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对一项教育课题进行研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确定研究课题;第二阶段为撰写文献综述;第三阶段为进行研究设计;第四阶段为进行数据收集;第五阶段为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第六阶段为研究结果的呈现和讨论。
一、确定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往往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能决定某一研究的价值。有鉴于此,研究者应该集中大量时间来选择研究课题。在决定从事哪一课题的研究和确立研究方法之前,需仔细考虑有哪些潜在的课题可以研究,听取他人的意见,并研究相关的文献。要做好这一切,研究者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的时间投入是值得的。寻找研究课题的过程是研究者走向专业技能成熟的重要步骤。刚开始时,研究者也许什么课题都想不出,或者,在浏览文献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研究已经解决了教育方面的所有问题。通过接触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所作出的精致入微的理论阐述,研究者也许会发现涌动于心中的某一课题的初步思路显得多么幼稚可笑。但是,只要研究者继续研读这些文献,便会进入较高的思维层次并有新的发现。本书的第二章将详细阐述教育研究选题的意义、原则及课题的来源等内容。这里我们只就选题的途径和要求作一简单概括。
教育研究的课题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以往研究及课题指南等途径获取。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教育问题,许多教育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实践是最重要、最直接的选题途径,因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解决教育实践中有待攻克的问题。作为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常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遇到的教育问题最多,每天甚至每节课都会遇到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选题的宝贵的原材料。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不好、做作业不认真、听课时的表现较为消极,教师想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又怕影响教学质量,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但没有换来学生的尊敬等,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追问与反思,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转化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理论不但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事物,而且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事物。从一个已有的理论中,教师可以作出很多预测,这些新的预测就有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比如,在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或阅读相关教育刊物时,如果多留一份心思,就有可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有的教育研究不仅探索了其所要研究问题的相应答案,而且也从其研究问题中导出了不少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这些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有些时候是在回答旧问题的同时直接提出来的新问题,有些是在回答旧问题之后明显表达了尚存的某些不足而暗示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另外,在教育价值越发凸显,教育的科技地位日益加强的当下,各级各类部门每年会下达一定量的课题,研究者尤其是教师完全可以从各级各类部门提供的课题指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并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此外,研究者尤其是教师还可以在一些合作课题中寻找适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既处于不断变革的教育大环境之中,又处于复杂的教学情境之中,因此,他们可以把探寻教育的理想与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还可以把教材、班级、学生、家长、课堂、考试及其他教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甚至可以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继而从中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然而,并非教育中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有些教育问题虽然也是真问题,但不一定需要研究,或者并不适合某些人研究。显然,要想顺利开展教育研究,必先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对于教师来说,由于时间、精力及工作性质等的限制,他们开展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而他们选择的研究课题往往与其教育教学直接相关,为此,教师更应选择合适的课题开展研究。选择课题是进行研究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因为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研究的价值,它引导着研究的方向,制约着整个研究过程。
选题能力是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能力之一。有些教师在学校工作了几十年,虽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缺乏问题意识,难以发现身边触手可及的研究课题;有些教师虽然在教育教学中碰到了不少问题与困惑,却不知道怎样将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转化为可以研究的课题。为此,弄清哪些问题可以成为研究课题及怎样合理选择研究课题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要具有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及可行性。作为课题的问题首先应该具有研究价值,即所选择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实践意义)。所谓理论意义,就是指所研究的问题对于相关领域理论发展的贡献,例如,当下的研究课题与已有同类课题相比增加了什么新内容、有什么新观点;与同时代相比,有什么突破之处;在某个理论体系中起了什么作用;对后来理论发展又有什么意义;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完善增补了什么;对后人有什么启示等。实践意义是指,所研究的问题对于改革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可以帮助他人及自己更好地认识某种关系、认识某种现象、处理某种问题、理解某种存在等。