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准备开枪,就不把它拿出来
普京曾说:“克格勃教我的还有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人。只有在你决定开枪的时候,你才须掏出手枪。假定你同谁发生了冲突,但在你最终决定‘我现在要开枪’之前,你就不要操起武器。小时候在街头有时需用拳头明确我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时,我就是这样做的。一旦你下决心打这一架,那你就要坚持到最后。换句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赢! ”
“不打则已,打则必赢”,也许正因为他的内心时刻铭记着这条准则,普京在很多大事小事的行为准则方面上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
1991年,苏联陷入了全面的危机,苏共领导层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副总统亚纳耶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人正在酝酿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政变。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苏联当时的总统戈尔巴乔夫全家被扣留。普京的老师,当时正在莫斯科公干的索布恰克虽然立场坚定,表示支持叶利钦,然而,他并不知情,他已经成为克格勃领导人克留奇科夫的逮捕目标之一,身家性命危在旦夕。
这时,普京匆匆赶回圣彼得堡,确保圣彼得堡不被卷入政变。发现了克格勃的阴谋,还当机立断,冒险采取行动,营救索布恰克。普京让圣彼得堡武装警卫人员在索布恰克乘坐的飞机未在地面停稳时,第一时间将汽车开到了飞机舷梯之下,阻止了克格勃的暗杀行动,成功地解救了索布恰克。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普京保持着他一贯的从容、镇定风度,以及“稳、准、狠”的行事作风,表面上不着一丝痕迹,却一出手就让所有人为之震惊。在苏联如此混乱的政局之中,他没有让任何人察觉他的意图,深藏不露地暗中布置,在做事之前,就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
试想,在行动之前,就大肆宣扬的人要么心性浅薄、自制力不强,要么在不知不觉间“打草惊蛇”,不经意间给对手提供了做准备应对的机会。要知道,深藏不露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它有助于隐藏自身实力,从而给对手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中国东晋末年,桓玄为楚王,他有篡位的野心。他的堂兄卫将军桓谦私下问建武将军、彭城内史刘裕说:“大家一致推崇楚王的功勋和德行,认为朝廷应该把帝位让给他,你认为呢?”
刘裕内心本是反对桓玄的,但口头上却回答说:“楚王是宣武(桓温)的儿子,若论勋德,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啦!晋朝早就衰微不堪了,谁眼里还有他们?楚王如果接受禅让,那真是上应天命,下顺人情,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桓谦听后,很高兴地说:“既然你说是可以的,那当然是很可以的了。”
桓谦的问话,刘裕很清楚是对他进行的试探。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十二月,桓玄篡位称帝,把司马德宗遣送到了浔阳。刘裕跟随桓玄的堂兄桓修到建康朝见桓玄。桓玄的妻子刘氏对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怕是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我看你还是早点把他除掉为好。”但桓玄不同意,说:“我正想怎样扫荡中原呢,除刘裕没有谁能担负得起那样重大的任务。等到关、陇地区平定以后,再另作打算吧。”
桓修在建康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决定返回京口(今江苏镇江)。刘裕借口伤痛,不能走路,改由水路坐船,而没有与桓修同行。在船上,他与何无忌、刘毅、孟昶、诸葛长民等共同密谋,策划好了反对桓玄的整套行动计划。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一天的早晨,刘裕以外出游猎为名,率领何无忌、檀道济等人,待城门打开后,即冲进了京口,以出其不意地突然袭击,杀掉了桓修。与此同时,刘毅等人也杀掉了坐镇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征虏将军、青州刺史桓弘(桓修的弟弟)。桓玄这才认识到刘裕是心腹大患,可已经晚了,他的军队一触即溃,根本不是刘裕的对手。桓玄坐船往南奔逃到浔阳,挟持司马德宗去了江陵,最后被人杀死。刘裕建立了刘宋王朝。
刘裕胸怀大志,当然不会甘居桓玄之下。他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先保持低调,不透露自己的意图,为的就是一举成功。古人说:“三缄其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妄言妄语,也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一旦沉不住气,泄露“天机”,就很有可能使局势走向对自己不利的方向。
在中国历史上,以韬光养晦而成大事的人物很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想法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古龙小说中有“小李飞刀,力不虚发”,也正是强调临事时先要藏得住,然后出手准,一举拿下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长期保持此作风,也必有一日出人头地,使世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