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钢铁业的市场运作
从前面对钢铁业的产业组织分析可以看出,钢铁业绩效下降与产业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产业组织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变化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通过钢铁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来提升绩效还是很困难的。那能否从钢铁业的市场运作中来优化钢铁业的经营管理呢?由于钢铁的大宗商品和工业品特性,从产业链来说涉及的市场交易环节较多。下面将从产业链视角和钢铁业运作涉及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来分析钢铁业市场运作的特点,为解决钢铁业绩效低下问题提供思路。
一、钢铁业产业链分析
根据钢铁的生产工艺,是铁矿石和焦炭通过处理炼出生铁,然后生铁通过处理变成粗钢,粗钢通过再加工变成钢锭或者直接变成钢材,钢锭再通过延伸加工变成钢材产品。图2.3显示的是钢铁业的生产过程。
图2.3 钢铁产业链
根据钢铁的生产工艺可以推算出各个工序的生产成本。炼铁工艺的生产成本构成主要为原材料(球团、铁矿石等)、辅助材料(石灰石、硅石、耐火材料等)、燃料及动力(焦炭、煤粉、煤气、氧气、水、电等)。炼钢工艺的生产成本构成主要为生铁、废钢、合金、电极、耐火材料、辅助材料、电能、维检等费用。
1.铁矿石行业分析
我国铁矿石主要来自进口,如图2.4所示,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28亿吨,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2.62亿吨,从巴西进口铁矿石1.42亿吨,两家合计4.04亿吨,占到中国进口铁矿石比例的64%,中国钢铁产业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需求弹性很小,铁矿石涨价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较大。
图2.4 2009年进口铁矿石分国别比例统计
我国铁矿石资源地区分布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贫矿多,贫矿储量占总储量的80%;二是多元素共生的复合矿石较多。此外矿体复杂,有些贫铁矿床上部为赤铁矿,下部为磁铁矿。这导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较高,约在60%以上。而且我国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上,没有相应的谈判地位,加上海运费屡创新高,这使得我国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高,盈利能力下降,尤其是地处内陆,且没有自有矿山的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表2.4显示的是我国铁矿石产量分布,虽然产量有18%左右的增长,但是与铁矿石的需求量增长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又加大了对国际铁矿石的依赖性。
表2.4 铁矿石原矿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从铁矿石价格的变化趋势来说,总体是上涨。这是因为,首先,由于我国需要进口大量的高品位的铁矿砂,主要来自澳洲和巴西,它们没有可替代性,价格需求弹性极弱,即铁矿砂价格升高还是得进口;其次,世界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商将铁矿砂供应合约由长协改短协,并且铁矿石大幅涨价;一旦价格协议由长期改为短期,那么铁矿石的价格波动会升高,相应地钢材各类产品也会波动,价格风险也会提高。
2.焦炭行业分析
焦炭是煤炭(炼焦煤)通过炼焦生产后得到的产品,其主要用途是生铁冶炼。焦炭是联系煤炭和钢铁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钢铁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上游焦炭行业的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进入炼焦行业,该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该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焦炭供应状况和价格走势影响到钢铁业的众多方面。我国焦炭市场的价格变化基本与钢材市场的走势一致,但整体的波动不是很大。
国内焦炭产量呈现区域性,主要产焦省山西、河北两省产量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重点产焦省份占总产量的80%。炼焦行业多为中小企业,大钢厂一般自产焦炭,因此焦炭的价格对中小钢企影响较大。焦炭成本及运费的上升也势必带动钢材价格的上涨,由于焦炭价格上涨将推动生铁和钢坯成本上升,对于那些从市场购买生铁和钢坯的小企业来说,焦炭价格高涨对其造成的冲击也最大,大中型企业自身生产部分焦炭,受影响较小。
从焦炭价格趋势来说,原油、煤炭和焦炭都是能源品种,焦炭价格、煤炭价格和原油价格的联动性很强,就价格的历史走势来看也几乎是同趋势,用煤炭价格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来预判焦炭价格的变化是合理的。因此在近期煤价和原油价格上涨的带动下,焦炭价格也会出现上涨的势头。
3.海运费用变化趋势
海运费用也是影响钢材成本的因素,因为铁矿砂和焦炭需要长距离运输才能抵达生产地,它可以间接影响钢材初级产品生产成本,所以运费也需要考虑。一般把海运费用分成两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就是干散货(焦炭、铁矿砂)进口时的海运费用,即从产地运至我国,目前铁矿砂的运价水平比较平稳,预计这个部分的运价短期内大幅上升到危机前水平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二个层次就是干散货在境内原材料加工地与钢材产品生产地之间的运输费用,尽管当前的运价指数都处在2007年至今的平均水平之下,但是运价同比增长率却都处在历史峰值,可见海运费用也是在波动中上升。
