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开封城下城的特点
通过对开封地下历代的古城址进行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考察不难发现,若和我国其他的古都或古城相比,今日开封城下埋藏着的古代开封城址明显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城摞城:纵观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都城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等原因,都是抛开了旧都城,另选新址营建新都城,如秦都咸阳城,汉、唐长安城,汉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等,这些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遗址与今日的西安、洛阳、北京等城址均不是在一处完全相同的位置上,而是要么局部相重叠、要么相毗邻、要么相距数公里乃至于数十公里。而古都开封,虽历经兵燹水患,但基本上都是在旧城址上屡淹(毁)屡建,由此形成了奇特的“城摞城”现象。
二是城套城:已经调查、勘探和发掘的战国时期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时期的外城、内城、皇城、金代的汴京城、明代的汴梁城、明周王府的萧墙和紫禁城、清代开封城等城址,除了战国时期的魏大梁城位于今日开封的略偏西北一带、局部与今开封城相重叠以外,其他各时期的古代城址要么和今日开封城墙完全相重叠,要么其城垣的四壁互相平行,从而形成了层层套叠的态势。
三是门摞门:今日开封城墙的东门和西门仍分别叫作宋门、曹门和大梁门,其名称就是源自唐代的汴州城。另经考古调查和历史考证,虽然已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历史沧桑,其门址的位置较唐代也基本未变。另在今开封西大街与中山路相交汇的新街口处的文物勘探中,也发现明代的午门遗址与金代的五门(承天门)遗址、北宋时期的宣德门遗址在同一位置上下叠压。不仅如此,2000年5月,我们还在今开封城墙西门的北侧发掘出了时代由晚到早的三层古马道遗址自上而下互相叠压,更为古代开封城“门摞门”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是路摞路:北宋时期,由皇城的正南门——宣德门向南经内城的正南门——朱雀门通往外城的正南门——南薰门的大道,是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街大道,亦称御街。经考证,这条开封城古代历史上的传统布局的中轴线早在唐代汴州城时就已基本形成,其后经五代时期后周的发展至北宋时期渐趋完善,以后再历经金、元直至明清,其位置始终没有移动。已经发现的宣德门、朱雀门、南薰门遗址均位于今日开封城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中山路路面以下,这表明自北宋以来的千余年中,开封虽饱受兵灾水患,不仅城市的格局基本未变,甚至连城市的中轴线也一直未有大的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