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会推拿按摩(畅销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本手法

凡手法动作单一,仅为一种运动形式;且在临床中起基础治疗作用或主要治疗作用,应用比较频繁的一类手法,称为“基本手法”。

(一)

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称为“法”。法是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它依靠滚动的力量作用于体表,具有平和的刺激性,安全舒适,易于被人接受,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法接触面广,在肌肉丰厚或薄弱的部位均可使用,多用于项、背、腰、臀及四肢部。

细节要求

操作者的肩关节宜放松下垂,屈肘呈140°左右;上臂中段距离胸壁约一拳远,松腕;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幅度逐渐增加。

法对体表应产生轻重交替的滚动刺激,前滚和回滚时着力的轻重之比为3:1,即“滚三回一”。

操作时不宜拖动、跳动和摆动。拖动是由于吸点不牢而形成的拖擦;跳动是由于前滚时推旋力过大,回滚时回旋力过小而形成的弹跳;摆动则是腕关节的屈伸幅度过小所致。

动作要领

拇指自然伸直,其余手指屈曲;小指和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度约成90°,其余手指屈曲的角度依次减小;如此可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使之形成滚动的接触面。

以第5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的操作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使手背偏尺侧部位在体表的操作部位上进行连续不断的滚动,每分钟120~160次。

法在进行移动操作时,移动的速度不宜过快。即在滚动的频率不变的情况下,用手背部在操作部位上进行缓慢移动。

主治作用

用于颈椎病、肩周炎等常见病的保健。

(二)“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是以拇指端或拇指的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一指禅”推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其特点是手法操作缠绵,讲究内功、内劲;故初学时易形似,难以神似,需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一指禅”推法的接触面积小,刺激偏弱或中等,不能光靠用力,而是要讲究内力、内劲,初学者要多加练习。“一指禅”推法如以指端操作,其接触面最小,易于施力,刺激相对较强;如果以拇指的螺纹面操作,则接触面积相对较大,刺激也相对平和。两者多用于躯干部及四肢部的经络腧穴。

动作要领

拇指伸直,其余手指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拇指的螺纹面着力于体表的操作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前臂自主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节律地摆动,使产生的力通过指端或螺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细节要求

操作时要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沉肩,指肩关节放松,肩胛骨自然下沉,以腋下空松,能容纳一拳为宜;垂肘,指肘部下垂,一般体位下肘部宜抵住腕部;悬腕,指腕关节悬屈,弓背向上,有如悬吊一般;在腕关节放松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屈曲90°;掌虚指实,指手法操作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及手掌部均要放松,虚不受力;而拇指则要蓄满功力,以自然的压力进行操作;紧推慢移,指手法操作时腕部的摆动频率较快,每分钟120~160次,但拇指端和拇指的螺纹面在操作部位上的移动却较慢。

操作时注意力不可分散,不要耸肩用力,肘部不可外翘,拇指端或拇指的螺纹面与操作部位不要形成摩擦移动或者滑动。

主治作用

多用于冠心病、胃脘痛、头痛、面神经麻痹、近视、月经不调、颈椎病、关节炎等病症。

(三)揉法

以指、掌的某一部位在体表的操作部位上做轻柔、灵活的上下、左右或环旋揉动,称为“揉法”。揉法是常用的推拿手法之一,根据肢体操作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掌揉法、指揉法等。其中掌揉法又可分为大鱼际揉法、掌根揉法等;指揉法可分为拇指揉法、中指揉法等多种揉法。

动作要领

大鱼际揉法

以手掌的大鱼际部着力于操作部位上。沉肩,屈肘成120°~140°,肘部外翘,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进行轻柔、灵活的揉动,手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掌根揉法

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掌根部附着于操作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掌做小幅度的回旋运动,使掌根部在操作部位上进行柔和、连续不断的旋转揉动,手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拇指揉法

以拇指的螺纹面置于操作部位上,其余四指放在合适的位置,以便于操作,腕关节微屈或伸直。以腕关节为支点,拇指主动做环转运动,使拇指的螺纹面在操作部位上做连续不断的旋转揉动,手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中指揉法

