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2 大巧若拙,大富若穷:不忘稼穑艰辛

“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看似笨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和“大富若穷”(真正富有的人,不显露自己,看似贫穷)在境界上是相似的。

大巧若拙。关于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我没有聪明的本钱,只上过十五年学(中国的十年加美国的五年):小学六年,中学一年,大学三年(工农兵学员),MBA两年,博士三年。相对短暂的国内求学生涯让我的中文底子很薄——本书的很多内容都请我的学生们修改过几遍。自1994年离开北美已经快二十年了,所以英文已退步了不少。虽说现在在香港生活,粤语却没学好。若非要说有什么“强项”的话,也许只有白了的头发让我可以倚老卖老,所以人们叫我“老”师是有道理的。

我的“拙”在很多方面显而易见。比如,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我至今仍不太懂得使用。这说明,在某些方面,我正一步步地落后于时代。

不过我并不耻于自己的“拙”。作为“学”者,我知道自己的“学”和“识”皆有限。生有涯,学无涯,思也无涯,我时刻都想学习一些新东西。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大富若穷。我不是“大富”。仍记得1984年5月念完MBA后从美国回福建探亲,我带回了电风扇和彩色电视机。三岁的大女儿很是兴奋。当时,我们住在福州西湖旁边的福建教育学院里。宿舍是木结构的,夏天非常热。有了电扇和电视,女儿就可以在家里和邻居一起看电视,而不用晚饭后赶着到西湖边乘凉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时我觉得满足,这么多年来我也一直感恩。

现在,很少有孩子会因为家里买电风扇或彩色电视机而兴奋,毕竟生活水平提高了。虽然大多数人衣食无忧了,却常常有人因他人比自己有钱而愁眉苦脸,甚至有些人为了面子而“穷大方”——酒席结束时不将海量的剩余食品打包带走而悉数丢掉就是一种表现。我和妻子都插过队,深知粮食来之不易。如今的生活比起从前虽已富足很多,但我们仍然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粮食,也希望她们不要唯富是求,同时又要保有一副帮助他人的热心肠。

越珍惜,越快乐

清朝文学家王永彬所著《围炉夜话》里有以下一段话:“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留读书种子是向前看、发愤图强,不忘稼穑艰辛是向后看、珍惜拥有。

如今,几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学”人家的(虚),“习”自己的(实),应该更懂道理、更有道德(虚),更多地为人类作贡献(实);生活条件好了,年纪大的要“忆苦(温饱)思甜(小康)”,年纪轻的更要“思苦(比下)知甜(知足)”。

珍惜拥有并不是让我们“驻足”,而是学会“满足”。满足于上天的恩赐和关爱,才有动力去爱他人、爱社会、爱地球,才会将“知福”转化为“造福”。

我常对孩子们说,我们不缺拥有,缺的是珍惜;我们越坚持精神上的“爱我所有”,而不总是坚持物质上的“有我所爱”,人生将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