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阅读理解
◇原著节文分析
节文1.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我国基础工业薄弱,经过八年抗战的历程,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因此毛主席才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现状,更多的是鼓励我们独立自主、独立创新的开拓精神。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实现工业化一直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强烈愿望,但是,旧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凌,经济根本不可能独立,更谈不上工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使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整个国家生产水平还相当落后。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26.6%,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同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工业布局极不合理,许多工业部门仍然是空白,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教育、科学和文化十分落后。一部中国近代史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节文2.
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绝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文3.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过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前一革命阶段中没有完成的各项社会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从去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壮大起来。大约再有三年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的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解析】
毛泽东在长期探索和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总结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进步推动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因而,他提出,我国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推进现代化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毛泽东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样的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在这两对矛盾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他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就是说,生产力发展了,就要革生产关系的命;生产关系变了,上层建筑也要变。就这样,新的社会形态就出现了,人类社会就又向前发展了。所以,为了能使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他特别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节文4.
五种经济都会有发展,也要使它们都有发展,它们的基本关系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国家要集中资金和人力、物力来发展国家企业,因此它会发展得很快,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合作经济也要发展,它的比重和作用也会逐步增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会要发展,自然发展,不可避免,因此资产阶级也要加强一些,但它的发展速度要慢些,比重和作用反而会减少。这种情形,可能使一部分资本家不满意,甚至起来反抗,特别是暗中逃避与破坏国家的监督和计划。但另一部分资本家更加与国家合作,更多的变成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成分会要增加。个体经济业也会发展,并更多的组织起来,在农村中用互助组和供销合作社组织起来,在手工业中用工业合作社逐步组织起来。手工业数量很大,可用合作社、联营公司组织起来。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国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解析】
由于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度被彻底摧毁,官僚资产阶级的资本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没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和新民主主义政权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合作社经济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包括生产、消费、信用等各个方面,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当时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0%。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同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个体经济逐步走上集体化的道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仍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要保护的经济成分。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方面主要的资本主义因素。但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方面,又有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方针是:利用和限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发生合作关系的新型经济成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利用、限制和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过渡形式。
◇经典案例点评
案例1.
“穷棒子”创业史——遵化县西铺村合作化历史回顾
195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穷棒子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解放前,西铺村的广大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祖居破草房,全家一条被,三载着一装”的苦日子,有20多户常年靠讨饭度日,全村每年都有30多口人被饿死。解放后,党和政府每年都要拨给他们5万多斤救济粮和100多套寒衣。1952年秋,王国藩带领本村23户贫农办起了初级社。当时这23户当中有11户是靠讨饭度日的。这个社总共的家产只有“三条驴腿”(因为四分之一的驴是属于社外单干户的),被富裕户称为“穷棒子社”(“穷棒子”是指讨饭时用来打狗的棍)。全社23户,共有230亩土地,83口人,有男劳力19个,女劳力9个。统计集体财产时没有一件大农具,只勉强有三条驴腿是唯一的生产工具了。这头驴社里用三天,社外用一天,过个把月再给社外补一天。一些富裕户看了后说:“看他们这23户除去要饭的罐子就是打狗的棍子。还有什么?这样的‘穷棒子’社早晚也得穷散了。”王国藩说:“他们说我们‘穷棒子’,但我们人穷志不穷,只要有志气什么困难都不怕”。这样,大伙有的把土改分的房子腾出来当作社址,有的把家中散了架的算盘和破桌凳拿到社里,合作社总算建起来了。
由杜奎带队来到三十里外的王寺峪山上打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他们吃的是稀粥白薯,社员穿的是破棉衣,住着透天的草棚,十几个人合扯着四条小被,苦干了二十多天,打回了4万多斤柴,卖了430多元钱,“穷棒子社”开天辟地有了自己的资金。过春节的时候,大家眼巴巴瞅着这些钱一分也没舍得花,而是买了一辆大车、一头牛、一头骡子、十九只羊和部分小农具。
“穷棒子社”从三条驴腿起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年,用事实对那些散布合作社要“穷散架”的人做出了强有力地回答。这一年粮食亩产达到254斤,超过互助组上年平均产量将近一倍,粮食总产量45800多斤,扣除集体留粮以后,平均每户分配的收入达190多元。老贫农王生摸着那些几乎没地方盛的粮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是走毛主席、共产党指引的路才得到的,这条路我是走定了!”
