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自知者明(一):刘邦的《大风歌》

“智”者寻胜利之路,“明”者立不败之地?

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虽出身布衣、武功平平,却能力挫群雄,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史称汉高祖。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后回到家乡,宴请昔日好友饮酒。酒酣意浓之时,想起一些以往同打天下的兄弟如今刀兵相向,内心一片凄凉。感伤之余,刘邦唱起了他自己创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中,第一句说“打天下”,刘邦的眼前浮现的是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中原逐鹿的战争场面;第二句讲“得天下”,说的是威镇天下、荣归故里的兴奋心情;第三句谈“安天下”,道出了刘邦对是否守得住天下的忧虑。

在此之前,刘邦这样总结过自己前两个阶段胜利的原因: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记·高祖本纪》),即关键是自己能做到知人善任。这里,知人在先,善任在后;知人又以知己重于知彼。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了解别人叫“智”(小聪明),了解自己叫“明”(大智慧)。对于刘邦来说,天下大定后,虽兵马依旧,但已物是人非。曾经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帅和将已变为朝堂上的君和臣,彼此之间的地位、利益和关系均已改变。或许刘邦在想:还有多少昔日共同奋斗的兄弟将离心离德、反目成仇呢?自己这个当年的“大哥”还有足够的知人之智与知己之明来保住天下吗?难道即使是当了皇帝也解决不了亲兄弟“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千古难题吗?

刘邦唱完这首豪壮而又略带凄凉的《大风歌》后,仅数月就一病不起。

创业难,守业难,保命最难?

有人信“团结就是力量”,亦有人信“合作导致竞争”,还有人信“不破不立”。究竟谁是对的呢?

知人、知面、不知心

香港新鸿基地产是全球最大的上市地产企业之一,也是业界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子承父业模式的企业。创办人郭得胜去世后,公司在他的三个儿子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联的带领下,日益壮大。其“以心建家”的信念和实践深得好评,郭家兄弟更被认为是“兄弟连心,其利断金”的典范,郭氏家族连年在《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名列华人富豪之前茅。

然而,从2008年年初开始,新闻媒体上便有不少关于郭家兄弟失和的报道。三兄弟不再同声共气。是年5月,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郭炳湘被免职,他年近八旬的母亲邝肖卿接任公司主席一职,两个弟弟则共同担任行政总裁一职。这种安排给了郭炳湘从此能在家族生意以外以个人名义另起炉灶的空间。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水浒传·四十五回》)关于郭家兄弟分道扬镳的许多内情外界可能永远无法知道。我们这里关心的是:为什么兄弟阋墙,以及该如何看待此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通信高度发达的时代。了解一个人的存在易如反掌(知人易),想了解这个人的长相也不难(知面易),但是,想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则不容易(知心难)。

都说眼见为“实”,但人心是“虚”的,是难测的。且不说了解其他人的内心,就是我们自己也不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吧(知己最难)。

人们(包括手足)聚在一起做生意通常是由利益驱动的。每个人能力有大小(人,做事),在组织里的地位有差别(面,做人),抱负(心,心性)也不尽相同。三者均可能变化,这其中还包括因外界的影响(天、地、他人等)而产生的变化(包括巨变)。

人生聚少离多。一些早先同甘共苦的生意伙伴后来变成同床异梦。若同室操戈无法回避,至少应该避免同归于尽。当大家无法同心同德、白头到老时,好聚好散、各奔前程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强拧的瓜不甜,强摘的花不香。

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