中指的指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微屈,以中指的螺纹面着力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为支点,拇指主动做环转运动;通过腕关节使中指的螺纹面在操作部位上做轻柔、灵活的小幅度环旋或上下、左右的揉动,手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为加强揉动的力量,可以用食指的螺纹面搭在中指背上进行操作。

细节要求

所施压力要适中,以受术者感到舒适为度。揉动时要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不可在体表进行摩擦运动。

指揉法在面部操作时,频率可以放慢。

大鱼际揉法中前臂有推旋运动,腕部宜放松;指揉法中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根揉法中腕关节略背伸,松紧要适度。

主治作用

用于胃脘痛、便秘、泄泻、癃闭(小便点滴而出或闭塞)、头痛、软组织扭挫伤、颈椎病、骨折术后康复、小儿斜颈、小儿遗尿、近视等多种病症。

(四)摩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体表做环形而有节奏的摩动,称为“摩法”。此法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指摩法接触面较小,适用于颈项、面部、四肢等部位,而掌摩法接触面大,多适用于胸腹、腰背等部位。摩法是最古老的推拿手法,消郁散结的作用较好。

动作要领

指摩法

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腕部略屈。拇指外的四指指面着力于操作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掌使指面做环形摩动。

掌摩法

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置于操作部位上,其操作过程同指摩法。

细节要求

指摩法在操作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而掌摩法则需要腕部放松。

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操作时应带动皮下组织。《圣济总录》中说:“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主治作用

用于咳喘、胸胁胀痛、呃逆、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早泄、外伤肿痛等病症。

(五)推法

以指、掌或肘等着力于操作部位上,做单向直线推动,称为“推法”,又名“平推法”。成人推法和小儿推法有所不同,小儿推法除直线推动外,亦可做弧形推动。推法通经活脉、荡涤积滞的作用较强。

推法一般分为“指推法”和“掌推法”两种。指推法接触面积小,推动距离短,施力柔中带刚,易于查找和治疗小的病灶,故常用于足部、手部、项部和面部,也可用于局部的穴位;掌推法接触面积大,推动距离长,力量柔和而沉实,多用于腰背部、胸腹部及四肢部。至于肘推法,因施力刚猛,故一般只用于背部的脊柱两侧及大腿后侧。

动作要领

指推法

以拇指端着力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放在相应的位置,以方便用力,腕关节略屈,并偏向尺侧。拇指及腕臂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的直线式推进。

指推法中,还可用拇指的螺纹面偏桡侧缘为着力面,按上述要领向食指方向推动,叫作“拇指平推法”;其次,指推法还可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用这三指的指端部及螺纹面为着力面进行推法操作,称为“三指推法”。

掌推法

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背伸,肘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前臂、腕关节,使掌根部向前做单向直线式推进。

细节要求

着力部要紧贴体表,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平稳适中,要单向直线式推进。

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等介质,亦可用间歇操作的方法。

主治作用

用于外感发热、腹胀便秘、食积癃闭、高血压病、头痛失眠、腰腿痛、腰背筋膜炎、风湿痹痛、感觉迟钝等病症。

(六)擦法

用指、掌贴附于操作部位,做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称为“擦法”。

本法包括全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可用于胸腹部、两胁部、腰背部及四肢部。

动作要领

以手掌的全掌、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操作部位,腕关节放平。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运动,通过肘、前臂和腕关节使掌指面、大鱼际或小鱼际进行前后方向的连续擦动,并产生一定的热量。

细节要求

着力部分要紧贴体表,与受术者体表的接触必须平实,否则在擦动时会时滞时浮。须直线往返运行,往返的距离应尽量拉长,力度要均匀,动作要连续不断,有如拉锯状。

擦法产生的热量应以“透热”为度,即操作者在操作时感觉擦动所产生的热已徐徐进入受术者的体内,此时称为“透热”。透热后,结束手法操作。

压力不可过大。操作时如压力过大,则手法滞重,易擦破皮肤。

不可擦破皮肤。长时间的操作,或在擦法后又使用了其他手法,易致皮肤破损,故应避免。为保护皮肤,可结合使用冬青膏、红花油等介质进行操作。

主治作用

擦法具有较好的温经散寒作用,常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恶寒、风湿痹痛、胃脘痛、喜温喜按者;以及肾阳虚所致的腰腿痛、小腹冷痛、月经不调,以及外伤肿痛等病症。

