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译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论不仁

第四章谈道,道是冲虚平和,不偏不倚的,“道法自然”,天地法道,人法天地。所以天地人都要法道,都要法自然,都要不偏不倚,因此第五章开始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对人和对万物一样,不偏不倚,没有偏爱,把人和万物都一视同仁,对人像对其他动物和植物一样。“刍”是一种植物,是用来喂牲畜的草;狗在这里代表动物。“刍狗”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说是用草束成狗形。祈雨时当祭品,祭祀后就不用了,那天地对人就像对祭品一样只是利用而已,并没有什么仁心,这种解释不如前一种好。第五章接着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一点老子和孔子就大不相同,孔子重仁,老子却说“圣人不仁。”为什么呢?因为人法天地,既然天地“不仁”,那圣人要法天地,对百姓也要不偏不倚,这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不同之处,这两句可以译成英文如下:

Heaven and earth are indifferent(merciless, inhumane, show no bias);they treat everything like

straw or dog(straw dogs, worthless straw-dog sacrifices, let all things grow naturally).The sage is indifferent;he treats everyone like straw or dog(let the people develop themselves).

比较一下几种译文,“不仁”可以解释为1.冷漠不关心,2.无情,3.无人性,4.没有偏见。可能第一种和第四种译文更符合不偏不倚的精神。“刍狗”的理解是:1.刍或狗,2.刍狗,3.没价值的刍狗祭品,4.让人自由发展。可能第四种最能传达原文的意思。

第五章接着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是风箱,龠是箫管,中间都是空的。老子把天地比作风箱和箫管,因为天和地之间也是空的,空虚的。“虚而不屈”的“屈”,据严复说是“掘”的意思,“不屈”就是掘之不足用之不竭。“动而愈出”是说你越拉动风箱,风箱出风越多;你越吹箫管,吹出的音乐也越多,天地法道,老子把“道”比作风,说“道”在天地之间,虽然空虚抽象,但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最后八个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上文联系不大,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老予》没有这八个字,勉强解释,元代吴澄说:“数,速也。”这就是说:话说得越多,就穷竭得越快,所以不如保守中庸之道,或者学习中间空虚的风箱和箫管,说话不要太多,但是这和上面说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空虚却发掘不完,动嘴说话越说越多,没完没了),不是矛盾了吗?现在看看翻译能不能解决问题:

Are not heaven and earth like a pair of bellows or a pipe?Empty, air will not be exhausted;forced, more will come out.If more is said than done, it would better to bake the mean(the void).

外文出版社译本没有译这八个字,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