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拓展与实践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精选阅读理解

◇原著节文分析

节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解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指这一理论体系中各个基本观点的内部联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重要论述,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节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开拓道路、丰富理论体系、完善制度中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节文3.

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论新阶段》,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解析】

这是毛泽东于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时论述的一番话,目的是倡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之所以提出此命题,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

节文4.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致威·桑巴特》,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解析】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才能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体验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展出适应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节文5.

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中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着了。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解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中国具体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使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使理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的过程。

节文6.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它始终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习近平2012年5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突出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做的高度概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节文7.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

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习近平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解析】

在这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是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正确评价问题。这是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应持的科学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过去的失误和挫折,又要充分肯定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如果那样,不只是违背历史的真实,对前人有失公道,而且还必然导致对党的历史贡献和执政地位的否定。

对待任何一名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崇拜。人无完人,一个人的对与错应该放在历史的环境下去思考,应该辩证地去对待。

◇经典案例点评

案例1.

马克思——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人类在刚过去的一千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谁在过去的千年中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最大?谁最能名留青史、受到万人敬仰?西方媒体决定在网上投票,结果选出:拳王阿里为千年最伟大运动员,印度圣雄甘地为千年最伟大世界领袖,意大利的达·芬奇成为千年最伟大艺术家,那么谁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在新千年来临之际,在资本主义故乡,接连爆出了四条震惊世界的“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新闻。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其评选具体结果排名为:马克思(德国思想家)、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牛顿(英国物理学家)、达尔文(英国科学家)、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霍金(英国科学家)、康德(德国哲学家)、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尼采(德国哲学家)。

紧随其后,也就是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题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其他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

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心脏,甚至是在西方社会的知识界,不是一次,而是四次,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不令人信服。

马克思为何能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依然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谷、出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这个评选结果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性与价值力量。但是,近年来,一部分人,特别是部分知识分子,崇拜西方,只注意西方为少数人服务的学说,只注意西方社会中过去陈腐的、抽象的理论,忽视了现在正在发展着的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至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的思想、文化、社会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不管你是赞同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都会承认这一点。例如,奥地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熊彼特是一个对马克思一直持反对态度的资产阶级学者,面对资本主义存在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伟大,他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是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大多数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是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但是,马克思的学说不是这样,它遭受了批判,但它又复活了,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复活了。马克思思想的完备性就在于,它在每个细节上都表现出正确性,并且使他的所有研究者都能领受到智慧的魔力。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的伟大是体现在他的人格、他的信念、他的学说中的。马克思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在贫苦的困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马克思一家经常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为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出门。马克思有严重的肝病,肝病经常发作,买不起药,更谈不上医治了。其实,马克思是有很多的机会能够获得较为优厚的收入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马克思曾经炒过股票,还挣了不少钱,如果继续炒股,他完全可以解决他的经济问题,并且世界上也许会多一个股神,但却会失去最伟大的思想家。

德国政府也曾经三次派人劝说马克思进政府任职,但是,都被马克思拒绝了。他说: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马克思高尚人格的魅力,他无疑是一个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了一生的伟人。

马克思一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马克思在17岁时就确立了这一信念。在他17岁写的那篇名叫《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以他毕生的作为做到了这些,成为我们的榜样。

马克思是怎样“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的?马克思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出版了。这本书以警句式的美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探讨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党宣言》问世近160年来,已用20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过,被公认为是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把《共产党宣言》看作是自己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英美中学联盟列出了20本必读书,其中一本就是《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主要的著作,他在《资本论》创作上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马克思在世时只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如果把他对《资本论》第一卷的创作和写作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时间都算上,马克思是花了4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巨著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两卷,后来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整理编辑出版的。因此,我们又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成果。从总体上看,《资本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恢宏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结构,阐释了剩余价值产生、实现和分配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剖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认识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路透社在评述“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时强调: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要了解马克思,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认真研读《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要学好《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还得结合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回答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马克思于19世纪40—60年代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创立了后来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人,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曾经也信仰过他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也接受过他那时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是,面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也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带着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他们的处境,指出他们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这个科学的理论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根据现存条件才能得到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它的内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等于马克思个人的思想。恩格斯强调了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条件,他认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认为,他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他们的理论还会为后人所纠正。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还包括了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思想的发展。例如,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理论领域、现实政治生活中最具有真理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它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们理论思维的逻辑力量,给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不是任何科学、任何思想体系所能做到的。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贡献也受到了西方学者的肯定。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一个小册子《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明确认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他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领域,对马克思是不能回避的,人类社会至今仍然是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释得到了历史实践的证实,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相反,它历经磨难,在新的世纪开始显露出它的新的光彩。近几年来,西方召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日益增多,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走向热潮,不断有写给大学生和一般读者看的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新书。