(七)搓法

用双手的掌面夹住肢体,或以单手、双手的掌面着力于操作部位,做交替搓动或往返搓动,形如搓绳,称为“搓法”。

搓法具有明显的疏松肌肉、调和气血的作用。它常被用于四肢和胸肋部、背部,尤其以上肢部的应用较多;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

动作要领

用双手的掌面夹住操作部位,令受术者肢体放松。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并同时由上而下移动。

细节要求

操作时动作要协调、连贯。搓法的动作中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种运动成分,需细心体会。搓动时掌面在操作部位的表面进行小幅度移动,受术者会有较强的放松感。

搓动的速度宜稍快,而从上向下的移动速度宜慢。不宜逆向移动。如需搓动几遍,则在第一遍结束后,第二遍再从起始部位开始。

施力不宜过重。夹搓时如夹得太紧,会造成手法呆滞。

主治作用

常用于肢体酸痛、关节活动不利及胸肋迸伤等病症。

(八)抹法

用拇指的螺纹面或掌面在操作部位做上下或左右及弧形曲线的抹动,称为“抹法”。抹法与平推法相似,但用力较推法轻,也可往返移动。抹法属于易学难精之法,临床用者一般多取其镇静安神的作用。

此法分为指抹法和掌抹法两种。指抹法的活动范围小,多用于面部、项部;掌抹法抹动的范围较大,一般多用于背部、腰部。

动作要领

指抹法

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的螺纹面置于操作部位上,其余手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方便用力。以拇指的掌指关节为支点,拇指主动运动,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或弧形曲线的抹动。

细节要求

操作时,手指的螺纹面或掌面要贴紧操作部位的皮肤,用力要均匀,动作要和缓灵活。抹动时,不宜带动深部组织。

注意抹法与推法的区别。通常所说的推法是指平推法,其运动特点是单向、直线,“有去无回”;而抹法则是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直线往来,或曲线运转,需根据不同的部位进行灵活的变化运用。


掌抹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掌面置于操作部位上,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双重支点。前臂与上臂部协调用力,腕关节适度放松,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或弧形曲线的抹动。

主治作用

主要用于感冒、头痛、面部神经麻痹及肢体酸痛等病症。

(九)按法

以指、掌等部位节律性地按压施术部位,称为“按法”。

按法同摩法一样,均是推拿早期即已开始应用的手法,具有刺激强而舒适的特点,易于被接受,可“补虚泻实”。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的说法,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先按后揉”的连续操作手法,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的穴位;掌按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

按法一般以指按法与掌按法的应用较多,常与揉法结合运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动作要领

细节要求

按法用力的原则是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机体组织的深部,结束时则由重而轻。

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

操作手法要缓慢而有节奏。

操作手法忌突发,突止,突施暴力,同时一定要掌握好受术者的骨质情况;诊断必须明确,避免造成受术者骨折。

主治作用

用于腰背筋膜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疼痛性疾病,以及风寒感冒、高血压、糖尿病、偏瘫等多种病症。

指按法

以拇指端或将拇指的螺纹面置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指部主动施力,做与操作部位相垂直的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

掌按法

将单手或双手的掌面置于操作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臂、前臂及腕关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施力原则同指按法。

肘按法

按法除用指、掌部操作外,亦可用肘部操作。用肘操作时,当屈肘,以肘的尺骨鹰嘴部为着力面,并巧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进行节律性地按压。

(十)点法

以指端或关节突起部点压操作部位或穴位,称“点法”。该法主要包括指点法和肘点法。指点法接触面小,刺激强,易于取穴,适于全身各部的穴位;其中,中指点法以面部、胸腹部的应用居多;屈指点法主要用于四肢关节的缝隙处。肘点法较指点法接触面积大,用力沉稳厚重,易于施力,适于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后侧。

细节要求

取穴宜准,用力宜稳。准确取穴后,要由轻而重,平稳持续地施力,使刺激充分达到机体组织深部,从而获得手法治疗所特有的“得气”效果。点法结束时要逐渐减力,其总的施力过程为轻—重—轻。

