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简介
国画,简称“国画”。国画在古代没有确定的名称,通常称之为丹青,它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类、笔法、幅式等特征。
国画的由来
“中国画”的称呼来源于现代美术教育,用于区别西洋绘画(油画、版画),它在古代画论中叫作“丹青”。晚清在谈论西洋绘画时,为寻求区别而使用“中国画”一词。例如,清代松年在其画论《颐园论画》中说:“西洋尚不到此境界,谁谓国画不求工细耶。”1918年,陈独秀写信给吕潋谈论“美术革命”,首次提出改良国画的主张。1919年,北京政府的国民会议通过北京美术专科学校设置中画、西画、图案三系的主张。从那以后,美术展览和现代美术学校设立系科大量出现“中画”“国画”的称呼。
战国晚期楚墓帛画《人物龙凤》
“国画”一词的出现则晚于“中国画”。1921年,上海美术学校和上海天马会举办展览,国画、油画分列展览,首次以“国画”取代“中国画”命名,自此,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各地美术学校纷纷设立国画系和国画科,渐渐地,“国画”一词大有取代“中国画”之势。如果将战国晚期楚墓帛画《人物龙凤》算作早期国画的开始的话,到今天,国画已经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国画的载体
国画的载体十分丰富,可以书画在宣纸、绢、陶瓷、墙壁等材料上。
彩绘人物笔筒,白胎釉,清雍正窑,台北张添根先生藏
宣纸:包括生宣和熟宣。
生宣着墨产生浸润效果,墨韵变化丰富。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在生宣上都有很好的体现,多用于写意画。
熟宣是在生宣纸上刷胶矾水制成的,也有刷蛋青或豆浆的,一般用于工笔画。
陶瓷:从原始文化中的彩陶到现代景德镇的瓷器,陶瓷都是书画的重要载体。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绢本设色,顾闳中,五代十国
绢帛:古代称丝织物为绢帛,纸张未发明前,绢帛一直作为重要的书写、绘画材料。古代绢丝指蚕丝。现代纺织品中的绢丝用的是蚕丝短纤维,而不是蚕丝。
壁画: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用来装饰和美化环境。壁画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著名的壁画有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
敦煌壁画,西魏
《菊花图》,立轴,纸本设色,虚谷,清代
国画的分类
在古代,按照题材和绘画对象,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手法,又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画等。现代国画一般分为三科,即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作为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表现手法有写意人物和工笔人物两种,所画的人物内容有仕女、释道、肖像画、文学历史题材等。
《梅花仕女图》,纸本设色,任伯年,清代
《王蜀宫妓图》,绢本设色,唐寅,明代
《红衣罗汉》,纸本设色,赵孟頫,元代
山水画
山水画主要表现山、水、树、石、舟桥、房舍等自然之境。按照表现风格,它主要分为水墨山水、金碧山水和浅绛山水三种。
《千里江山图》局部,绢本设色,王希孟,金碧山水,北宋
《山水册页》,纸本设色,石涛,浅绛山水,清代
花鸟画
花鸟画主要以花、鸟、虫、草、鱼虾、素菜等为绘画对象,其绘画格调有富贵和野逸之分,表现手法同样有工笔和写意之分。
《花卉山水册页》,恽寿平,清代
《虾》,纸本水墨,齐白石,近现代
国画的基本特征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记述谢赫的“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它无疑奠定了国画的审美取向。国画的变化、生动如流动的“气韵”;中锋、侧锋用笔追求线条的质量称为“骨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称为“应物象形”;追求物体固有的颜色的单纯性称为“随类赋彩”;以散点透视按照心中之境构图称为“经营位置”;将临摹和形象记忆用于绘画训练称为“传移模写”。
国画的诗、书、画、印并重始于元代,其代表人物是元代的赵孟頫。他主张作画要有古意,而且他书法、绘画、篆刻与诗词样样精通。从他往后,诗、书、画、印相结合成为国画的又一大特征。
国画的幅式
根据纸张的长、短、宽比例,国画的幅式分为条幅、中堂、斗方、扇面、屏风、手卷、册页等。
1.条幅较中堂狭长的幅式,常用的有四尺对开、六尺对开两种。
2.中堂一般为三尺、四尺整纸。长宽比例为2:1左右。
3.斗方为正方形的幅式,不宜过大。常用的有四尺斗方、六尺斗方两种。
4.扇面采用折扇的形式,有圆形、扇形、椭圆等多种形式。
5.屏风是置于木框内的条幅,是古代房间内用于间隔空间或挡风的活动屏障。
6.手卷由古代竹简演变而来,方便置于案头一边阅读一边收展使用。其长度不定,有几十厘米、几百厘米,也有上千厘米,高度一般在50厘米以内。
7.册页是小尺幅的国画,为了便于收藏和阅读,装裱成八开、十二开的册子。
册页,《洞庭风细》,绢本,马远,宋代
条幅,《墨竹坡石图》,纸本,高克恭,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