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美文化差异
2-1 知不知,尚矣:天下四种文化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在美国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现住在香港。我的普通话不标准,英文发音也不标准,广东话更是讲得“麻麻地”(不地道)。每当交流时,我多少都有种“里外不是人”的感觉。有人因此说我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人。
在分析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异同时,我按照“天、地、人”的层次,建构了一个“天下四种文化人”的框架(这里的“文化人”在定义上与大家常说的“文化人”不一样,意思是“属于某种地域—民族文化的人”)。简介如下:
天圆地方。在下一页的图中,大圆表示“天”(全世界);圆里的大方块表示“地”(天下),小方块表示天下四种属性不同的“文化人”。这样划分是出于可分析性和便利性考虑的,它假定不同地区的人民通过千万年的集体生活,积淀和形成了相对独立于政权体系(国家)更替而稳定存在的文化体系(社会)与民族性格(人)。
根据天下人与中国人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表”(长相/行为)与“里”(思维/价值观)两个维度区分这四种人:(1)华人(严格地说,我这里指的是“中国人”——用汉族代表五十六个民族);(2)“香蕉”(“伪”华人);(3)“老外”(非华人——没有贬义的意思);(4)“红心番薯”(“类”华人)。外表和内心都为标准炎黄子孙的是华人;黄皮肤但骨子里为“老外”的是“香蕉”(比如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标准“老外”与标准华人相对应;“红心番薯”外表虽不是华人,却习得了较多华人的认知习惯和行为方式(比如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加拿大人大山)。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明智;明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愚蠢。)《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我们与“外国人”打交道早已是和尚吃豆腐——家常便饭。但我们与他们相互之间深层次的了解不足。甚至于,就连我们对“自己人”的了解也很有限。毕竟,中国幅员辽阔,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也很大。
老子紧接着又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出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他是明智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畅通无阻,一定要入乡(表)随俗(里),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才行。
天下四种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