例如,2002年出版了一本有代表性的新书,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梅纳德·德塞写的《马克思的报复》,还有一本有代表性的新书就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这两本书都对马克思作了高度评价,都强调: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他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

翻开国际共运史,我们不难看到,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有不少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内在规律,但没有一个人能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而且也提供了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面貌就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都成功地指导了革命的胜利。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它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门科学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中,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但是,这门科学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所以,对社会问题如现实中存在的腐败、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怎么认识并抓住其中最根本的实质性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分析的。这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科学理论。青年人正处在日益走向成熟而又未能完全成熟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定型,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练就一双慧眼,对于今后自觉把个人的追求与集体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一些社会消极现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新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有所蔓延。东欧剧变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且常常以“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妙动听的字眼出现,混淆视听。这些必然会给不很成熟的青年人带来种种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想让明天的中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必须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指导思想是不行的。指导思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高峰和前列,更不能没有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像一个人做事情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和方向将一事无成。因此,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无数振兴中华的仁人志士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90多年来,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具体生动的实践和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文化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喜欢高雅艺术,有的人喜欢通俗艺术,有的人喜欢中国作品,有的人喜欢外国作品,有的人喜欢思想性比较强的作品,有的人喜欢以休闲消遣为主的作品,这些都是由现阶段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决定的。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就能使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起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也可以消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与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杂音和噪声。所以我们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选择。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不等于说我党的每一个成员都掌握了科学世界观,更不能保证他们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个世界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党的成员(包括其领导人)由于离开科学世界观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归咎于党的指导思想,不能由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恰恰相反,它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

(案例来源:《马克思: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中国教育电视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纵横谈”社科论坛,2007年10月)

【思考讨论】

1.马克思为什么能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2.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历经三个世纪为何能颠扑不破?

【案例点评】

本案例讲述了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评选活动。经过反复评选,最后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这项活动的开展和报道,应该说是客观、公允的。尤其是,这一活动不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传媒,而是由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传媒举办的,这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世界工人阶级来说,这是千年之交,时代赠予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最值得纪念的礼物!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

它是当今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世界进步人士要求变革社会的情绪的表现。当今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重新激起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为了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人们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思想武器。这也是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

它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关于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概括为“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做出这样的一个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恩格斯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向世界宣告,“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百多年后,马克思被世界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证明了恩格斯的预言。

案例2.

《共产党宣言》——庄严向世界宣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96年(苏联解体5年后)伦敦《共产党宣言》年销量突破1万册。2003年,美国巴诺书店创办的《图书》杂志选出改变美国的10本书,非美国人著作3部,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恩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发表。它是马克思主义首次完整、系统的表述,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彻底划清了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

19世纪40年代,马恩在同各种形式的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使得马恩在其思想进程中获得了质的飞跃。唯物史观的创立,推动了马恩直接从事工人运动,传播科学的世界观,努力使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参加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他们努力使自己的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组织进行艰苦的斗争。1847年,在马恩的推动下,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成立。同盟的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为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5年马恩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846年年初,在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为后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做好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特别注意做争取“正义者同盟”的工作,重视对正义者同盟的改造。

正义者同盟是侨居巴黎的德国流亡者于1836年建立的半宣传、半密谋的工人团体,(用代号和密码组成的社团组织),并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是一个受魏特林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真正社会主义”等影响的宗派团体。

