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简史(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尚会鹏在《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2]中写道:“中国和日本既咫尺相邻又十分遥远,既相像又不同,既熟悉又陌生,既交往密切又互不信任。”其原因可能如同著名旅日华裔作家陈舜臣[3]所指出的那样:“从历史上来看,日中两国的相互理解意外地有限,让人不禁大吃一惊。……如果是我们的文明‘掺水’后的东西,还有研究的必要吗?只有少数的好事之人,用掠过古董店门面的眼神稍微瞥了一下邻居日本。”清末驻日公使馆书记官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记》的后记中甚至大叹:“日本研究中国之书数量甚丰,中国写日本之书数量与质量都无法相提并论。”直到1928年戴季陶撰写《日本论》时仍然感叹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工作。

客观地讲,尽管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大大强化了对日本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多数中国人仍然不了解日本。近些年来,中日之间摩擦、矛盾不断,两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政治关系却不断恶化,“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国民感情方面也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恶化。除结构性矛盾的冲突以及媒体倾向性报道的影响外,研究日本的书籍,尤其是普及型书籍的不足也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日本文化是在吸收大量中国大陆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语言文字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减弱了人们主动了解日本的欲望。实际上,日本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即使在“全盘唐化”的时代,日本对中国文化也只是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例如,没有采用中国大陆王朝实施的“科举制度”,而是逐渐走向“尚武”的历史发展之路。此外,直到近代以前,日本不仅游离在“朝贡体制”的边缘,而且一直对其采取对抗性战略。帮助读者注意到这些重要的历史面相,从而客观认识日本历史及其文化,是笔者撰写本书的初衷。

2005年版《日本简史》将日本历史分为十个阶段:起源、律令国家、武人政权、前近代社会、明治维新、对外侵略扩张、变革与战争、占领与战后体制、经济大国、改革的年代,在以统治主体为线索,对日本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演进做简明叙述的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日本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日本历史研究的新史料、新方法及新观点。2013年的增订版正文基本保持了原有内容,每章增加了前言、图表、原始资料、年表、结语、进一步阅读书目以及最后的附录等学习工具。但本书自初版已过去十年,因而第三版专门增加一章叙述近十年来的历史。另外,增加了图表并更换了绝大部分阅读书目的内容,集中介绍最近几年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