由于因为所有钢铁产品都是从钢坯而来,所以分析重点就是在钢坯的成本上,大致来看,钢坯成本是由铁矿石、焦炭和海运费用构成的,而这三个影响因素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铁矿石价格是相对固定的因素(即便未来是以季度为时间间隔来定价,它的价格波动也是相对稳定的),焦炭价格和海运费用则是相对多变的市场化因素,而且就海运费用而言,它还有可能影响焦炭和铁矿石的价格。图2.5显示的是基于钢铁产业链的价格成本分析逻辑结构图。
图2.5 价格成本分析逻辑结构
结合国内钢铁企业的平均情况,炼铁工艺中影响总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原料(铁矿石、焦炭)成本,而包括辅料、燃料、人工费用在内的其他费用与副产品回收进行冲抵后仅占总成本的10%左右。我国目前主要的炼钢设备为转炉和电炉,基于冶炼原理的不同,转炉和电炉在主要的原料(生铁、废钢)配比有一定的差异,转炉工艺一般需配置10%的废钢,电炉工艺废钢的使用量则占到80%。因此,炼钢工艺中因为耗电量的增加、合金的加入以及维检费用的上升使得除主要原料外的其他费用占到炼钢总成本的18%左右。炼铁、炼钢工艺中的其他费用波动不大。以1吨钢生铁需要1.6吨铁矿石、0.45吨焦炭为计算依据,并参照我国钢铁业的平均铁钢比(0.96)和废钢单耗(0.15吨)作为测算依据,形成以下模型:
生铁吨制造成本=(1.6×铁矿石+0.45×焦炭)/0.9
粗钢吨制造成本=(0.96×生铁+0.15×废钢)/0.82
钢材制造成本=粗钢吨制造成本+轧制成本(约150元/吨)
海运费约为25.5美元,2010年长协矿CVRD-南部粉矿(63.5%)进口到岸价格为(110+25.5)=135.5美元/吨,换算到国内矿石价格为135.5×6.83(汇率)×1.13(增值税)=1045元/吨
废钢、钢铁冶金焦价格参数假定不变(全国废钢平均价格按2800元/吨计算,全国钢铁冶金焦平均采购价格按1900元/吨计算)。
钢铁企业的粗钢成本因受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炉况、冶炼不同的产品均会使成本发生很大变化。上述模型仅是从行业研究角度,对整个钢铁业所测算的一个平均水平。在实际研究时,考虑到炼铁、炼钢工艺中其他费用波动不大,一般仅对价格波动大且对成本有较大影响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粗钢成本的变动值进行测算。1.6这个数据根据高炉大小有所不同,焦比0.45也是全国平均水平。0.9和0.82是全国平均的人工水平。
经销商在钢铁销售体系中起到中转站的作用,存货周转率与资金周转率相对较快,但在流通环节并不提供增值服务,销售模式单一,对下游用钢客户控制力度较弱。经销商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压力。对下游销售时,对资金快速回笼要求较高,赊销时间和金额需要控制得较好,否则会导致应收账款质量不高,影响企业经营。除宝钢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外,其他钢企大多通过经销商代理销售,面对下游经销商处于强势地位。随着钢铁业的兼并重组,大型钢铁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履约与还款能力强,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对下游经销商议价能力较强。
很多经销商是做钢厂的代理发展起来的,经销商企业的服务品牌是因为钢厂的品牌而确立的。一家长期固定经销某一家钢厂的代理商因为有固定的资源,随时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固定客户群体,才有了稳定的业务和现金流。优点是合作关系长久,货源稳定,容易获得钢厂的优惠措施,缺点是在面对钢厂处于从属地位,议价能力较弱。
从下游各行业对钢材产品消耗量的比重来看,房地产开发(包括基建在内)、工程设备、汽车是消耗钢材的主力。如按2010年钢材的消耗比例来看,上述四个板块就占了钢需求的约90%。下面从这四个行业分析对钢铁业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需求的影响。2009年商品房屋的销售火爆,较2008年的销售水平有明显增加。截至2010年5月,房屋销售的绝对量也是增加的,要特别注意的是进入2010年后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增速有下降的趋势,再考虑近期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一系列的调控政策,预计未来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还会有继续回落的可能和空间。
机械设备行业和基建需求的影响。对城市交通、铁路、公路和港口的固定投资是代表基建因素。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剖析:第一个层次是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直接的对钢材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由景气在行业间的传导所致,城市交通、铁路、公路和港口的建设投资与工程设备对外出口都会刺激对工程机械设备的需求,而由传导机制可知,对工程机械设备需求的增加,会加大对钢材产品的消耗,进而也会增加对钢材产品的需求。综上所述,机械设备行业和基建行业的发展刺激了钢材的需求,对钢铁业呈正面影响。
汽车和造船对钢铁需求的影响。交运设备制造行业对钢铁业景气度传导的逻辑如图2.6所示。目前来看,汽车和造船行业产量依然稳定,对钢材的需求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长期来看汽车、船舶制造业对钢材产品的需求均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
图2.6 交运设备制造行业对钢铁业景气度传导的逻辑图
家电行业对钢铁产品需求的影响。进入2010年后空调、彩电和电冰箱的月产量显示明显的上升势头,再加上国家家电下乡的政策支持,预计在未来家电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但是由于家电行业对钢材的消耗较少,所以来自这个行业的需求不是主要因素。
