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忧伤的胜利——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他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他对他生前和后世的艺术界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与达·芬奇、拉斐尔齐名,史称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他的艺术有很强烈的个性,以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著称。他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坎坷,终身未娶,一生都在与痛苦抗争,因此他的作品具有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初显奇才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位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那里有荒芜的土地、清新的空气、嶙峋的岩石、高大的梧桐树,还有美丽的阿北尼山。而圣法朗梭阿·大西士就在不远的地方,传说人们站在阿尔佛尼阿的山峰上,就能够见到基督显灵的景象。
米开朗琪罗的父亲是卡普莱斯与丘西地区的法官,他性情暴躁,却“害怕上帝”。米开朗琪罗弟兄5个,母亲在他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于是,父亲将他寄养在一个石匠家里,由石匠的妻子照看。他的天才与幼年的成长环境休戚相关。成名之后,他常满怀深情地说:“是石匠妻子的奶水和故乡清新的空气给了我天分,使我拿起了雕刻刀和凿子。”在学校的时候,他只对素描感兴趣,为此,父辈们都轻视他,殴打他,因为他们痛恨艺术家。他们认为,对于他们这样的贵族家庭来说出现艺术家是一种耻辱。所以,他从小就对人生的残酷和精神的孤独深有感触。
然而,父亲最终还是没有拗过他的固执。米开朗琪罗违抗父命,坚决从事艺术事业。13岁的时候,他进入基兰达约的画室。在当时,基兰达约是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家。在那里,米开朗琪罗接触了他终生将要从事的神圣艺术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以至于有人说,他的老师都非常妒忌他的天赋。后来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棱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才华超群的米开朗琪罗备受罗棱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也给了他很大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绘画有一个原则:即人体的绝对突出——主要是对男性美的崇拜。为了提高技艺,米开朗琪罗曾在一家修道院里解剖尸体,苦练基本功,从实践中掌握人体结构知识。
1495年末,米开朗琪罗回到家乡小镇。这时他的雕刻水平已有了相当的造诣,当时他所制做的两件仿古作品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连精明的古董商都把它当做古典作品,以高价收购。
1498年米开朗琪罗经过两年的时间创作了大理石雕刻《哀悼基督》,现存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此作品依据圣经故事而作,内容简单,表现的是基督殉难后,圣母马利亚抱着他的遗体默哀的情景。
哀悼基督本是一个陈旧的宗教题材,但米开朗琪罗一反惯例,运用雕刻艺术高度集中的优点,只雕刻基督、圣母两个人物。作品以圣母为主体,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概括地表现出圣母的美与悲:圣母用右手搂住儿子,无力的左手微微摊开的动作准确而又强烈地表现其心中复杂的感情。她低首俯视儿子,面部呈现万箭穿心却又欲哭无泪的痛苦表情,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在无言而深沉的悲怆中,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女性伟大的母爱,体现了圣母的内在之美。
更为可贵的是,米开朗琪罗没有按照惯例把圣母表现得老态龙钟,而是把她刻画得很年轻,很美丽。观者惊叹不已,询问为什么圣母比圣子还年轻许多。米开朗琪罗告诉大家,“难道你们不知道,纯洁的女人可以使她的青春保持许多年吗?圣母马利亚从来不屈服世俗,她的容貌因神圣的爱而纯化了。”他认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最高理想是要这种美好事物体现青春的永恒和形象的不朽。
《哀悼基督》在圣彼得大教堂展出后,立刻轰动了罗马城,人们还没见过构思如此卓越、艺术如此完美的作品。由于当时米开朗琪罗还是年仅25岁的无名小辈,根本没人相信这会是他的作品,只以为是某位著名大师的作品。一气之下,米开朗琪罗在深夜带上工具,在圣母左肩的衣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成为米开朗琪罗唯一署名的作品。从这以后他名声大振。