为改造正义者同盟,马恩同魏特林主义和真正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斗争,通过斗争,同盟的领导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大多数领导成员逐渐认识到了马恩思想的正确性,并主动邀请马恩帮助改组同盟。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恩格斯应邀出席。大会接受了恩格斯的建议,把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9月创办《共产主义杂志》(只一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代替了“人人皆兄弟”,并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这次大会实际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1847年11月至1847年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第二次代表会议。马恩参加大会,大会委托他们以宣言的形式制定同盟的纲领。1847年12月马恩先在伦敦,后到布鲁塞尔,共同起草《宣言》;《宣言》最后由马克思定稿,并于1848年1月寄往伦敦。2月下旬,《宣言》正式出版。《宣言》由前言和四章正文组成,作为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宣言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马恩合写了两篇序言,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单独写了五篇序言(1872德文、1882俄文、1883德文、1888英文、1890德文、1892波兰文、1893意大利文)。

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分为(1)反动的社会主义;(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列宁评价道:“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做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

(案例来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辅学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思考讨论】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

《共产党宣言》首次简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共产党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

这部著作从诞生之日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案例3.

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像将永远保留下去

1980年,毛泽东逝世后的第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年头。这年7月30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上很少见到的一辆大吊车和一辆加长大卡车开到了人民大会堂前。开始,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很快当地人和外地观光客便围了过去,看个究竟。他们看见吊车的吊斗把带着工具的工人送到人民大会堂前面的巨幅毛泽东画像前,那个工人开始用工具慢慢拆下毛泽东画像。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忽听人群中有人大声喊:“毛主席像不能摘!”然而,更多的则是以严肃的表情默默地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当大吊车用钢绳拔下大会堂前两块巨幅标语的一瞬间,则引来了一片斥责声。

同样的行为在全国相继展开。毛泽东的画像从会议室摘下,从教室摘下,从走廊上摘下。楼墙上及砖墙上粉刷多年的“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或被覆盖或被清洗。据当时报道,有些塑像因太大太坚固,不得不使用了炸药。

人们总是认为天安门广场是中国政治的神经末梢,是最为敏感之处。这一由天安门广场率先的行为立即引起了国人及世界舆论的关注,种种公开的和私下的评论开始了。西方有的报刊说“毛泽东时代从此结束”,港台报刊则预言“大陆批毛,势在必行”,国内的老百姓也越发关注中央的态度。

针对全世界的关注,中共中央在这年8月11日发了一个文件,要求全国各地“少宣传个人”。这个文件中明确指出,毛主席的画像、语录和诗词,过去在公开场所挂得太多,这样做很不庄重,也有损于毛泽东同志的形象,今后要减少到必要程度。

1980年8月23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采访中法拉奇单刀直入地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明快、干脆地回答道:“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他又说:“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拉奇坚决地将问题引向尖锐:“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

邓小平并不想躲避法拉奇的暗示:“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的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坚定地说:“我们要对毛主席的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案例来源:《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30/c_12830833.htm)

【思考讨论】

1.毛泽东思想是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2.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案例点评】

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应该坚持几个原则:

第一,对待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第二,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

第三,要反对在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即“两个凡是”和全面否定。

案例4.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政治生涯

邓小平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缩影。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50年的政治生涯中,邓小平曾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都是与党的失误与成功密切联系的。可以说,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说道: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人为的编撰。这就是邓小平真实的故事。

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等人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当时,他那很有名气的职业革命家妻子、娇小的浙江姑娘阿金——金维映也和他离了婚。1938年春,金维映去了莫斯科,1941年死于苏德战争之中,时年37岁。这是邓小平的第二个妻子。邓小平一生共有三次婚姻。第一个妻子是留苏学生张锡瑗,河北省房山县人,1907年生。他们是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相识的。张锡瑗既美丽端庄又温柔可爱,邓小平称她是“少有的漂亮”,他们是1928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结的婚。但可惜的是,他们结婚不到两年,仅有23岁的张锡瑗便因产后风去世,女儿也随之夭折。邓小平的第三个妻子就是卓琳了,原名蒲琼英,1916年生于云南宣威一个巨商之家。其父蒲在廷,是名震西南的著名实业家。蒲琼英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这是西南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人。1937年蒲琼英毅然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化名卓琳。1939年9月,经人介绍,她和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了婚,从此开始了他们近60年辉煌灿烂而又艰难曲折的不平凡岁月。