1.我国钢铁产业前向竞争力对比分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钢铁产业前向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国内市场同样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前拉动中国钢铁产业增长的主要前向产业为建材、机械、汽车等产业(高铁梅,2004),这些产业可分为内需型产业和国际化产业。其中,内需型产业如建筑业组织分散,而汽车、造船等国际化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世界六大汽车制造商全球集中度达70%以上。2007年中国钢铁产业CR6为37.30%,与内需型产业相比具有比较势力优势,但与汽车、造船等国际化产业相比,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都处于劣势。2008年钢铁板材和长材价格倒挂,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我国钢铁产业与汽车业、造船业等板材用户和建筑业等长材用户的比较势力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产业利润国际分割上,就形成了产业利润外流和国民福利损失。钢铁产业对内需型产业比较强势,拉高了产业利润,形成了利润的后向国外转移的空间;而相对于国际化产业处于比较弱势,又制约了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实现成本的前向国外转移。
我国钢铁产业与国外钢铁产业相比集中度偏低,2007年我国钢铁产业的CR6指标值不到20%,而在世界主要产钢国中,巴西为99.0%、韩国为88.3%、日本为73.2%、印度为67.7%、美国为61.1%、俄罗斯为69.2%,几乎都是寡占市场。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安赛乐·米塔尔钢铁集团钢产量达1.164亿吨,约占全球的10%,而宝钢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仅为2860万吨,相当于安赛乐·米塔尔的1/4。世界前10位大型钢铁企业平均年粗钢产量为3631万吨,比中国前5位钢铁企业平均年粗钢产量2362万吨高出53.73%。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偏小,实施国际投资和市场竞争的力量偏弱,而产业组织分散更制约了整体产业策略能力的形成。
前向产业比较效率。从技术指标看2007年中国钢铁产业连铸比达到97.7%,与发达国家已相差无几,但板管带比仅为50.6%,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连铸比的快速提高得益于近年来国际成熟技术的引进与扩散,是我国后发优势的表现。板管带比的落后,一方面受中国当前的钢材需求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钢铁产业产品层次较低的现状。从进出口贸易指标看,2007年中国钢材出口单价分别为日本、德国、比卢联盟和法国钢材出口单价的74%、50.36%、61.26%和58.43%,表明我国出口钢材层次偏低,出口盈利能力较弱。相反,2007年我国钢材进口平均单价为1230美元/吨,接近我国出口钢材平均单价的2倍,也明显高于美国985美元/吨、韩国724美元/吨、比卢联盟876美元/吨的水平。这说明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仍依赖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甚至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反映出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要素效率看,2006年国外纽柯、新日铁、浦项等大型钢铁企业的人均年产钢量接近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10倍,人均销售收入更是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12.68倍。从两项指标的差别来看,与国外大型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在人均销售收入方面差别更大,说明我国钢铁产业的产品、市场开发效率相对更低。
前向产业竞争力因素的整合。我国钢铁产业与国外同业比较的前向势力不足还表现在与前向产业的关系整合上。由于钢材品种多样,高端产品专业性强,与前向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市场竞争的趋势。国际大型钢铁公司多与汽车、造船等前向产业建立了长期战略联盟关系,增强了排斥外部竞争的能力,而我国钢铁企业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产品以间接出口为主,因而缺乏对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在与国外同业的整合上,当前我国钢铁产业投资仍以国内为主,国外投资尚在起步,这种远离国际市场的孤岛式投资模式也增加了开发国际市场的难度。在国家策略能力与企业策略能力的整合方面,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不仅会遭到外国的反制,还会弱化国内竞争,阻碍产业创新,对出口实施补贴也常常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诉讼与制裁,因此,国家的直接干预能力有限。
2.我国钢铁产业后向竞争力
我国钢铁产业后向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铁矿石资源的进口方面。
后向产业比较势力。一是与铁矿石国际供应商比较,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占到市场总额的70%—75%,已形成寡头垄断结构。虽然2007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占到国际贸易量的46%和新增贸易量的近90%,但国内产业集中度低,进口组织分散,难以形成议价中的企业策略能力。二是我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2007年我国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进口铁矿石总数量为32260.76吨,占全年总进口量的84.21%,其中,澳大利亚占38.01%,巴西25.48%,印度20.72%。这就使我国的铁矿石进口容易受到出口国控制。三是我国钢铁产业与欧、日、韩三方主要矿石资源竞争者比较,不仅产业集中度偏低,而且组织相对松散,常常导致国际铁矿石供方对我国的定价歧视。例如,2006年欧洲等大量需要的球团矿涨价幅度较小,而我国大量需要的块矿、粉矿价格涨幅较大;2008年更是直接实行了同类矿石的差别定价,甚至提出按到岸价格定价的海运差价共享要求。