新时期的到来
1501年春天,米开朗琪罗回到佛罗伦萨。
早在14世纪,一块有3人多高的巨石被运到佛罗伦萨。雕刻家奥古斯丁本打算用它来雕刻大卫像,但最终却知难而退了。于是这块巨石就静静地躺了半个世纪,一直没人敢上手,但米开朗琪罗敢。发现这块巨石后,米开朗琪罗如获至宝,决心要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巨人。经过三年呕心沥血的工作,标志米开朗琪罗艺术成熟的作品《大卫》大理石圆雕终于在这块巨石上诞生了。
据《圣经》记载,大卫在童年时期杀死了非利士勇士哥利亚,为保卫祖国建立了功勋,所以在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里,大卫永远是一个凯旋的小孩子的形象。而米开朗琪罗所创造的大卫不再是小孩子,而是一个巨人般的年轻战士。他不是已经取得了胜利,而是要去战斗,要为祖国而献身。因此,艺术家的创造有了更高更新的意境,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励,令人振奋。
《大卫》裸体石像高5.5米,有巨人之称,整个人物形象舒展自如、充满信心、昂然挺立。作品表现的是大卫即将投入战斗的情景。大卫左手紧握左肩上的投石机弦,右手有力地拿着一块石头。头猛然左转,双眉紧锁,两眼凝视着前方,表情严肃。直立的右脚,强劲有力,而左脚稍稍着地,姿势既稳定又有运动感。人们从大卫的神情和动作中看出他很紧张,如临大敌,时刻准备竭尽全力,给来犯之敌以致命的一击。大卫全身肌肉结实,似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放大的头和双臂不但不影响艺术的真实性,反而加强了形象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非凡的巨人形象。
相传,米开朗琪罗在创作《大卫》时,佛罗伦萨的行政长官前来参观。为了表示他的高见,在胡乱指点一通之后,便摆出一副很在行的样子指责大卫的鼻子太厚了,米开朗琪罗听了,立刻拿了一把剪刀和一些石粉爬上架台,装模作样地把剪刀轻轻动了几下,手中撒下一些粉屑,雕像的鼻子却丝毫未动。然后他转脸问那个官员:“现在怎么样?”官员连声称赞说米开朗琪罗改得有生气了。还洋洋得意地补充说:“米开朗琪罗,你是瞒不过我的眼睛。”米开朗琪罗竭力忍住了笑。行政长官走后,他差点儿笑破肚皮。
后来,佛罗伦萨人民把这件杰作视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象征,并把大卫称为保卫祖国的市民英雄,意大利人把这一纪念碑式的巨作看成划时代的事件,“巨人塑成那一年”就成了新时期的第一年。
《大卫》完成之后,巨大石像的存放位置成了佛罗伦萨人民关注的大事,佛罗伦萨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讨论石像的安置地点。米开朗琪罗建议把它安置在阳光下。1504年1月25日,委员会最终决定把石像放置在市政厅门前,作为市民理想的象征。安放《大卫》像时佛罗伦萨人民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全城欢腾。人们像欢度盛大节日一样,沉浸在欢乐之中,以致通宵达旦。
从此,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相继创作了一系列闻名于世的伟大杰作,而他也从此成为意大利最负盛名的雕塑家。
西斯廷的英雄
1503年3月,米开朗琪罗接受新任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邀请,回到罗马。野心勃勃的尤利乌斯二世委托米开朗琪罗为他建筑一座世界上最伟大的陵墓。就在米开朗琪罗全力以赴从事这项工程时,教皇却听信谗言,突然改变主意,勒令他停止工作,并且拒绝支付应付的款项。为此,米开朗琪罗只好变卖家产,自己花费了1000多金币来填补漏洞。他深感受到了教皇的欺骗和愚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离开了罗马。教皇闻讯后,立即派人追赶,令其返回,但米开朗琪罗断然拒绝回到罗马,并表示以后再也不承担教皇的任何任务了。米开朗琪罗回到佛罗伦萨后,教皇连续三次发出通告,要他立即返回罗马。桀骜不驯的米开朗琪罗坚决拒绝了。于是教皇诉诸武力,攻占了佛罗伦萨东北的博伦那。米开朗琪罗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事态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米开朗琪罗只好改变了主意,决定去博伦那见教皇。教皇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授命他制作《教皇朱理二世》铜像。米开朗琪罗的内心是极为痛苦的,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我是被迫而作的。我的艺术是在受到敌视的环境中生长的。”
在完成塑像任务之后,米开朗琪罗回到罗马。当时有一些嫉妒米开朗琪罗才华的人,向教皇建议,让米开朗琪罗绘制教皇宫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的壁画,其目的是想使他难堪、丢脸。他们认为,米开朗琪罗只会雕刻,不会画画,更何况又是大型壁画。米开朗琪罗被迫承担了这一不愉快的任务。他在动笔作画之日,愤怒地写道:“1508年5月10日,我,雕刻家米开朗琪罗,开始作西斯廷教堂的壁画!”