“穷棒子社”一年中巨大变化的事实,使西铺村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它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社外农民特别是那些比较贫困的农民的心。他们迫切地要求入社。按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和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西铺党支部积极领导扩社工作。到1954年秋天,扩充增加到148户,除一户住在偏远山沟外,凡能入社的全部取得资格,实现了全村合作化。历史从这里又揭开新的一页。
(案例来源:訾辉:《被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载《中国档案报》2003年8月22日)
【思考讨论】
1.西铺村办合作社过程中,党委提出了“稳步前进的方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个政策?
2.如何继承和发扬“穷棒子社”的艰苦奋斗精神?
【案例点评】
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一次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被毛泽东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案例“穷棒子社”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合作化前后西铺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穷棒子社”的发展变化,我们也看到,占农村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大多数贫下中农,由于经济、生产条件比较贫困,有自觉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要求;而对于少数比较富裕的农民来说,他们则是通过看到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的事实以后,要求入社的。这就是我国广大农民自愿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总特点。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并奠定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普通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创办的“穷棒子社”以及由此凝聚成的“穷棒子精神”,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进程,而且在全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案例2.
同仁堂——《大宅门》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在央视一套的热播,让百草厅的明争暗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宅门》的许多故事,是北京老铺同仁堂乐家13代人的真实写照,尽管这些写照多少有了一点艺术加工的成分。我们借助《同仁堂史》的记载,来找寻白荫堂、白文氏、白景琦等人的真实面孔。
举世闻名的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过去是乐氏家族“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从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始创同仁堂药店,至解放后的1954年公私合营,近300年来都是由乐氏家族为主要铺东和经营者,并且始终掌握着同仁堂的关键制药技术。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1966年同仁堂完全收归国有,乐家的秘方全部交给国家为止。
《大宅门》的故事,从老太爷白荫堂说起,因此这里不能不提他的故事原型——北京乐氏第10世的乐平泉。乐平泉原为乐嵩年的遗腹子,1831年,也就是在他21岁时,过继给乐百龄为嗣,成为同仁堂唯一的继承人。
在乐平泉之前,由于天灾人祸,同仁堂已经典当给朱姓经营,他在同仁堂内除了一个铺东的名义外,每日只有净取5吊钱,根本没有恢复祖业的能力。至道光十四年,朱姓做赔生意逃亡他乡,乐平泉虽然收回了铺面,仍无能力经营,只有再度典于他人。3年后,乐平泉又将同仁堂租于张、董两家经营,他自己却开设了一个广仁堂药室与之抗衡,竞争维持了两年便以乐平泉的胜利而告终,乐平泉得以在同仁堂内寄卖成药。这种积累资本的手法是乐平泉排挤外股、恢复祖业最厉害最有效的一手。经过9年的努力,乐平泉终于将同仁堂收为己有。
在乐家老铺的历史上,乐平泉是一位中兴人物。同仁堂在他的经营下,逐渐将外股全部收回,债务统统清偿,营业日渐兴旺。在此基础上,他还采取了广交官府、广筹资金、拓宽影响、理家治店和精研新药的五大举措。这些思想方式贯穿于晚清百余年,甚至延续到民国,直至北京解放。
乐平泉有子4人,即孟繁、仲繁、叔繁、季繁,后世称他们为乐氏四大房,他们也是《大宅门》中白颖园、白颖轩和白颖宇三兄弟的原型。有趣的是,剧中精明能干、风风火火的白文氏,在真实生活中,并不是四大房中任何一位的妻子,而是他们的继母许氏,也就是乐平泉的继室。当然,白文氏的某些性格,也融入了像郭宝昌继母等人的血脉。乐平泉逝世以后,乐家的家事铺务均由许氏主持,长达27年之久。这位许氏,出身名门,却能事必躬亲,而且知人善任。每日对同仁堂高级职工的两餐,她都要亲自过目,他们到后宅交账,她也必亲自迎送,因此,在她在世之日,同仁堂内外相安,并且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许氏率领全家满门避难逃往太原,同仁堂交于“查柜”刘辅庭代管。这一年的5月20日,义和团烧了大栅栏老德记,火势殃及同仁堂,所幸只烧及铺面前庭,悬挂在门前的同仁堂老匾,也由职员张翊庭抢救出来,存放在后院,以后一直悬挂在大栅栏同仁堂门市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乐家打磨厂新开路住宅进驻德军,家中医书、家具等被毁殆尽。据同仁堂庚子年账簿中记载,同仁堂曾被迫供应德国军官一应饮食起居,可见《大宅门》中有关庚子之乱的描写,还是十分准确的。
次年冬天,许氏率领全家自太原返京,开始重新整顿同仁堂。对外,她立即会同帮商张志云向清宫御药房申报继续承办宫药事宜。对内,许氏重金酬答与同仁堂患难与共的职工,并加以提拔重用。张翊庭抢救出来的同仁堂老匾油饰一新后悬挂在前庭正中,两侧还增添了“灵兰秘授”和“琼藻新裁”两块横匾。这次的店容格局,一直保持到50年代。
大乱之后,许氏对同仁堂生产成药的质量并未放松。紫血按古方配制在加工时需要用黄金百两,据传当时许氏就收集了家中各房金饰,铸成百两黄金,放在锅里煎煮,日夜守候。许氏整顿同仁堂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确立了低工资加售药提成的工资制度。当时中国手工作坊和工厂一般都是计工计件,同仁堂采用的工资制度就显得相当高明了,它一直被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