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泽东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是三落三起”,“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置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他还说:“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这期间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错事。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1997年2月19日,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香港也即将回到中国人民怀抱的时候,邓小平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无私广阔的心胸、坚定不移的信仰、乐观主义的精神支撑着邓小平,使他涉过道道险关,攀上了人生的顶峰,创造出指导我们迈向新的伟大征程的伟大理论——邓小平理论。

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邓小平开辟了一个时代,创造了历史,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赢得了从未有过的青春。邓小平曾经说过: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永载史册,他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案例来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实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思考讨论】

1.透过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你能感受到一代伟人邓小平有哪些宝贵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何意义?

2.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

【案例点评】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奋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

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并不是偶然的,是同他的崇高品格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分不开的。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发人深省的是,邓小平每次陷入逆境,不是因为他的个人失误造成的,相反,是由于他坚持真理而“落”,所以当真理被人们普遍认识以后,邓小平就奇迹般地崛起。正是由于他执着地坚持正确的方向,才会有“落”与“起”之间的神奇性。这种大落大起的经历造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也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刻而特殊的理解。邓小平一生虽“三落三起”,却始终无私无畏、坚韧不拔、自信乐观、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他身上具有的那些伟人独有的风范和品质,使得它最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世界人民的尊敬。

案例5.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沈宝祥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而历史新时期的大门又是通过一场大讨论打开的。在文献上,这场大讨论的正式名称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从1978年5月开始,讨论历时三年多,是波澜壮阔、丰富生动的历史进程。本人有幸参加了这场大讨论,回顾这段历史,感慨很多,教益也很多。

(一)这场大讨论是拨乱反正的需要、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十年“文革”的结果是,政治上天下大乱,冤假错案遍城乡;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社会普遍贫穷。严峻的现实说明,阶级斗争为纲已经走到了尽头,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中国再也不能沿着老路向前走了。历史要求翻开新的一页,人民期盼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粉碎“四人帮”,人们欢欣鼓舞,要求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解决遗留问题,要求实现四个现代化。面对这样的形势发展,当时的领导者却提出了“两个凡是”。很明显,这就是要一切照旧,不许说新话,不许创新,不许开辟新路。“两个凡是”带有总方针性质,成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那时,总的局面还是迷信盛行,思想僵化,“两个凡是”还有很大的影响。推倒“两个凡是”,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实践标准的提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适应了这种客观的需要。

(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由一篇文章的发表而引发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此文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署名是:本报特约评论员。当天,新华社将此文作为“国内新闻”头条,转发全国。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首都和地方好几家报纸转载。5月13日,有更多地方党报转载此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路线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文章强调“唯一标准”,排除了“文革”中盛行的语录标准、权力标准。文章虽没有点“两个凡是”,却尖锐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正如当时的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所说,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这篇文章发表后,得到广泛的赞扬和支持,却遭到坚持“两个凡是”者的无理指责和粗暴压制。

(三)讨论的展开和大讨论局面的形成

在关键时刻,邓小平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原理,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尖锐批评了“照抄照转照搬”(实即“两个凡是”),这个讲话是对刚刚兴起的讨论有力的支持。

罗瑞卿同胡耀邦一起,指导哲学家吴江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的长文,系统批驳了坚持“两个凡是”者的错误观点。此文作为《解放军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人民日报》在同一天刊登,《光明日报》在第二天全文转载,有力地推进了讨论的发展。

1978年7月21日,邓小平找当时的中宣部部长谈话,告诫他“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

7月22日,邓小平又找胡耀邦谈话。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引起争论的根源就是“两个凡是”。

广大理论工作者采取开研讨会、撰写文章、讲演等方式,大力推进讨论的发展。特别是,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人民解放军各大单位主要负责人纷纷发表谈话,支持实践标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将这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作为重要新闻,连续报道,影响巨大。

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下,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到1978年8—10月,形成了大讨论的局面。