米开朗琪罗开始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他打发走所有的助手,只留下几个工人在身旁。进行这项工程的困难是巨大的,但困难非但没有减小他的胆量,反而使他把计划扩大了。他决心在原定的天顶绘画之外,还要在四壁上绘制图画。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说,这一时期是米开朗琪罗“整个生涯中最黯淡最崇高的岁月!”但也正是这一时期,使米开朗琪罗成了西斯廷的英雄。
在完成壁画的过程中,艺术家经历了许多折磨——特别是精神上的。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我的精神处在极度的苦恼中。一年以来,我从教皇那里没有拿到一文钱……工作迟缓,技术上出现了很多的困难,因为这不是我的内行。”他刚刚完成壁画中的《洪水》一部,作品已开始发霉,人像模糊难辨。他拒绝进行下去,但教皇决不答应,他只有重新开始工作。
经过4年的艰辛努力,米开朗琪罗一个人在西斯廷教堂800平方米的天花板上,终于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创世记》这一不朽之作。整幅作品长40米,宽14米,距离地面高20多米。画面包括《上帝区分光明与黑暗》《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失乐园》等9幅主体画,此外还有12个先知和许多装饰性人体图。作品中共有343个人物,其中有100多个比真实人体大两倍的巨人形体。每个人体都是理想化、英雄式、大力士型的。他用粗犷的笔触、夸张的造型和激动不安的姿态来增强人体雄健的生命感、力量感和重量感。
米开朗琪罗在作品中不拘泥于题材内容的真实性,而主要表现人物形象的强和善,以及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复杂心情。因此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粗犷、雄浑、刚毅,具有浮雕感。正如他自己所说:“绘画只有当它愈接近浮雕时,才能够算是佳作。”米开朗琪罗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当时流行的精细纤巧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这种形象的浮雕感和性格强劲刚毅的明确性,有力地打动了观众的心。达·芬奇曾在他的作品面前感到了后生可畏和自己的衰老。
当人们争先前来观看这幅巨作时,37岁的米开朗琪罗早已憔悴不堪。为了完成这幅传世之作,他忍受了教皇无常的屈辱,付出了自己宝贵的健康。有一次,教皇朱理二世问他什么时候才能画完时,米开朗琪罗按照自己的习惯回答:“当我能够的时候。”教皇大发脾气,用手杖狠命地抽打着他,口里反复地说道:“当我能够的时候,当我能够的时候!”
由于长期躺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弓着腰、仰着脖子作画,他的身体变成了畸形。四年夜以继日的工作,毁坏了他的视力,以至于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读一封信或者看一件东西时,都必须把它们放在头顶上才能看清楚。他曾自嘲地为自己作了一首诗,描写自己病态的身体:
……
我的胡子向着天,
我的头颅弯向肩,
胸部像头枭。
画笔上滴下的颜色,
在我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
腰缩向腹部的位置,
臀部变成了秤星,
维持我全身力量的均衡。
我再也看不清楚了,
走路也徒然摸索几步。
摩西像,摩西是在埃及做奴隶的希伯来人
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了,
在后背缩短了,
仿佛是一张叙利亚的弓。
……
由于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米开朗琪罗曾一度想放弃一切,逃离罗马。但最后,对艺术的执著还是战胜了一切,米开朗琪罗在自己陌生的艺术领域中取得了一件件惊动人心的作品,被称为“西斯廷的英雄”,人们应该记住米开朗琪罗这位传说中的西斯廷英雄。
英雄的悲凉
教皇朱理二世去世以后,米开朗琪罗又接受了他陵墓的修建工程。他签订了17年的契约,前三年他全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
