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导入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概述

(一)导入技能的涵义

所谓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行为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入技能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导入处于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之前,但是,从教学形式上来讲,导入是一节课的起点,与这节课的其他教学行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导入语要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服务于教学目标。其次,导入语预设性强。导入语是导入技能的言语呈现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及心理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等预设导入语。导入语的设计既体现着较强的教师的教学主观意图,又体现着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再次,导入的设计有一定的策略。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方法设计千姿百态的导入语。

(二)导入技能的作用

1.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期待

良好的导入,能够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基调,明确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怎样去学。明确的目标导向,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形成学习期待,从而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达成学习目标。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伊始,导语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带到文本描述的、具体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艺术整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进入到喜怒哀乐的不同体验之中。创设情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与欲望,推动其独立、主动地思考。

3.引起注意,指向学习任务

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是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课前学生可能从事各种无关于学习的事情,情绪可能是兴奋的,可能是低落的。因而,新课起始,教师利用导入,给学生较为强烈、新鲜的刺激,帮助学生快速收心,驱除课前各种干扰因素,稳定情绪,迅速集中注意力,指向本节课新的学习任务,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4.设置疑问,启迪学生的思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其课程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导入,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丰富其想象力、联想力;设疑置难的导入,可引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5.承旧启新,搭建平台

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它能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建平台。这样的导入,往往需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由既往学过的知识,带入新知识的学习,即古人所云“温故而知新”。

二、导入技能的实施原则

(一)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的原则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设计要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不少教师对导入的认识不到位,或者预设不充分,往往随心所欲,游离教学主旨;或者刻意求新,追求新颖、有趣,忽视了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绕了一圈,才又回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课堂气氛虽然热烈,却有害于随后的课堂教学。

(二)结合学生实际的原则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盛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有一定知识积累的人,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资源。为此,教师在导入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储备等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导入成为美丽的“凤头”。

(三)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

导入处于课堂教学之始,将为一节课的教学确定基调,为此,导入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一味求新,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是没有任何教学效果的,有时甚至会误导学生的思维。类似的教学行为不断叠加,就会对学生思维带来负影响,如表达时不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够用简洁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东拉西扯,等等。

(四)简洁经济的原则

导入虽然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起作用毕竟只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情境等,而不涉及学习内容本身。为此,导入的言语要简洁精炼,所用时间要少,3~5分钟为宜。

三、导入技能的实施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技能实施的策略多种多样,往往因授课教师、教学对象、教材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有两点提醒读者注意:一是本节介绍的只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导入策略,并未穷尽;二是本节分类讲解导入技能的实施策略,这主要是方便读者学习。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们往往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策略来导入,本节列举的案例中也是综合的案例,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在学习与实践中,不可机械、刻板地对应某种策略,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而灵活地应用。

(一)背景导入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特点、高频率使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在正式讲课之前,向学生介绍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经历、作品特点、风格等。这种导入的方式,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实施时,除要提高导入语的信息含量,为学生做语言表达的示范外;还要把握好分寸,切不可为活跃课堂气氛,远离文本大肆渲染作家、作品及其逸事。

案例研讨1

《破阵·为阵同甫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

李慧慧

同学们如果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将军”一词,你会发觉整整有1000万条记录;如果在后面加上关键词“宋词”,信息会减少到267万条记录;如果你再输入“豪放派”三个字,你会非常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记录中都会有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辛弃疾。辛弃疾这位本准备血洒沙漠、马革裹尸的英雄少年,最终却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辛苦、悲苦、愁苦伴随了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人生际遇让我们只能在词作的世界中追寻他的背影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辛弃疾,走近这位失意的将军、杰出的文人,静静聆听他的内心的真诚独白。

(该课获2012年度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47]

此导入遵循了导入技能的实施原则,既与文本联系紧密,又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既介绍了文本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创作风格,又兼顾作家一生的经历(这是学生所陌生的)。此外,开头的3个“如果”,范围由大到小,也暗含着使用搜索引擎检索资料的方法。导入语言简意赅,所含信息量较大,且用时短,不失为好的导入。

(二)故事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适应于学习叙事性强的文本,如小说、戏剧等。一般说来,采用故事导入法,容易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想象力与联想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但是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几点:一是讲述内容要与文本或学习内容密切关联,详略要得当;二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三是要注意控制时间。

案例研讨2

《出师表》教学实录

李玉芬

师:同学们,三国时期有很多故事流传千古,“白帝城托孤”便是其中之一。先主刘备病重,临终前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嗣子”指的是何人?