点后宜用揉法,以避免气血积聚,或者点法所施部位及穴位局部的软组织损伤。

不可施暴力或蛮力。

对年老体弱、久病虚衰的受术者慎用点法。

主治作用

点法具有较明显的通经止痛作用,对各种疼痛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用于各种痛症。

动作要领

拇指点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食指中节,以拇指端着力于操作部位或穴位。前臂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点压。也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

肘点法

屈肘,以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操作部位或穴位。以肩关节为支点,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肩关节、上臂传递至肘部,进行持续点压。肘点法与肘压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肘尖部着力,后者是以肘部的尺骨上段着力。

中指点法

用食指末节指腹按压于中指指背以助力,以中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压。

屈拇指点法

拇指屈曲,以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拇指端抵于食指中节桡侧缘以助力,而后进行点压。

屈食指点法

食指屈曲,其他手指相握;以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进行点压。

(十一)捏法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操作部位做对称性挤压,称为“捏法”。捏法的特点是舒适自然,不会使受术者的肢体产生晃动,具有较好的疏松肌筋的作用,因而常用于颈项部、四肢部。

捏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捏脊法是捏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指、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主要用于脊柱及其附近部位的皮肤,故被称为“捏脊疗法”。

细节要求

操作捏脊法时,捏起皮肤的多少及提拿用力的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捏得太多,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捏法要求拇指与其余手指间要具有强劲持久的对合力,初学者要多练习指力。

施力时,拇指与其余手指双方的力度要对称;用力要均匀而柔和,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

操作时,要用指面着力,而不可用指端着力;如以指端着力,则变成其他手法了。

主治作用

用于颈椎病、疲劳性四肢酸痛等病症。

动作要领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指面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面夹住操作部位的肢体或肌肤,相对用力地挤压、拉拽,随即放松;再挤压、拉拽,再放松;重复以上挤压、放松的动作,并如此不断地循序移动。

(十二)拿法

动作要领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他手指相配合,捏住操作部位的肌肤或肢体;腕关节适度放松,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地捏提,并略含揉动。

(十三)捻法

用拇指、食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捏揉捻动,称为“捻法”。捻法的动作小,运用的主要是拇指和食指的力量及灵活性,理筋通络的作用显著,主要适用于四肢及小关节处。

细节要求

拇指与食指的运动方向须相反,只有相反方向的捏揉动作才能形成捻动。

操作时的动作要灵活连贯,柔和有力;捻动的速度宜稍快,而在操作部位上的移动速度宜慢。

动作不能呆板、僵硬。

主治作用

用于指间关节扭伤,屈指肌腱腱鞘炎等病症。

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揉捏肌肤或肢体,称为“拿法”。拿法舒适自然,最易被人接受,常用于颈项部及四肢部。根据施治部位的大小、宽窄程度,与拇指配合的其他手指的数量相对灵活,有“三指拿法”“五指拿法”等。拿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

细节要求

拿法中含有捏、提,并略有揉的动作,宜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操作。

动作要协调连贯,富有节奏,不可死板僵硬。

拿法同捏法一样,要求手指具有稳定的对合力。

主治作用

拿法是具有放松作用类手法的典型代表,可放松肌肉、活血行气;常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肢体麻木以及头痛、外感风寒等病症。

动作要领

用拇指的螺纹面与食指桡侧缘或螺纹面相对用力地捏住操作部位;拇指与食指相向,做主动运动;稍用力,做较快速的捏揉捻动,状如捻线。

(十四)拍法

用虚掌拍打体表,称“拍法”。拍法可作用至机体组织的深部,不但能疏散肌表经脉阻塞之病气,更能宣泄五脏六腑郁闭之邪气。因拍法是以空掌拍打体表,受力短暂而均匀,舒适自然,易于被人接受。

拍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双掌拍法因双手同时操作,力量较弱,主要作用于肌表浅层组织,多用于脊柱两侧及两下肢后侧;单掌拍法的力量集中而强,适于脊柱正中,沿脊柱自上而下重拍。

动作要领

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腕关节适度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打操作部位。用双掌拍打时,两手交替操作。

细节要求

操作时动作要平稳,要使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腕部要适度放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腕关节传递到掌部,使刚劲化为柔和。

拍打操作时如直接接触皮肤,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拍打时力量不可有所偏移,否则易导致因拍击皮肤而疼痛。

