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方剂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祛寒毒剂

凡是由祛寒毒药物组成,具有治疗外感寒毒,入侵身体引起的寒性病证的方剂,称为祛寒毒剂。

寒毒侵入机体后,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又会凝结血脉,阻碍运行,故会出现肢体冰冷,甚至紫绀。寒毒伤及皮肤,患者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表现;寒毒伤及腹部脏器,可出现腹部冷痛、奔鹿(呕吐)、屙泻(泄泻)等。此外,还会出现恶寒蜷卧,手足厥冷,关节肿痛,屙泻(泄泻)稀烂,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舌淡润,苔白,甲呈青紫或苍白,脉下慢或脉小无力等。寒毒伤人,有一个共同特性,即近火或进食温热食物后病痛减轻。寒毒引起的病证,主要有咳嗽、腊胴尹(腹痛)、经尹(痛经)、经卡(闭经)、不孕症等。

治疗寒性病证,宜以祛寒毒为主,兼顾寒毒侵犯的部位而灵活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常用的祛寒毒药有肉桂、桂枝、小茴香、八角等,代表方有大风艾祛寒汤、二姜祛寒汤、八角祛寒散、桂艾祛寒汤、小茴香祛寒方、生姜防寒汤等。

大风艾祛寒汤

【组成】大风艾10g 九层塔10g 桂枝10g 川芎5g 葛根10g 白芷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寒毒,止巧尹(头痛)。

【主治】巧尹(头痛)因感受寒毒引起者。症见巧尹(头痛)剧烈,见风触冷巧尹(头痛)加重,无汗,四肢冰冷,口淡不渴,尿清长,舌淡苔白,脉小、有力。

【方解】感受寒毒,寒性收引,导致巧坞(大脑)功能障碍,运行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巧尹(头痛)剧烈。见风冷或触冷巧尹(头痛)加重,无汗,四肢冰冷,口淡等,也是寒毒较盛的征象。治宜祛寒毒,止巧尹(头痛)。方中大风艾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毒、除湿毒、止疼痛的功效,是治疗寒毒巧尹(头痛)之良药;九层塔味辛,性热,具有调龙路火路、祛寒毒、祛风毒、止疼痛的功效;桂枝味辛,性温,也有祛寒毒、透汗出的功效。三药合用,祛寒毒,止巧尹,共为主药、公药。川芎、葛根、白芷具有通调巧坞(大脑)龙路火路、止疼痛的作用,共为帮药。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巧尹(头痛)因感受寒毒引起者。辨治要点:巧尹(头痛)剧烈,见风或触冷巧尹(头痛)加重,无汗,四肢冰冷,口淡不渴,尿清长,舌淡苔白,脉小、有力等。

2.若怕寒、无汗、肢体疼痛,是寒毒封闭体表的征象,酌加发汗透表的药物,如麻黄、山芝麻等。

3.现代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巧尹(头痛),表现以寒毒较盛者。

【方剂来源】《中国壮药学》

二姜祛寒汤

【组成】木姜子15g 大高良姜5g 蜘蛛香10g 草豆蔻5g 广山楂10g 石菖蒲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寒毒,调谷道,止疼痛。

【主治】腊胴尹(腹痛)由谷道外感寒毒引起者。症见腹部冷痛,得热痛减,怕风怕冷,可伴奔鹿(呕吐)、屙泻(泄泻),泻下清稀,肠鸣声多,舌淡苔白,脉小、有力等。

【方解】外在寒毒内犯谷道,或过食生冷,寒毒内生,谷道消化水谷及吸收精微的功能障碍,三道二路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冷痛、得热痛减、怕风怕冷等。奔鹿(呕吐),屙泻(泄泻),泻下清稀,肠鸣声多,舌淡苔白等也是寒毒内阻谷道之征象。治宜祛寒毒,调谷道,止疼痛。方中木姜子味辛,性温,通调谷道,祛寒毒止泻;大高良姜味辛,性温,通谷道除湿毒,能温中祛寒止泻;蜘蛛香调气止痛,消食健胃,三药共为主药、公药。草豆蔻气芳香,味辛甘,性温,通调谷道,行气止泻;广山楂味酸涩,性微温,通谷道,化食积;石菖蒲除湿毒,止疼痛,三药共为帮药。