后向产业比较效率。高炉大型化对于提高矿石资源利用率具有标志性意义。近几年来,虽然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加快了高炉大型化的进程,但仍然存在大量容积3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不仅影响了铁矿石的利用效率,还加剧了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反,日本和韩国的炼铁高炉都已完全实现了大型化,高炉容积基本都在3000立方米以上。同时,我国小高炉炼铁产能过大,还容纳了大量小钢厂的存在,是产业集中度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小高炉问题是我国钢铁产业提高后向产业效率、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后向产业集中度和治理产能过剩的焦点问题。
后向产业竞争力因素的整合。钢铁产业的周期波动影响到铁矿石供求的稳定性,供求双方都具有追求稳定关系的动机,成为双方战略整合的基础。当前日、韩、欧盟国家等依赖进口铁矿石资源的钢铁生产大国都加强了与矿石供方的战略整合,形成与供方的紧密合资合作关系。而我国对国际矿石资源的投资控制明显不足,近几年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常常受到国际供方与其他进口方的两面夹击。但我国作为铁矿石进口的超级大国,具有改变国际供求格局的能力,因而从长期来看存在与供方战略整合的市场需求条件。然而,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偏小,限制了其国外资源投资的能力。另外,供需方的战略合作是长期性的商业行为,合作的长期稳定性也会受到企业体制性因素影响,我国钢铁产业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无形中降低了与资源供方战略整合的能力。
二、钢铁业相关交易市场介绍和分析
1.国家及相关组织有关钢材交易市场的统计
钢材交易市场已成为钢材流通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主要载体。保守估计,2008年我国钢材交易市场已经达1500个左右。钢材交易市场中的钢材实物库存情况基本反映了所在区域钢材的社会库存情况。掌握了重点城市、具有导向作用的钢材交易市场的各大类钢材(如钢筋、型钢、热轧板带)在某一期限内的净流入(出)量、期末(初)库存量、市场交易价格等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分析、判断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钢材的供需变化情况。
国家统计局在对《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进行统计时,根据商品交易市场经营商品类别将商品交易市场划分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两大类(可称为一级市场形式),其中专业市场又细分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旧货市场等13类市场(可称为二级市场形式)。生产资料市场又细分为农业生产用具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煤炭市场、木材市场、建材市场、化工材料及制品市场、金属材料市场、机械电子设备市场、其他生产资料市场9类市场(可称为三级市场形式)。目前按类别对商品交易市场所进行的统计只统计到三级市场形式。钢材交易市场包含于金属材料市场中,钢材作为金属材料进行统计,金属材料作为唯一的统计对象不再进行细分,即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钢材交易市场的专项统计制度,这也是时至今日我国缺少关于“亿元以上钢材交易市场”的市场个数、市场年度交易额、市场区域分布等方面准确信息的根本性原因。
金属材料市场所交易的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包括:(1)各种工业矿采选品,如黑色金属矿采选品,包括铁矿石原矿、铁矿石成品矿、人造富铁矿、锰矿石原矿、锰矿石成品矿、人造富锰矿、铬矿石原矿、铬矿石成品矿等;(2)黑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产品,如钢、生铁、铁合金、钢材、钢坯、钎子钢、轧制钢球、重熔钢、炼铁副产品、球墨铸铁、金属化球团、海绵铁、钒渣和粗末冶金原料、钢板网等。
2.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的重要地位及其总体情况
金属材料市场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两个大类,但由于有色金属材料与黑色金属材料在产量方面悬殊,2014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0.9%至8.23亿吨,而10种有色金属产量为4417万吨,粗钢产量是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近18.63倍。据此可推算出在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中,黑色金属材料成交量应是10种有色金属成交量的18.63倍左右。