主治作用

主要用于腰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对结核病、严重的骨质疏松、肿瘤、冠心病等病症禁用拍法。

(十五)击法

用拳背或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及桑枝棒等击打体表的操作部位,称为“击法”。此法主要分为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和指击法等。

因击法种类较多,因而适应证各异,适应部位也有所不同。拳击法力沉而实,适用于背部、腰部、肩部及四肢部;掌击法透力较强,适于肩胛骨内侧缘、臀部的环跳穴处;侧击法用力较舒缓,适于肩井部、脊柱两侧及下肢后侧部;指击法如以指尖操作,力浅而急,主要适于头部。

动作要领

拳击法

握拳,以拳背或者拳盖、拳底部为着力面,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有节律地击打操作部位。用拳背击打时,腕关节可有一定的活动度,以减缓刚力;用拳盖,即拳的腹侧面(包括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2节的指背和掌根部)为击打着力面时,腕部要放松;用拳底,即拳的底部(小鱼际与屈曲小指的桡侧)为着力面时,腕部略背伸,并需放松。用拳盖或用拳底击打时,双手一般同时交替操作。

掌击法

手掌伸直,腕关节背伸,以掌根部为击打着力面。其操作过程同拳击法。

侧击法

手掌伸直,腕关节略背伸,以小鱼际部为击打着力面。其操作过程同拳击法,一般双手同时交替操作。

指击法

可用指尖部进行操作。用指尖击打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端或螺纹面为击打着力面,腕关节充分放松。其操作过程同拳击法。

细节要求

操作时用力要稳,要含力蓄劲,收发自如;击打的力量要适度,应因人、因病而异;动作要连续而有节奏性,快慢要适中。避免暴力击打。

击打时要有反弹感,一触及受术部位后即迅速弹起,不要停顿或拖拉。

须严格掌握各种击法的适应部位和适应证。

主治作用

击法较拍法的力量更集中,适合各种疼痛类疾病;其宣通气血的作用较为明显,主要用于肢体疼痛、麻木不仁、风湿痹痛、疲劳酸痛等病症。

(十六)拨法

以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的拨动,称为“拨法”。拨法又名“指拨法”“拨络法”,此法力量沉实,拨动有力,有较好的止痛和解除粘连的作用,一般多适用于华佗夹脊穴、肩胛骨内侧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短头肌腱、腋后的肩贞穴、第三腰椎横突、腰肌侧缘、环跳、曲池等穴位或部位。

细节要求

用力要由轻而重,实而不浮,按压拨动的方向与拨动组织的走向垂直。

拨动时,拇指不能只在皮肤表面进行摩擦移动,应一起拨动肌纤维或肌腱、韧带。

主治作用

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筋膜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等病症。

动作要领

拇指伸直,以指端着力于操作部位,其余手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助力;拇指下压至一定的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再做与肌纤维、肌腱或韧带呈垂直角度的单向或来回拨动。若单手指力不足时,也可以将双手拇指重叠着进行操作。临床有“以痛为俞、无痛用力”的说法。即在患处先找到做出某一体位时最疼痛的一点,以拇指端按住此点不放;随后转动患部肢体,在转动过程中,找到指面下的痛点由痛变为不痛的体位;保持该体位,然后再使用拨法。

(十七)抖法

以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肢体的远端,做小幅度的连续抖动,称为“抖法”。抖法具有疏松肌筋的作用,操作时及操作完毕后均有舒适的感觉,可作为推拿结束时的手法使用,主要适于四肢部,以上肢的应用多见。抖法常与牵引法结合成“牵抖复合手法”。

动作要领

以双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的远端,即上肢的腕部或下肢的足踝部;将被抖动的肢体抬高一定的角度,两前臂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由肢体的远端传递到近端,让被抖动的肢体、关节产生舒适感。

细节要求

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并应使其肌肉处于最佳的松弛状态。

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上肢的抖动幅度应控制在2~3厘米,频率为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的抖动幅度可稍大,频率宜稍慢,每分钟100次左右。

抖动时所产生的抖动波应由肢体远端传向近端。

有习惯性肩、肘、腕关节脱位者禁用。

主治作用

主要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髋部伤筋及疲劳性的四肢酸痛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