许氏于1907年去世,4年以后,清王朝灭亡,结束了同仁堂承办宫药的皇差,同仁堂正式开始由乐家四房共管,这种管理形式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在《同仁堂史》中,除了在族谱中记有白景琦原型乐镜宇的名字,其他方面对他的记载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可见乐镜宇实际上对同仁堂的业务参与是十分有限的。根据同仁堂在公私合营前的最后一任经理乐松生的回忆,“四大房虽然议定了共管制度,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先由大房管了一段时间,接着又由三伯祖母管了两年多(她自然多少也有一些白文氏的意思)。三伯祖母从同仁堂的公账里提取了9万元存入她的私账,于是被推下台,由大房接管。在大房乐佑申管理的20多年中,兄弟之间的钩心斗角愈演愈烈,大家抄袭先曾祖寄卖丸药、排挤外股的方法,各自牟利。由于四大房的明争暗斗,职工也分成了好几派。这个封建大家族经过几十年的安乐享受,已经日趋腐化了”。
1928—1929年间,政治中心南移,乐佑申就要他的弟弟乐笃周到南京开设同仁堂分号,所有资金、药材都由北京同仁堂直接拨付,这是违反族规的,被群起而攻之。乐佑申被攻下台后,正好四房的乐达义从北京警察厅督察长的职位上卸下来,于是出面管理,确立了四大房真正的共管制度:由四房各出一人,所有银钱账目出入都要盖4个图章,仓库挂4把锁,重大决策由4个人共同到场,等等。
乐松生的伯父、也就是乐达义的兄长乐达仁,早年留学德国,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回国以后立志要创办一个具有现代管理方法的企业。20年代初,他到上海、青岛选址,失败以后又选中了天津。乐松生在中学毕业后应伯父之召,去了天津,在他创办的达仁堂学习经营管理业务。1947年,乐达义去世,乐松生就成了同仁堂的负责人。
大宅门成了制药厂。作为比较正统的民族企业,同仁堂素来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大宅门》所表现的三爷拒绝出任维持会长等一系列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历史上也的确有案可查。正是这种道德观念的支配,使得同仁堂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时也显得非常的积极。1956年,乐松生作为北京市工商联的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向毛主席汇报了民族企业接受改造的喜讯。乐松生后来与上海的荣毅仁齐名,成为全国工商界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本人也因此担任了北京市的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直到“文革”中被迫害而死。
改革开放后,已经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北京同仁堂,重新聘请了乐家后人担任企业的顾问,顾问由乐家四大房各出一人组成。与乐松生平辈的第13代传人,如今只剩下一位了。曾经风光一时的、坐落在台基厂的乐家大宅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了同仁堂制药厂的厂房。1985年前后,由于生产上的需要,大宅门的19个套院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厂房。如今的同仁堂集团,已经是一个年销售25亿元、利润1.5亿元的超大型企业。难怪乐松生的儿辈们,从美国回来,也乐意“常回家看看”。
(案例来源:孙洪群、金永年:《公私合营前后的北京同仁堂》,载《北京党史》2000年第4期)
【思考讨论】
1.从同仁堂合营前后的变化,谈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
2.评价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
【案例点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资产阶级在党的和平改造与实行赎买的方针下,在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下,经过多次政治运动的考验,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经过学习,受到了实际的教育,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思想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到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壮大,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越来越认识到在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接受改造,通过和平转变,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还切身感受到在接受改造过程中,通过国家赎买、政治安排和工作安排,也确实得到了实际的好处。他们逐步有所进步,并涌现出成批的进步分子。北京同仁堂的乐松生总经理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这部分进步分子比较了解政策,能看清国家和自己的前途,靠拢党和政府,赞成社会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走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前列。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推动整个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过程中,起着显著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是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中的积极分子起不了的。正如本案例同仁堂合营前后的变化,是比政策更具说服力的事实。
正如后来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工人阶级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同时,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
案例3
