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为文章找一个家

廖俊云

读博士将近三年,我从一个学术门外汉,终于成长为能在学术刊物上发文章的新兵。其中既有大多数同学经历的彷徨,也有发表文章的喜悦。

起初,一切都是新鲜的,有时充满期待、斗志十足,“明年一定要发两篇文章”;有时又为长途漫漫而神伤,“读博士后去哪儿,能不能找个像样的工作”。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开启了读博(或称“赌博”)生涯。博一那会儿,不能理解研究是什么。但研讨会上,师兄师姐们每次研究展示中用椭圆和箭头所标示的框架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懵懂无知,不知道师兄师姐们看上去简单的研究框架背后其实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我天马行空地也画了很多图,提了许多研究想法,几乎每次汇报,内容都不重复。但到最后,也没找到一个靠谱的、能落地实施的研究。

很快博一就要过去,学术上仍然“一无所有”,心中更加紧张,想依葫芦画瓢,先照样子写出一篇论文来。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对我来说相对简单的题目,找文献,设计问卷,在网络上收集问卷,开始写起文章来。那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第一篇文章的不容易。对我来说,心中虽然有了个模型,但是提笔的第一句写什么?怎么将后面的话连接顺畅?……删了再删,改了又改,就这样磕磕绊绊地写着,战战兢兢地学习着数据处理方法,最后总算把文章写完了。出于不自信,我首先将文章投给某C类期刊。但很不幸,很快就收到了退稿信,信中指出:一是文章新意不足;二是数据分析方法有问题,简直完全没有价值。我有点灰心丧气,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导师黄敏学教授。然而,我得来的不是安慰,而是黄老师的批评:“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他认为我应该把目标定得高一些,对自己的要求严一点。

批评归批评,黄老师很快和我分析起那篇文章来,他说这篇文章要投到《南开管理评论》上。我很是诧异,这个连C类期刊都被拒的文章怎么可能发到权威的杂志上。黄老师建议我找一篇《南开管理评论》的文章来读,并尽量模仿,严格按照我们讨论的结果修改、完善文章。其间,我也趁在香港城市大学做研究助理时,向那里的老师和“夏令营”的同学汇报,听取他们的意见。多轮修改之后,终于将文章投出去了。我忐忑地等待,每天都要刷一刷网页,有时甚至刷好几遍,就像春天播种后,农民要时不时地去田地里查看长势如何。结果居然没有被拒稿,我收到了比较肯定的意见,经过小幅修改就被接受了。这是我发的第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初步建立了我的信心,我又接着写了两篇。其中一篇较为顺利地被接受了,另一篇却辗转反侧、颠沛流离,最终才找到归宿。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不一样的旅行,会面临不一样的际遇。审稿人的风格和欣赏的角度不同,有人喜欢你的文章,我们当然高兴;有人不喜欢你的文章,我们也不要灰心。是金子总会发亮发光的。要仔细回想我们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我们当时设想的创新是什么,想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忘掉郁闷,再吸收意见,继续修改。黄老师教导我说:“写每篇文章都不容易,要倍加珍惜。你写的每篇文章都是你的孩子,如果你自己都不爱,谁会爱?”

三年经历,我对怎么做研究只能算是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获益更多的是精神磨炼,它给了我一个信念:当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着手去做一个研究时,在心底应该相信它的价值。“相信”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接下来,要做的仅仅是,完成它,打磨它,争取顺利地为文章找到一个家。

2016年1月24日

作者简介:廖俊云(haoyueshan@foxmail.com),2013年起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读博士学位,专业为市场营销,师承黄敏学教授。

周南感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黄老师说得好:“你写的每篇文章都是你的孩子。”俊云做得好,坚定地将“孩子们”养大,给他们信心,然后打开“笼门”和“闸门”,放走他们,希望他们学会在真理的蓝天中飞翔、在智慧的大海里遨游。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014年,俊云来香港城市大学当研究助理时,当了三个月的“夏令营”班长,全心全意地为大家服务。借此机会,感谢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