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所选择的课题应该符合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应该符合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应该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选题的科学性是指选择课题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思想为指导的目的是为了使所选课题具有理论基础。所选课题不能和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原理相违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目的是为了使所选课题具有实践基础。研究就是要研究事实,研究客观实际存在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和常识并不一定是科学的,其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人们还未发现的科学规律,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更新。具体来说,要保证选题的科学性必须做到三点。其一,课题要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了解了课题的研究现状,才能知道现在研究这个问题是否有意义,是否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这样才能避免简单重复别人的研究。其二,选题要有事实依据,课题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只有在实践经验的支持下,才可以保证课题选择的科学性。对教师来说,选题一定要以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教学的经验为基础。其三,选题要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这是选题的理论基础。如果选题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必然会造成选题的盲目性。
创新是研究的灵魂,是研究应具有的根本属性。选题的创新性是指所要研究的问题应当是前人尚未研究或研究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选题的创新性是指,被选择作为研究的课题具有一个或多个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可以体现在研究方法或分析技术上,也可以体现在研究内容上。为此,只有广泛深入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大量调查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他人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值得一提的是,创新有不同层次及不同水平。讲求创新并非要求一切都是独创的,提出一个别人还没有研究过的课题是创新,将一种理论观点首次应用到实践中去也是创新。此外,创新也不反对验证性的研究,因为研究者从事验证性研究之前在心中便对已有研究结论或已有研究过程或已有研究方法或已有研究视角持有异议,这些异议本身就是创新的开始。
课题的可行性是指研究者具备顺利进行课题研究的条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条件,包括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等,还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科学上的可行性;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客观条件外,其主观条件上的优势表现为实践经验十分丰富,显然,他们适合研究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即适当选择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密切联系的教育问题作为课题。
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课题的大小要适度。课题选得过大,则针对性就差,实施起来难以下手或无法下手,甚至根本没有能力与精力完成;课题选得过小,则研究范围太过狭窄,导致研究的意义十分有限甚至很难有意义。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受多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选题时尤其要避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比如选择“素质教育的综观认识与实践”“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综合性相当强,仅凭教师的力量是明显不够的。第二,课题的难易要适度。并非具有研究意义或研究价值的问题都可作为研究的课题。如果某个课题虽然很有价值,但做起来很难或者耗时太长,则不宜作为首选课题,对于一般教师来说,不宜作为研究课题。此外,如果某些问题属于日常琐碎问题或个别问题,因为没有普遍性,通常也不适合作为研究课题。不过,这类琐碎问题或个别问题可以作为个案进行积累并作为个案研究的资料。第三,课题的目标要明确。选择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楚,不能太笼统、不着边际或含糊不清。此外,选题时还应注意避免盲从,千万不可盲目跟风,脱离自己的研究实际,人云亦云。对于教师来说,不应脱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而盲目选题。
二、文献综述
研究者要想为所感兴趣的领域增加新知识,就必须首先查阅文献,了解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文献综述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它有助于界定研究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能够发现其他研究者是如何在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广泛领域内形成富有成效的调查思路的。当深入考察这些界定的调查思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时,研究者将变得更能界定自己的调查问题。另外,研究者经常在他们报告的结尾处附上由他们的研究所引出的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其他可以进行的研究建议。这些问题和建议应加以仔细考虑,因为它们代表着研究者对一个特定问题进行大量研究后才获得的洞察力。尽管广泛地对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十分重要,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综述文献阶段往往比其他任何阶段都更容易被忽略。其原因之一是研究者放在文献综述上的时间太少。做好一次文献综述需要几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尤其在一开始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文献几乎一无所知时更应如此。这段时间应该好好利用,因为它不仅会帮助研究者更深刻地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还可能会大大减少所作研究中其他各阶段的时间。本书的第三章将对文献综述的目的、好的文献综述的标准、文献综述写作的常见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文献综述常见问题之一就是,在写文献综述时,用同样的方式对不同的研究报告加以评述。例如,一些人每提及一篇文章都要另起一段,无论文章重要不重要,或关系大不大,他们都用同样的篇幅评述各篇文章。这样的综述不仅读起来枯燥乏味,而且难以让读者明白在他们的研究课题中有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此外,如果综述要涉及许多课题或论题相同的研究报告,一种有益的做法是用表格把它们组织起来。首先要决定应该摘录这些报告的哪些特征,例如样本的性质、程度或处理及每一变量的统计结果;其次研究每一篇报告并简述其各个特征;最后,把这些特征组织在表格之中。这一方法具有陈述简洁、易比较等优势。