生:“嗣子”指的是后主刘禅(chán)。

师:哦?注意这个名字应该念作刘禅(shàn)。那后人是如何评价刘禅的呢?

生: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

师:面对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会遵照先主刘备的遗言取而代之吗?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文——《出师表》。

(该课获2013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48]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教师用有关于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言事”的特点,同时又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是辅佐刘禅呢?还是取而代之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一探究竟的欲望。

(三)温故知新

新讲授的内容如果与旧知识联系较紧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其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讲授内容。其二是复习以前所学习的教学文本中与今天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使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比较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使用此法,必须找准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讲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使新旧知识浑然一体,避免新旧知识“两张皮”:复习是复习,新授是新授。先来看一个案例,然后进行课堂讨论。

案例研讨3

《芦花荡》教学实录

李凤英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小说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屏显:谁?在哪儿?发生了什么故事?/主人公“老头子”是个怎样的人?)

生:一个老头儿,在芦花荡,护送两个女孩,因为失误使大菱受伤,老头儿用一根竹篙智杀鬼子为大菱报了仇。

师:竹篙(hāo)?你来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写得很大也不是很好看,听课的老师笑了)

师:这个孩子很善良,他怕大家看不见,竹字头的读(gāo),组个词——“竹篙”,草字头的读(hāo),组个词——“茼蒿”,就是我们吃涮羊肉涮的那种蔬菜。(师板书,领读,示意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老头子是个自尊自信有智慧有胆识的抗日英雄。

师:很好,大家都了解了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但是如果你没有看过这篇小说,单是一个人给你如此讲述一个老头儿在芦花荡中为了给受伤的孩子报仇,不用枪弹,单枪匹马杀死好些个鬼子,你有什么想法?

生:觉得简直就是个传奇。

师:“传奇”这个词用得很漂亮。什么是传奇呢?(生查字典)

生:事情的发展或者人物的思想行为超越了常理,我们就说这是个传奇或者有传奇色彩。

师:非常好!这么一说,这个“传奇”还真是恰当得很,小说中有好几处超越常理,所以才构成孙犁这篇小说的传奇色彩。那你们想知道孙犁是怎样打造这个传奇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随孙犁一起走进《芦花荡》,领略一下孙犁小说精妙的构思。

(该课获2012年河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49]

课堂讨论

1.分析复习的知识与新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

2.教师是如何将新旧知识衔接在一起的?这样的衔接是不是最好的?想一想,用其他方法衔接。比较二者的优劣。

3.关于“篙”的读音,能否不在导入中教学,把它放在即将结课时,与其他生字一起教学?

(四)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的导入技能是指针对所讲授的内容设置问题或悬念,引入新课。其优点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以及心理实际。问题难度过大或太简单,或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都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研讨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段岩霞

师:林语堂曾这样形容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苏轼。

师:对!他就是诗书画文俱绝、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该课获2012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50]

该导入语,运用了猜谜式的言语呈现方式来介绍作者,借鉴时下一些文艺节目所采用的、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随着教师评介言语的展开,学生也在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如果将此导入语改为“我国著名学者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的直接介绍式,未免平铺直叙,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虚拟情境

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图景,生动地再现文本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感知那些所未见的场景,帮助其理解教学文本。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往往能够以新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研讨5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郑逸农

上课铃声响过,教师打开多媒体,屏幕上马上映出古朴辉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响彻教室。

师: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

生:太美了!太有魅力了!

师:对,古朴辉雅的北京胡同,韵味淳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51]

执教者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北京的胡同,使不熟悉北京胡同的学生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配以京腔京韵的歌曲,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既要看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工具性的本质;从而既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要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也就是说,既要大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又要避免无节制的、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的盲目运用。我们提倡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六)解析课文题目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技能。其优点是能够通过分析题目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明了文章的结构,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从对题目进行语法分析入手,当学生明白这是个兼语句时,也就明白了文本主要写了两件事: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自然也就明白了文章的结构。我们再来研究一个案例。

案例研讨6

《信客》教学实录

黄华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信”是一个会意字,由“人”和“言”两个字根组成。“人”“言”为“信”,它是指走动着传达口信的人。“信客”就是送信的人。在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一位邮递员被称为“大山里的孤独信使,马班邮路的铁汉。”他就是——王顺友。

(屏显王顺友简介,此略)