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的数量及规模与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亿元以上金属材料交易市场多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来看,2008年亿元以上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数量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山东,市场数量分别为40个、37个和28个,年成交额居前三位分别是上海、江苏、浙江,成交额分别为2341.4亿元、2294.72亿元和1533.92亿元。这三个地区年成交额共计6170亿元,占全国亿元以上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的55.91%。这表明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钢材消费最旺盛的地区,也是钢材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
全国共有9个省份的亿元以上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数量超过10个,分别是浙江、江苏、山东、上海、河北、辽宁、天津、广东、重庆;全国共有5个省份亿元以上金属材料交易市场年成交额总超500亿元,分别是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天津;单个金属材料市场平均成交额超50亿元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上海、山西、江苏、广西、内蒙古、安徽,其中上海单个金属材料市场平均成交额超过100亿元,这进一步印证了上海地区的钢材交易市场确实在全国钢材流通中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
亿元以上金属材料市场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是:华东地区有137个,占总数的51.31%;华北地区有41个,占总数的15.36%;东北地区有23个,占总数的8.61%;西南地区有22个,占总数的8.24%;华中地区有18个,占总数的6.74%;华南地区有15个,占总数的6.74%;西北地区有11个,占总数的4.12%。即经济越发达、钢材消费越旺盛的地区,其亿元以上金属材料市场的个数越多。各区域亿元以上金属材料市场的年成交总额如表2.5所示。
表2.5 各区域亿元以上金属材料市场的年成交总额
3.大型钢材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
表2.6是2008年全国范围内成交额超过100亿元的钢材交易市场名单。
表2.6 2008年全国成交额超100亿元钢材交易市场名单
钢材交易市场已成为我国钢材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适应了我国钢铁市场基本特点,因此得以快速发展,并初具规模,区域分布基本合理,极大地促进了钢材流通效率的提高。我国钢材交易市场作为钢材流通中不可或缺的多功能载体,既是钢材流通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各地区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
1.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
钢材交易市场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管理和服务中介,即为本市场内的进场企业提供交易场地、交易设施和各种交易配套服务系统,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或服务费。钢材交易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1)钢材交易市场作为独立的企业而存在,该企业通过为进驻钢材交易市场的商家提供实现钢材交易所必需的各种服务来获取收益;(2)有相当数量且从事钢材流通的贸易商进驻到钢材交易市场中。因此,钢材交易市场在运行模式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市场中存在两个市场主体,即市场经营管理单位和进场经营者;二是市场中存在两种经营行为,即进场经营者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和市场经营管理单位与进场经营者作为一个整体即市场的经营行为;三是市场中存在两个责任主体,即市场经营管理单位和进场经营者分别对其经营行为承担行政责任。
2.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的开办形式
钢材交易市场在开办形式上具有以下特征:(1)产地型,主要围绕钢铁生产企业,如宝山区域,围绕宝钢打造精钢基地,形成上海北郊钢铁服务产业圈;(2)消费地型,主要围绕制造业工业带,如上海的松金闵、嘉定沿江沿海工业带,浙江的甬台温工业带,江苏的苏锡常工业带;(3)交通枢纽型,主要围绕港口、铁路,如长江沿江、环渤海港口等;(4)复合型,多为产地交通枢纽型、消费地交通枢纽型。绝大多数钢材交易市场分布在经济繁荣的大中型城市,通过辐射、覆盖周边地区,使钢材交易市场成为专门从事销售钢材的钢材流通企业的聚集地,在本地区发挥出较强的区域性钢材集散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
3.大型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的运行特征
成交额超100亿元的26个钢材交易市场,仅宝山钢材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属于所谓的票据式钢材交易市场,其他25个钢材交易额市场均拥有钢材存放场地及相关的物流设施,属于“前店后库”式钢材现货交易市场。这26个成交额超百亿元的钢材交易市场的共同特征是:(1)钢材交易市场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化管理,其营业收入来自对“驻场”企业的服务;(2)钢材交易市场的开办者的经济成分是多元的,但国有经济成分占据了主体地位;(3)钢材交易市场的主要“驻场”企业是经销商,经销商既是商品资源的提供者,又是商品资源的购买者;(4)钢材交易市场的价格是放开的,其价格走势反映了所在地区钢材现货交易的基本状况,钢材交易市场由此具备了信息集散功能;(5)钢材终端用户是钢材交易市场的顾客,钢材用户通过交易市场可以获得更为充分的商品供应信息,可以在更多的经销商中进行选择,可以更好地控制采购成本。
4.票据式钢材交易市场的运行特征