(四)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决战和成功

中共中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这个会议从1978年11月10日开始,原定开二十天,实际开了三十六天。会议参加者包括中央政治局成员和各省市自治区、中央各部委、军队各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二百多人。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工作会议。

与会者突破了会议原定的以经济问题为主的议程,陈云同志带头,以实践为标准,提出并检验了“文革”中的一些重大案件和一些领导人的是非功过问题,特别是,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撤销了关于批邓的文件。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是与会者议论的一个热点。许多同志阐述了坚持实践标准的重大意义,指名道姓地揭露和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这个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成功。

(五)理论工作务虚会进一步分清是非

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摆出了许多情况,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有些人还坚持“两个凡是”的立场,这两个会议不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议论这些问题。党中央采纳叶剑英的提议,召开一个理论工作务虚会,将有关同志集合起来,深入进行讨论,更好地分清是非。

由新任中宣部部长胡耀邦主持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于1979年1月18日开幕。与会者对几位坚持“两个凡是”的同志,进行了尖锐而又善意的批评帮助。他们都做了自我批评。

参加理论工作务虚会的同志解放思想,以实践为标准,对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拨乱反正。与会者指出,“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左”的理论,“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严重恶果,要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功过、破除个人迷信,等等。在当时来说,这都是超前的思想认识,一些还没有摆脱个人迷信和“左”的思想的人,对此议论纷纷,甚至加以指责。

历史已经证明,胡耀邦主持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对拨乱反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上的讨论一度放松了。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一些领导同志发现,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阻力主要还是“左”的思想、思想僵化。从1979年5月开始,四川、江西、安徽、广东等省都提出,要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

在邓小平等倡导和支持下,从1979年7月开始,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就在多数省、市、自治区逐步开展;到这年的秋冬,就在全国范围内、在广大基层单位,普遍开展起来了。通过补课,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使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观点深入人心,成为他们总结经验、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武器。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历史问题决议》,否定了“文革”,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这也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结束。

(七)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远历史意义

通过这场大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破除了个人迷信,重新确立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场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确立了实践标准,人们就要用来推进思想的解放。

首先是检验“文化大革命”。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对一些重大案件平了反,重新评价了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进一步的检验,导致了对十年“文革”的彻底否定。在实践上,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方面的政策,解决“文革”遗留问题,重新实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

再进一步,就是用实践标准检验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否定,都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基本含义是:(1)中国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2)中国要建设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最大的思想解放。这是一个包含着深刻革命意义的提法。这个革命,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都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三十年来,我们都亲身经历了这个以实践标准检验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创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践标准本身也有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实践标准的展开和丰富。在今后的改革开放中,我们仍然要坚持实践标准,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案例来源: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真理是崇高的,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党经过不懈的探求才得到的。这种探求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运用真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最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

实事求是作为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主观的臆想出发;坚持从纷纭复杂的事实材料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不是将事实材料任意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碎片;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而不是用框框来套实践,把主观的意志强加在实践之上。我们党90多年的光辉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道路就越走越宽广,事业就越来越红火;什么时候背弃了实事求是,困难和挫折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实事求是是我们的锐利武器和胜利法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牢牢地坚持而不能丢弃。在新的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努力在全党全社会造成一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风气。鼓励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使实事求是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我们在新世纪进一步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影像资料推荐

资料1:《建党伟业》(电影)

推荐理由:《建党伟业》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景式地讲述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呈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影片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了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千难万险和不懈抗争,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对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恩下的年轻人,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资料2:《恰同学少年》(电视连续剧)

推荐理由:《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

此剧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纯朴少年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作为的青年的成长过程把握得很到位,令人信服。

资料3:《复兴之路》(电视系列专题片)

推荐理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线索,全景式地追溯了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全片以翔实的史料、恢宏的结构篇章、深沉的叙述语言,辅以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全球视野下中国发展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

资料4:《真理标准大讨论》(电视专题片)

推荐理由: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公开提出,引发了全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

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绝不是一般哲学问题的争论,而是在思想上、理论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这场讨论的意义和作用是伟大而深远的。首先,它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其次,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