这段时期他非常平静,带着艺术成熟的悲凉与清冷。他的世界不再像西斯廷时代那样狂热,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恢复了平静。他一反早期的乐观、活泼,风格变得沉郁而悲壮。米开朗琪罗充分发挥他的才华,成就了最完美的作品——《摩西》和现今收藏在罗浮宫的《奴隶》。摩西是《圣经》故事里古代犹太人的领袖和立法者,是一位理想化的英雄人物。米开朗琪罗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把摩西塑造成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在表现手法上,他一反古代雕刻的立像模式,塑造了坐像;他还故意把雕像放在壁龛之外,这样就为人们创造了从不同角度欣赏的条件,使作品更具表现力。《摩西》被誉为近代雕像的最高成就。然而美好的平静并不长久,接着他便再度陷入命运的惊涛骇浪,黑暗再度淹没了他。
新任教皇雷翁十世竭力诱使米开朗琪罗放弃宣扬前任教皇的功绩。而为自己的宗教事业歌功颂德。然而米开朗琪罗忧郁的风格很不得雷翁十世的欢心,他只想奴役米开朗琪罗。1518年雷翁十世建议米开朗琪罗修建圣洛朗教堂。
无法建造朱理二世的陵墓是个必然的事实,但更为悲哀的是他连圣洛朗教堂也无法修建。教皇的诬陷使他只好遵照旨意改变初衷;加拉尔人的刁难使他找不到一艘运送石头的船;只能在群山和荒地上筑路,但当地人却不愿意帮忙;而且由于这是一家新的石场,工人也是新手,很多人还不会干活儿。
多少能量、热情和天才,被这样白白地被浪费掉!米开朗琪罗曾诉苦道:“我想开山筑路,把艺术带到这里,然而太困难了,这不亚于让死人复活。”他接着为自己加油鼓劲,“我要顶住一切压力,实践我的允诺。如果天神庇佑我,我将干一番大事业,这番事业就连整个意大利都没人做出来过。”
1518年9月,由于劳累过度,米开朗琪罗病倒了。在长期的劳役中,他明白健康已不复存在,梦想已经枯萎。他坐立不安,无法重新开始工作。他在佛罗伦萨焦急地等待白石运到,但已经干枯的阿诺河无法通行满载石块的船只。当初他不是夸下海口了吗?这浩大的工程是不是太冒险了?在此刻他真是进退两难了。“我厄运不断,我无可奈何……我痛苦欲绝。这不是我的错,但事情发展下去,别人会把我当做骗子…”
运输大费周折,白石却没有安全抵达。六块巨柱式的白石中,有一块在当地折断,四块在途中折断,而他却被工人们蒙在鼓里。
看着珍贵的时光白白浪费在石场和泥路上,教皇开始不耐烦了。1520年教皇收回成命,不再让米开朗琪罗修建圣洛朗教堂。直到大批工人来接替他的工作,他才得知消息,这次的打击对米开朗琪罗是残酷的。
米开朗琪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与自我的斗争。1515年到1520年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几乎达到了才气张扬的顶峰时期,然而他却没有任何成就。
光阴虚度使米开朗琪罗的意志消沉。1520年到1527年这个新的时代,仅仅是为上个时代增添了新的毁灭和劳顿。
屈服下的抗争
1527年,米开朗琪罗由于厌世而卷入了革命的漩涡。他向来优柔寡断,危急关头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逃跑。像他这样一个天性懦弱的人是决不肯参与革命运动的,除非他的灵魂中蕴藏的狂乱已被绝望所引发。
1529年,罗马教皇克雷芒七世背信弃义和德皇查理五世勾结,联合围攻佛罗伦萨。同年4月,共和国任命米开朗琪罗为城市建筑总监和城防司令官,他领导了佛罗伦萨的保卫战。他满腔热血,和佛罗伦萨人民抱着与共和国共存亡的决心,坚守城池达几个月之久,但是最终因敌强我弱而沦陷。沦陷后,杀戮就开始了。最初的几天,什么也阻止不了列强们的报复行为,米开朗琪罗最要好的朋友被杀,而他由于藏在一座钟楼中才幸免于难。不久,教皇克莱门七世写信到佛罗伦萨,命人寻访米开朗琪罗,说如果他愿意继续完成美第奇礼拜堂的雕刻任务,他将受到应有的待遇。
米开朗琪罗只好站了出来。从拿起武器反抗美第奇家族,转到放下武器为他们服务,我们可以想象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但他并未放弃战斗,只不过战斗的武器已换成了雕刻刀和凿子。“被逼着说谎,不得不去献媚”的他痛苦和羞愧同时迸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把一切虚无的狂乱发泄到工作上。他完全不是在雕刻美第奇宗室像,而是在极力表现自己的绝望和反抗,当有人说他的雕像并没有按照人物应有的面貌去塑造时,他巧妙地回答说:“一千年以后,谁还能看出像不像他们呢?”在米开朗琪罗一生坎坷的艺术生涯中,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从此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变得沉郁而悲壮。