【运用】

1.本方可治疗腊胴尹(腹痛)由谷道外感寒毒引起者。辨治要点:腹部冷痛,得热痛减,怕风怕冷,可伴奔鹿(呕吐)、屙泻(泄泻),泻下清稀,肠鸣声多,舌淡苔白,脉小、有力等。

2.若泻下恶臭、肛门灼热者,是寒久化热之征象,酌加清热毒的药物,如蒲公英、马齿苋、紫花地丁等。

3.木姜子樟科植物木姜子的果实。此外,豆豉姜的别名也叫木姜子,药用部位是根茎,不宜混用。

【方剂来源】《中国壮医内科学》

八角祛寒散

【组成】八角50g 桂枝50g 当归藤50g 黄花倒水莲50g

【用法】诸药研为细末,每次10g,沸开水冲泡,温服。

【功效】祛寒毒,止疼痛。

【主治】小腹疼痛由感受寒毒引起者。症见下腹冷痛,局部怕冷,得热痛减,严重时大汗淋漓,手脚冰冷,可伴面色青白,屙泻(泄泻)水样,舌淡白,脉小等。

【方解】本病之成因,责之于寒毒。寒毒内侵,龙路火路受寒而挛缩,运行不畅,故症见腹部冷痛,局部怕冷,得热痛减,严重时大汗淋漓,手脚冰冷,可伴面色青白,屙泻(泄泻)水样,舌淡白,脉小等。治宜祛寒毒,止疼痛。方中八角又名八角茴香、大茴香,味辛甘,性温,具有祛寒毒,调气止痛的功效,善治腹部寒冷,是为主药、公药。桂枝既可散外感之寒毒,又散内盛之寒毒,且有通调龙路火路的功效,是为帮药。临床上,感受寒毒易生腊胴尹(腹痛)者,多为体弱者,故配以当归藤通龙路,补血虚;黄花倒水莲补气虚,扶助正气以抵抗寒毒,是为带药。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小腹疼痛由感受寒毒引起者。辨治要点:下腹冷痛,局部怕冷,得热痛减,严重时大汗淋漓,手脚冰冷,可伴面色青白,屙泻(泄泻)水样,舌淡白,脉小等。

2.若寒毒太盛,肢体冰凉,甚至紫绀,脉小者,可每次用量增至15~20g,或酌加祛寒毒的药物,如制川乌、制草乌、肉桂等。

3.若屙泻(泄泻)水样,酌加除湿毒、调谷道的药物,如叶下珠、车前草、茯苓、山药、砂仁等。

4.本方对少女经尹(痛经),属寒毒引起者,也有较好的效果,可参用本方。

【方剂来源】《常用壮药临床手册》

桂艾祛寒汤

【组成】肉桂5g 香附10g 艾叶10g 茶辣5g 当归10g 川芎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寒毒,暖花肠,止疼痛。

【主治】妇女感受寒毒,引起的经尹(痛经)、经卡(闭经)、白带过多,甚至导致不孕,伴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舌质淡,苔薄,脉下、小等。

【方解】妇女感受寒毒,咪花肠(胞宫)功能障碍,故可出现经尹(痛经)、经卡(闭经)、白带过多,甚至导致不孕,伴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舌质淡,苔薄,脉下、小等。治宜祛寒毒,暖咪花肠(胞宫),止疼痛。方中肉桂味甘,性热,具有较好的祛寒毒、止疼痛的功效;香附味辛,性温,具有调理妇女咪花肠(胞宫)、调气止痛的功效;艾叶也是妇科常用药,具有调气、调经的作用,三药共为主药、公药。茶辣味辛甘,性温,具有温暧咪花肠(胞宫)、祛寒毒、止痛的作用;当归、川芎具有补血虚、调经血的作用,三药共为帮药。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妇女感受寒毒,引起的经尹(痛经)、经卡(闭经)、白带过多,甚至导致不孕。辨治要点:经尹(痛经)、经卡(闭经)、白带过多或不孕,伴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舌质淡,苔薄,脉下、小等。

