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莫扎特的天使
如今待在自己的城市现场聆赏闻名遐迩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已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他们大概每年都会来中国几次,演唱的曲目也越来越宽泛,听众的虔敬程度也越来越下降。我不由得以为,天使的洁净感正在逐步褪尽。
不论你是否亲自造访维也纳,这个隶属于霍夫堡宫廷小教堂的儿童合唱团都以维也纳最著名的形象大使概念存在着。合唱团的真实人数到底有多少实在很难搞清楚,反正他们可以组成好几个国际巡演团,同时还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音乐厅有不少于二十人的正式演出,反倒是如日课般在宫廷小教堂里的常规演唱人数只在十人以内。
十多年前,我是这些天使们的乐迷,在听过不下十几种录音CD之后,所谓“仙乐飘飘”终于让我腻得不行,主要是他们演唱的曲目在无限量扩展令我尤其生厌,以至于我再遇到对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趋之若鹜并赞不绝口的人,总要想法子向他们推荐别的童声合唱团的录音。我记得有两次我的朋友托我在德国或者奥地利给他们捎几张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唱片,我竟然故意买了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或者德累斯顿十字架教堂唱诗班甚至托尔策童声合唱团的唱片硬塞给他们,我想让他们听一听味道纯正而不油腻的童声合唱,让他们知道所谓天使,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音。
我也曾去过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大本营—霍夫堡宫廷小教堂,一般教堂上午作弥撒时的童声演唱都是在楼上的管风琴处,坐在教堂里反倒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没有提前预约领不到入场券的人只能在教堂外通过闭路电视一睹那几个维也纳宠儿的表演。在欧洲,很少有教堂作弥撒是对外售票的,但霍夫堡小教堂是个例外,因为它的唱诗班是在表演,在为游客表演。
我重新开始喜欢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歌声是因为2005年秋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聆听他们参与演唱的巴赫与莫扎特的三首弥撒。除了巴赫父子的两首《圣母颂歌》之外,莫扎特的作品是专为童声写的“孤儿院弥撒”。质地纯粹并且唱功精湛的童声合唱只有与成年男声及乐队的声音混合之后才能体现出它的妙处,此刻他们也没有任何“做秀”的空间。在这三部弥撒当中,童声合唱在声部组合上代表的是女声声部,孩子们的声音所表现出的那种纯净与空灵还有一点激越,确实是一般女声所无法比拟的。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场合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表演极其严肃认真,也极其精彩。那天演出的指挥是著名的巴赫以及圣乐大师赫尔穆特·莱灵,他无疑大大提升了这场音乐会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从根本上纠正了我对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一度产生的偏见。
2006年晚秋时节,我因参加“莫扎特年”纪念活动而再次来到维也纳,即将登上归国飞机时,我为缅怀莫扎特而买了一张高画质DVD(PHILIPS 070 1519 PH),内容包括莫扎特的《C大调庄严弥撒》(“孤儿院弥撒”)和五首宗教合唱小品。我曾经去过的位于维也纳东南方向的伦维克(Rennweg)九十一号的孤儿院因莫扎特1768年的造访而广为人知,莫扎特为孤儿院教堂唱诗班写了一首G大调弥撒曲(K.49)。“孤儿院弥撒”是莫扎特后来为悼念母亲而写的《庄严弥撒》,因为在这个孤儿院首演而得名。这张DVD是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在霍夫堡宫廷小教堂没有观众的情形下录制的,几乎可以说代表了他们的最高表演成就。通过这张DVD,不仅可以看到排在主祭坛前面的人数众多的童声合唱团(大概有四五十个人),一次过足各种组合的童声合唱的瘾,还有一般场合听不到的万分迷人的真正天使之音的独唱,他们取代了作品中的女高音和女中音声部,与两位大牌男声独唱以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男声合唱团实现了传统宫廷演奏的全男性阵容。
在普通国际巡演中,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音乐总监乌韦·克里斯蒂安·哈莱尔是难得一见的,他虽非大师级人物,却在这次表演录制当中非常投入并很认真很准确地诠释了这些莫扎特少年时期创作的作品。我很喜欢他的那种带有煞有介事的认真劲儿,因为这很能感染孩子,使我不由想起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故事,凭此联想,这位维也纳的“孩子王”哈莱尔就应该值得我们尊重。
DVD里另外五首宗教合唱小品录制于维也纳近郊疗养胜地巴登的史蒂芬教堂,伴奏的乐队虽名为“霍夫堡宫廷乐团”,大多数乐师仍来自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乐团,比如他们的首席便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席莱纳·库舍尔。史蒂芬教堂显然比霍夫堡小教堂更加宽敞明亮,背景色彩也非常丰富,仅从聆听与观赏效果方面考虑,这五首合唱作品都比“孤儿院弥撒”更有迷人之处,画面调度也更活泼生动,孩子们的表情似乎也自然放松许多,指挥哈莱尔表现出在“孤儿院弥撒”中难得一见的自信,动作神态都大为改观,已经有一些大师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