—180.
46.Weber M.1958[1904].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Boston:Allen and Un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