2.若少女经卡(闭经),酌加补肾的药物,如黄精、狗脊、杜仲、牛膝等。

3.若经卡(闭经),酌加通调龙路的药物,如桃仁、红花、鸡血藤等。

4.若不孕,酌加补肾、补勒(血)的药物,如黄精、当归藤、桃金娘果、首乌等。

5.若白带过多,酌加除湿毒的药物,如车前子、茯苓、泽泻、葫芦茶等。

6.现代多用于各种妇科疾病,以寒毒内盛为主要表现者。

【方剂来源】《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

小茴香祛寒方

【组成】小茴香150g 桑螵蛸150g 猪小肚(猪膀胱)1只

【用法】将三味药分别焙干研末,混匀,每次3~5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祛寒毒,补肾,补阳。

【主治】小儿寒毒内盛,阳气不足者。症见濑幽(遗尿)(3岁以上小孩尿床频繁),伴发育不良,消瘦或虚胖,面色萎黄,纳食不佳,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舌淡胖,苔白,脉下无力等。

【方解】小儿寒毒内盛,引起濑幽(遗尿)诸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方中小茴香味辛,性温,祛寒毒,补肾,止遗;桑螵蛸味咸,性平,固肾壮腰,止尿,二药共为主药、公药。辅以猪小肚(猪膀胱)入药,取其补肾强壮之功,且引药直达患处,是为帮药兼带药。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小儿寒毒内盛,引起濑幽(遗尿)诸症。辨治要点:3岁以上小孩尿床,伴发育不良,消瘦或虚胖,面色萎黄,纳食不佳,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舌淡胖,苔白,脉下无力等。

2.若小儿濑幽(遗尿),发育不良,机体极度衰弱,酌加补益及调理谷道的药物,如黄花倒水莲、蛤蚧、陈皮、鸡内金、鹌鹑蛋等。

3.可用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未全的濑幽(遗尿)、小儿营养不良等。

【方剂来源】《常用壮药临床手册》

生姜防寒汤

【组成】生姜600g

【用法】生姜100g 煎取浓汁,趁热饮服。生姜500g,加半锅水,水煎沸再烧10分钟,用生姜水沐浴全身。浴后立即盖被卧床休息,以微汗出较好。

【功效】祛寒毒,防得凉(感冒)。

【主治】得凉(感冒)初起或受寒体冷。症见四季感受寒毒后得凉(感冒)初起;或被大雨浇淋后,肌肤寒冷,甚至紫绀,手脚冰冷,巧尹(头痛),口唇苍白或青紫,舌白,脉小、有力等。

【方解】感受外来寒毒之后,机体皮肤阳气受损,龙路火路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肌肤寒冷,甚至紫绀,手脚冰冷,巧尹(头痛),口唇苍白或青紫,舌白,脉小、有力等。治宜祛寒毒,防得凉(感冒)。方中用生姜一味,内服兼外洗,有较好的防治得凉(感冒)初期或被大雨浇淋后的不适反应。

【运用】

1.本方可治疗得凉(感冒)初起或受寒体冷。辨治要点:四季感受寒毒后得凉(感冒)初起;或被大雨浇淋后,肌肤寒冷,甚至紫绀,手脚冰冷,巧尹(头痛),口唇苍白或青紫,舌白,脉小、有力等。

2.内服姜水时,加红糖适量服,效果更佳。红糖味甘,性温,有补阳气、补血虚的作用,可增强生姜的祛寒毒、防得凉(感冒)的功效。

3.受寒严重,造成大面积冻伤,甚至休克、昏迷时,需配合中西医结合救治。

【方剂来源】南宁市民间经验方

祛寒毒剂小结

大风艾祛寒汤、二姜祛寒汤、八角祛寒散、桂艾祛寒汤、小茴香祛寒方和生姜防寒汤为治疗寒毒侵犯机体引起的头痛、腊胴尹(腹痛)、小腹痛、经尹(痛经)、遗尿、淋雨受寒感冒等病证,均为对因辨病治疗的方剂,可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