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作为作者的合作导师,我亲历了她选题、开题、写作、修改及答辩的全过程,也看到了她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的蜕变和成长。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北京市政法系统工作,经常就司法实践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具有很好的问题意识和体系意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刑事诉讼法必然要求理论和实务之间的良性互动,研究者应当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关注实践难题,并把解决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在对作者进行指导和培养时所一以贯之的思想。
“司法诚信”是近年来出现的社会热词,不是学术术语。它的出现,反映了公众对司法问题的揭露、不满与批判,寄寓着公众的司法要求与法治理想。公众对司法诚信问题的关注日渐升温,从根本上反映的还是司法状况与公众司法需求的差距问题,司法失信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的确立,而且会严重损害我国法治建设的根基。因此,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当作者提出想以司法诚信作为出站报告选题时,我当即就同意了。
不过,这一选题颇具挑战性。一方面,司法诚信虽然持续为公众关注,但是,什么是司法诚信,其本质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诚信在刑事司法领域的独特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评价维度和影响因素,这些内容的理论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可资借鉴的资料不多,对作者理论体系的建构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以刑事诉讼为视角,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大程序阶段的司法诚信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根源何在,有哪些可行的解决路径,考验的是作者对刑事司法实践状况的了解程度和分析破解难题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是遇到困难的,甚至一度产生了更换题目的想法。我鼓励她要打开思路,攻坚克难,作者的确打了“硬仗”,经历了三年的艰苦研究,2013年6月,作者顺利完成了出站报告,并在答辩中赢得了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
法学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于其对理论的创新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作者的论文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第一,围绕司法诚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刑事诉讼为视角,探讨司法诚信的内涵、特征、本质、时代精神内核、评价维度、现实化的机理、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司法诚信问题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解释;第二,以司法诚信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大程序阶段为线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刑事司法诚信危机进行系统总结,实现了对刑事诉讼过程的全覆盖,这种系统的研究在同类研究成果中尚不多见;第三,从司法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中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建设性地探讨了刑事司法诚信危机的解决对策,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司法诚信危机,强调正确客观合理地看待刑事司法诚信危机,这对于推进刑事司法改革、加强司法诚信建设以及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第四,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不是孤立地看待、对待司法诚信问题,而是把司法诚信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细致研究了司法内在系统要素与司法外在系统要素对司法诚信的影响,以系统论的方法为指导,研究破解司法诚信危机的可行路径,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出站后,仍然保持对司法诚信问题的持续关注,并对报告进行了多次修改。其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相继召开,刑事司法领域的多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并进入试点阶段,这些内容都成为作者关注的焦点并成为本书修改完善的重要素材。经历了近三年的精心雕琢,本书终于即将出版,作为合作导师,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衷心祝愿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奉献出更好的学术作品。
是为序。
宋英辉
于北京师范大学
2016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