三、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在提出研究问题之后,正式实施研究之前,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可能的研究结果等预先进行总体设想和规划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变量和形成研究方案等步骤。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是研究者在选定课题后,根据已有理论、经验事实和已有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简单地说,研究假设即是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值得指出的是,并非任何教育研究中都提出了明确的研究假设。通常将教育研究中预先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为“有框架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为“无框架研究”。无框架研究并不是意味着没有假设,它只是没有把隐含的假设明确提出来罢了。至于是否需要预先正式提出假设,要视研究的性质来定。一般来说,量化研究、验证性研究、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通常要求明确提出假设;而质化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
所谓研究变量,是指研究过程中在质或量上会有变化的、有差异的因素。研究变量有三种:一是自变量,这是引起变化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二是因变量,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发生变化的结果变量;三是无关变量,是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但因影响研究进程与结果而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的一些变量。研究对象是教育研究的主体。由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必须对研究对象加以界定。界定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以上海市区中学生和济南市区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二是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某些模糊性概念进行界定。比如“差生”“优秀教师”等。此外,在描述研究对象时,还需要描述研究的样本数量及抽样方法等,必要时还需要提示研究对象的来源和特征。
研究方法主要反映一项研究课题“怎样做”的问题,包括研究者采用的研究途径、手段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的步骤等方面。研究者应该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性质来考虑选择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中如何科学安排,通过对它们的合理运用来达到研究的目的。一般来说,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在具体工作中,教师选择研究方法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教师自身的特点。例如,对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教育事实,因此,选择的研究方法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综合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重大研究课题,常常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比如,我们所开展的行动研究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组方法,可以调查、谈话、讨论,也可以进行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可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为了确保研究工作既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又能如期完成,往往需要对整个研究进度进行整体规划。本书的第四章将详细阐述教育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什么是教育研究设计,如何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和形成研究方案,以及阐释研究问题的性质与研究设计的关系等方面。
四、收集、分析数据以及结果的呈现
在研究方案设计好之后,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方案用研究工具来收集数据或信息。一般来说,研究所收集的数据或信息往往结构化程度不高,因此要通过一定的工具或者程序对之进行分析,以使之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和规律,方便我们对教育现象的理解。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对数据分析的方法并不相同。量化研究主要通过一些软件,比如Excel、SPSS等进行分析。在分析数据之后,研究者要能够简洁地把结果呈现出来。同时为了让他人对这一研究有比较完整的理解,也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完整地呈现出来。当然,这一步骤的功能并不仅仅是呈现,也是一个梳理并完善的过程,有不少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发现。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仅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呈现做了简述,具体内容可以参看本书的相应章节。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教育研究的特征。
2.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
3.什么是实证研究?
4.简述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威廉·威尔斯曼.教育研究法导论(第9版)[M].袁振国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Zhao Y.,Zhang G.,Yanga W.,Kirkland D.,Han X.,&Zhang Z.(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8(1),1-17.
[4]Cheng K. M.(2000).Understanding basic education policies in China:An ethnographic ap-proach.In J.Liu, H.A.Ross,&D.P.Kelly(Eds.).The ethnographic eye:An interpretive study of edu-cation in China(pp.29-50).New York, NY:Falmer Press.
[5]Walker A.,Hu R.,&Qian H.(2012). Principal leadership in China:an initial review.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23(4),369-399.
[6]张新平.实地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第三条道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7]朱德全.李姗泽.教育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朱春荣.要重视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程介明博士谈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