票据式钢材交易市场的基本特点是市场开办者为“驻场”企业提供一个交易场所,“驻场”企业之间交易方式是票据式的。票据代表了商业契约与商业承诺。“驻场”企业所拥有的钢材资源是以一定的凭据来体现的,其有形的资源可能存放在本地区仓库中,也可能存放在千里之外的异地仓库中。票据式交易市场的交易形式是:(1)购销双方洽谈业务;(2)业务谈成后开提货票;(3)提货人拿提货票到指定的仓库去提货。其不足之处在于采购者在签订正式采购合同前看不到现货。票据式钢材交易市场的实质:(1)钢材流通中商流与物流的分离;(2)商流中同一交易对象可进行次数交易;(3)交易过程中缺少相关的增值服务。因此,票据式钢铁交易市场中存在商业投机的可能性。
5.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的运行机理
钢材交易市场的运行机理是指钢材市场基本运行所具有的内在机制。当前,我国钢材交易市场的运行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钢材交易市场的定价模式是买卖双方基于供求关系的竞争性定价。钢材交易市场中,所有交易集中在固定场所进行,所有交易者之间能够方便地获取整个交易市场的信息。每一笔交易都是透明的,一笔交易的成交价格对其他同类型钢材交易都起参考坐标的作用。对同种商品来说,所有交易人和每一笔交易之间的相互参考,将有助于最终形成统一价格。这个统一价格代表着市场上所有交易者谈判达成的综合平均价格,是一种相对公平、客观的价格。在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这种价格实际上就相当于该市场上的均衡价格。统一价格的形成,意味着同类型钢材价格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形成了非人格市价。非人格市价的存在对经销商的交易行为起到了行业约束的作用,这有助于经销商通过改进服务、提高效率等方式强化竞争手段,而不是一味地进行价格竞争。
第二,钢材交易市场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钢材交易市场之所以能把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集中在某一固定地点从事交易活动,主要是为买卖双方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钢材交易市场的交易行情汇集了产品质量、价格以及供求关系及其可能趋势在内的各种市场信息,并快捷、准确、成本低廉地向驻场企业提供,为驻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较为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其次,钢材交易市场信息的充分性有助于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谈判费用。钢材交易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对钢材供求信息的占有比较对称,交易费用的承担也比较对称,这提高了交易双方之间的信任度,有助于交易双方形成较为稳定、持久的隐性契约关系,从而减少交易的谈判费用。最后,钢材交易市场减少了交易风险费用。经销商的经营场所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其转移及退出交易市场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使得钢材购买者的交易履约成本、监督成本、违约的可能性等一系列不确定性风险成本大为降低。
第三,钢材交易市场中信息的充分性有助于形成交易市场内公平竞争的局面。当绝大多数买者、卖者处于中小规模经营时,交易市场对买者和卖者的集中,不仅使卖者之间的竞争更为公开、透明,而且由于钢材交易市场具有信息集散功能,任何一位买者、卖者都可以较为容易地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对卖者欺诈行为的抑制作用强。
第四,钢材交易市场通过供需集群的方式实现了规模经济。一是中小型用钢企业形成卖者规模效应,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用钢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其发展受到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制约,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商品交易市场的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需求集中释放的空间,通过其需求信息的反馈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带动了生产资料、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钢材交易市场作为原材料生产要素市场,减少了中小企业寻找生产原料的时间和费用,使得中小企业获得原料的成本大为降低;而且需求的集中释放,形成了对生产资料需求的规模经济,使中小企业群体在原材料采购当中拥有一定的价格谈判能力,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采购价格。二是钢材交易市场的存在弥补了经销商组织结构上的不完整性。钢材交易市场中的主体是钢材经销商,由于钢材经销商群体中缺少垄断型企业,存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完整性,弱化了其与上下游企业的谈判能力。但大批量钢材经销商在钢材交易市场的集中经营,使其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可以形成同业之间规范运作的行为规则。钢材经销商在钢材交易市场中按照行业规则进行经营,一方面形成了卖者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打造以钢材交易市场为载体的社会化信誉;另一方面弥补了经销商群体组织结构的不完整性,即钢材经销商群体在钢材交易市场中通过群体间的协作对交易价格进行调整,从而向钢铁企业钢材终端用户释放符合经销商利益需求的信息,钢材交易市场降低了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
1.钢材期货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2009年3月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钢材期货经历了快速的成长过程。