辉煌的成就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转变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国全面地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人口众多、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开始了她新的航程。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国民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下面我们通过不同时期的数据,以及和同期国外经济发展数据的比较,来回顾一下社会主义改造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
1.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见表1)
表1 工农业总产值[1]
从表1可见:第一,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农业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102%,1978年比1957年增长477%;而农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16.5%,1978年比1957年增长192%。第二,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49年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农业为70%,1952年分别为43%和57%,1957年为57%和43%,1978年为72%和28%(见表2)。
表2 主要产品产量
从表2可见:1952-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1.86倍;棉花产量增长1.7倍;油料产量增长l.24倍;煤产量增长9.36倍;发电量增长35.2倍;钢产量增长23.6倍;水泥产量增长22.8倍。
2.与其他国家同期经济发展状况相比
同印度相比:(1)“一五”计划期间,印度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中国“一五”期间工农业增长见表1。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印度1951-1977年粮食产量增长l.8倍,棉花产量增长1.7倍,油料产量增长1.6倍,煤产量增长2.5倍,发电量增长16倍,钢产量增长4.5倍,水泥产量增长6倍。中国情况见表2。(2)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949-1989年中国为7.37%.印度为4.0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中国为5.44%,印度为1.73%。[2]
同发达国家相比:(1)“一五”计划期同,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1953-1957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中国为18%,美国为2.8%,英国为4.1%。(2)1949-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中国为7.37%,美国为3.17%,日本为6.9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中国为5.44%,美国为1.87%,日本为5.95%。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经济建设虽然经历过曲折,但总的来说,它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思考讨论】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如何理解这一论断?
【案例点评】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目的上毫无二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有无。由此也可以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基调,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更别说找到一个方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改革修整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如果不及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后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遗留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的成果可能会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殆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目的殊途同归,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都有其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两者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创造了前提。社会主义改革是对改造后的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核心。立足本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在一起。
◇影像资料推荐
资料1:《建国大业》(电影)
推荐理由:《建国大业》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呕心沥血,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懈斗争,赢得最终胜利的过程。观看影片,学生感受最深的是,新中国来之不易,特别是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付出所有,包括生命。激励学子们珍惜现在的良好条件,发奋学习和工作。
资料2:《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电视专题片)
推荐理由:大型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是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展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大学生观看此片,必然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