师:王顺友在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信客,去感受他们那凄苦而伟大的人生。

(该课于2012年第二届江西省中学优秀语文教师评选活动初中组获奖)[52]

教师从分析“信”字的字形、字义入手,解析课文题目的含义,继而又援引现代生活中的邮递员王顺友的事例,进行对比,进而揭示课文的主旨。

(七)揭示目标

揭示目标是指在上课之初,教师直接陈述或以其他方式直接呈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其优点是节省时间,使学生的思维明确地指向学习目标,并以学习目标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其缺点是不生动,缺少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时,应结合学生和文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案例研讨7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田玲

清代的才子涨潮有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柳宗元一起去看看永州的小石潭。(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引导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法。(师板书“景、情、技”)

(该课获2013年陕西省中学语文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3]

教师以名言入文,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目的”,并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之,书写在黑板上加以强调。这一系列教学行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赏析美景、体悟情感、学习写作技法。

(八)朗读导入

应该说,书声朗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朗读课文作为一节课的开端,能够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体味文中的思想情感。特别是文学作品更适合用朗读来导入。在操作上,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教”学生“读”。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等的限制,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是在所难免的。因而,教师要讲解文义,从停、连、轻、重、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二要坚持鼓励的原则。教师不可以“专家”自居,抱着挑毛病的心态来教学生朗读;而要以平等的心态来教学,对学生读得好的句段,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也要及时表扬,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三要遵循反复体验的原则。学生朗读不一定能够一次就朗读到位,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四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因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朗读的方式也因此而异,这是符合文学鉴赏规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不违背文本主旨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朗读,不一定要求学生都用统一的语调、统一的方式来朗读;也不强求学生的理解一定要和教师的理解一致。

案例研讨8

《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余映潮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生甲读《过故人庄》,生乙读《游山西村》)

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学生齐读《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教师板书:朗读)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要拖音。[54]

(九)创设情境

教师用饱蘸着感情的言语,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与文本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这一技能能够创设很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理解内容,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研讨9

《关注行动 写活人物》教学实录

李晓萍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心情。今天坐在这个宽敞的体育馆里,我的心里一直洋溢着满满的感动和感谢。我们三美学校的同学每上完一节课,都会向上课的老师鞠躬致谢,然后依次整齐地向左、向右、向后鞠躬,向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致礼,这个举动深深地温暖和感动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谢谢你们。(师鞠躬,生鼓掌)

从这件事情中,我也感受到生活有时候不需要语言,只是一个简单的行动,就让我们印象深刻。作文也是如此,人民文学艺术家老舍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立起来。”可见行动描写对于表现人物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行动描写写活人物。(板书课题“关注行动 写活人物”)

(该课获2011年广西中学语文优质课展评(初中组)一等奖)[55]

这是一节写作教学课的导入,其教学内容是“关注行动 写活人物”。教师以自己在教学现场看到的三美学校的学生向听课教师鞠躬致礼的行动,创设了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通过行动描写写活人物”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十)联系生活经验

教科书选择文本的要求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因而一些文学史上的经典,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这样的经典时,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角度,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作者传达出的情感。

案例研讨10

《乡愁》教学实录

胡健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离开过家没有?

生:在初二上学期的时候,离开家三天两夜去园博园。

师:哦,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是吗?

生:嗯。

师:有什么感觉?

生:还不错。(生笑)

师:还不错!没有爸爸妈妈在旁边唠叨,很爽!还有同学有这样的经历吗?

生:有一次我跟同学出去旅游,两天没回来!

师:两天没回来!

生:嗯,挺想家的,那种感觉就是很想回到父母身边。

师:哦,离开两天就想家了。

生:是的。

师:同学们,正如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我们刚刚离开家的时候,可能还曾庆幸没有了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呵斥,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体会到想家的滋味。如果让你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离开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伤痛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现在请大家把诗歌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

(该课为2013年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初中组获奖课)[56]

余光中的《乡愁》中所描绘的乡愁,具有历史感、地域感、现实感,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以初中生的年龄与经历是很难体会到位的。教师选择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课文,为学生走进《乡愁》,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四、导入技能的评价

导入语的预设性比较强,有效导入的教学效果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进行自主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因而对导入技能的评价也应该紧紧把握这几点。可运用表3-1评价导入的教学效果。

表3-1 导入技能的评价表

注:请在听课前阅读该表中的项目;听课时认真观察教师的表现;听课后根据讲课者的表现作出评价。总分在9~10之间为优秀,在7~8之间为良好,在6~7之间为中等,在0~5之间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