首先,期货市场的发展是解决现货矛盾的必要条件。期货市场最初的产生,正是由于现货市场上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具有时空差异性,从而产生了价格波动风险。随着一个产业的扩张,生产者、销售者、需求者所在的时空点会逐渐多元化,表现在现货市场上就是产地与市场的分散化和供给与需求的时间缺口。由基本的供给需求理论可知,空间上的阻隔和时间上的缺口会使得现货市场经常性地处于不均衡状态,价格波动频繁。此时,应用某种工具来避免这种现货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就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乃至行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故而期货工具因其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两个基本功能,成为最佳的现货矛盾解决方案。
价格发现,是指由期货市场形成的权威价格对现货市场具有指引作用。只有当期货价格可以稳定地预期未来的现货市场时,产业参与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所以价格发现是套期保值的前提条件。
规避风险,是期货市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功能。当企业根据权威的期货价格并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制订了理想的套期保值方案时,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锁定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或是利润区间,将价格波动风险最小化。
只有当一个产业中的参与者充分利用了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功能,才能解决现货市场上的价格矛盾,从而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期货市场的完善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大宗商品定价权的获得。通过形成一个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权威期货价格,可以指引生产者、经营者和需求者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根据价格和市场预期合理调节资源配置,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配置失衡和浪费。另外,由于期货市场的交易标的是均质的期货合约,所以期货市场十分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所形成的价格也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如果能够培养出某种大宗交易品的全球期货市场,就可以取得这种交易品的全球定价权,对于我国该项产业的发展与安全十分有利。
2.钢材期货市场对推动钢铁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钢材期货市场可以从多个方面推动钢铁产业发展和解决现货市场存在的一些矛盾:
有助于形成统一价格,抑制集中度过低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钢铁产业2009年的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仅为24.4%,远远低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产业集中度。集中度过低造成定价过程分散,不同地区、不同时点的定价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难以形成全国性统一价格,从而造成价格战、恶性竞争和资源配置失衡。利用期货市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钢材权威价格,处在产业链条不同阶段的市场参与者都可以作为参照,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和经营策略,引导资源配置优化。
有助于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保证企业利润。钢铁产业的行业利润较低,近十年的平均利润率仅为4.2%。狭窄的利润空间意味着全行业对于产品价格下跌风险和成本价格上涨风险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参与钢材期货交易则可以使钢铁生产企业提前锁定(或部分锁定)产品的销售价格,避免销售期遭遇钢价下跌风险。上游原料如铁矿石若能推出期货交易,则可给钢铁生产企业提供“双保险”,同时锁定(或部分锁定)上下游价格,确保利润空间的稳定。可见,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对于钢铁产业这样的低利润率行业意义尤为重大。
有助于锁定钢材价格风险,培育大型钢铁贸易商。我国目前没有大型钢铁贸易企业,钢材流通领域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质量。究其原因,正是钢材价格的波动风险阻碍了贸易商的规模化。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功能有利于钢铁贸易商对其巨大的商品库存进行套期保值,解除了后顾之忧的钢铁贸易企业有望走上快速规模化的道路。期货市场对流通环节的推动,将大大加快钢铁产业的结构升级与整体发展。
有利于我国获得钢材的全球定价权。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钢材生产国和钢材消费国,但是对钢材价格的话语权却明显不足。如果利用现货市场的有利地位,积极发展完善钢材期货市场,上海有望建成全球性的钢材交易中心,从而获得定价权,为产业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3.目前我国钢材期货市场发展的问题
我国钢材期货交易已取得良好开端,正沿着健康的轨道迅速发展。螺纹钢期货在2009年3月27日—2013年11月28日(单边统计,每手10吨)的累计成交量达到了9.3亿手,累计成交额37.4万亿元,日均成交量81.7万手,日均成交额为329.8亿元,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钢铁类期货品种,显示出了这个新兴品种的勃勃生机和巨大的成长空间。上述的协整检验也证明,螺纹钢期货交易量和我国钢材产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正是期货市场健康发展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我国钢材期货上市时间虽短,但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钢材期货的推出是成功的,它已经较好地与现货生产与交易衔接起来,协同运行,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它必将为我国钢铁产业提供巨大的前进动力。
尽管如此,就钢材期货市场的交易与现货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钢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均衡关系并不稳定,原因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钢材期货上市初期,交易不稳定。钢材期货上市初期存在一定程度上与现货市场脱节的现象,其原因很可能是品种上市初期,市场参与者参与情绪热烈,而且整个市场又处在建仓期,使得期货交易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与现货脱节的情况,这种问题在进入2010年后逐渐改善。
信息不对称与过度交易。在我国钢材期货市场中,大型资本拥有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们凭借独有的信息资源和资金实力投入到交易中。这种交易并非全部来自套期保值,也有可能来自对钢材价格的主动投机。这就使期货成交量在相当意义上成为资金推动的结果,而非现货市场的真实反映。
金融危机的扰动影响。期货市场如股票市场一样,属于虚拟经济。在现实经济周期中,虚拟经济既与实体经济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也表现出独有的运行特征。自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股票和期货市场等虚拟经济受到的打击则更为严重,多种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最多跌至危机前的20%以下,之后的反弹也是同样的猛烈与迅速。在非理性情绪的影响下,期货市场会与现货市场出现某种不协调是可以预见的。而钢材期货上市的初期正处于经济危机影响最强烈的时期,其与现货市场的协整关系不可避免会受到扰动。
每年全球铁矿石的现货市场价值达到2000亿美元,仅次于原油,而我国的铁矿石交易量就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且对外依存度也在50%以上,可见我国在全球铁矿石市场中的重要地位。2009年新加坡交易所率先推出了铁矿石掉期交易,填补了市场空白。2011年8月12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铁矿石期货,这是继2011年1月29日印度商品交易所(ICEX)推出首个铁矿石期货后,全球第二个推出铁矿石期货的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以及掉期交易的推出与发展,为全球铁矿石供应商、贸易商以及终端用户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途径。
1.掉期交易
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虽然掉期交易以高风险著称,但从成交与持仓的情况来看,全球掉期交易的成交与持仓均在稳步攀升。新加坡交易所于2009年4月推出场外铁矿石掉期交易,2011年7月成交量达到7845手,折合392.25万吨,持仓量达到6255手。
与场内期货交易相比,掉期交易有以下特点:(1)掉期交易是场外一对一的交易,不同于场内的集中交易方式;(2)掉期交易的合约是非标准化的,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商确定合约条款,因此流动性相对较差;(3)掉期交易的非标准化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灵活性,可按自身需要进行交易;(4)掉期交易的交割方式可由买卖双方自行议定,实物及现金交割均可,而场内交易则由交易所规定;(5)掉期交易的信用风险由买卖双方自行承担,风险程度较大,而场内交易的信用风险由交易所或结算所担保,风险相对较小。
2.铁矿石掉期交易合约对比
印度铁矿石期货与新加坡铁矿石期货虽有一些共同点,但差异较大,如表2.7所示。两合约的相同点:从合约来看,两个铁矿石期货均以62%品位的铁矿石CFR中国青岛(北方港口)作为交易标的,合约大小为100吨,最后交易日均为合约到期月份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合约最小变动价位,经过汇率折算,基本均为0.10美元/吨。
表2.7 两个铁矿石期货合约对比
两合约的差异:(1)计价方式存在差异。印度铁矿石期货以卢比计价,主要考虑印度贸易商的便利性,同时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而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以美元计价,以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2)交割方式存在差异。印度铁矿石期货以实物交割为主,交割单位为500吨;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以现金交割,合约到期后通过现金划转了结头寸。(3)最后交割结算价存在差异。印度铁矿石期货交割结算价以合同到期一个月的TSI国际现货价格平均价折合成卢比的价格,而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以最后交易日《金属导报》公布的MBIO指数来确定。众所周知,目前全球主要铁矿石指数分别是普氏指数、TSI指数和MBIO指数,这些指数通过不同的机构收集并计算出每日的铁矿石价格信息。因此,铁矿石期货采用这些铁矿石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指数化定价的进度,同时也为期现收敛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