在这一时期,米开朗琪罗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了四座分别为《昼》《夜》《晨》《暮》的男女裸雕。艺术家通过这些作品表现了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悲愤交织的复杂感情,因此有人将美第奇礼拜堂称为当时“意大利的一面镜子”。其中以《夜》最为突出,集中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
《夜》是一座女雕像,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痛苦和悲愤交织的心情。这位妇女很不舒服地躺着,左腿下有一只象征黑夜的猫头鹰,左肩下是一个表情惊愕的面具,象征着一场噩梦。她沉浸在黑夜中的雄健体魄,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旺盛的精力和蓬勃的生机,仿佛沉睡的巨人,一旦醒来,就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她那忧郁、困惑和沉睡不醒的表情似乎就是米开朗琪罗某种心理的写照。
最后的抗争
1534年米开朗琪罗回到了阔别21年的罗马,在此终老。
经过了使人身心疲惫的时光,他绝望而又奋力地改变自己匮乏的生命,并再度渴望得到他所期待的爱情。1542年他认识了维多利亚·科隆纳。
维多利亚出生在1492年,她的家族是意大利最高贵的家族之一,这是一个受文艺复兴精神熏染最多的家族。维多利亚十七岁就嫁给了贝斯加拉侯爵。但婚姻却非常不完美,她爱他,他却不爱她。维多利亚不美丽,她尽力充实自己的思想。没有美貌,她想借此来获得永恒的美,她觉得,这种美不像其他美丽的事物那样容易幻灭。然而贝斯加拉侯爵风流放纵,她只好默默忍受残酷的心头之痛。1525年贝斯加拉侯爵去世,她仍无法解脱,只好皈依宗教。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米开朗琪罗相识。
就是这样一个悲凄烦乱的女子,她需要一个人做靠山,需要一个比她更脆弱和不幸的人,以发泄她内心充溢的母爱。面对米开朗琪罗,她外表平和而又拘谨,她把自己的不安藏了起来,带给米开朗琪罗以平和,但仅建立在宗教领域。后来,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竟有如此多的共同语言,谈话总被不知不觉地引向高尚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之门被维多利亚重新开启了。现存于法国罗浮宫和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两张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复活图》,就是受维多利亚影响所创作的作品。也就是在这样的爱情之中,米开朗琪罗完成了最后的绘画和雕塑巨作《末日的审判》。
《末日的审判》是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所作的祭坛画,场面恢弘,人物众多,全画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空间。画面中央是耶稣基督挥动着手臂,把右边负有罪孽的人们投进地狱,把左边善良的、遭到不幸的人们的灵魂带到天堂,表现了宗教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劝诫人们要扬善除恶。画面构成关系极为复杂,充满着悲壮的效果,而其表现风格已成为17世纪巴罗克艺术的典范。
创作期间,米开朗琪罗为节约时间,常常和衣而睡,不脱靴子以至于有一次脚肿得和靴子连在一起,割破靴子时竟带下了一块皮肉。米开朗琪罗睡得极少,因为过度思考,他常常夜不能寐。在不眠之夜,他就起来带上自制的、头上顶着蜡烛的厚织帽子拿着雕刻刀和铅笔工作。他吃得很少,一日三餐只吃几块面包,为的是尽量增加工作时间。有一次摔断了腿,可没几天,他就又跛着腿工作了。
1544年维多利亚回到罗马的圣安娜修道院,他们之间一直还保持着联系,直到1547年2月25日维多利亚去世。维多利亚死时,米开朗琪罗就在她的身边。
1547年1月1日也就是维多利亚逝世的前一个月,他奉保罗三世之命担任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七十多岁高龄的他依然担起了重担,他把这视为神的命令。为了这项神圣的事业,他不愿收取任何俸禄,因此,很多人与他作对:下流的建筑师那尼、圣彼得教堂的行政委员会,还有怨恨他的工作方法的工人。1563年9月距离他逝世还有六个月,即将走到人生终点的他还不得不与各种怨恨斗争。
1564年2月18日在圣彼得教堂圆穹顶就要竣工时,八十九岁的米开朗琪罗却与世长辞了。他把人生的最后十七年全心地投入到圣彼得教堂的建筑上。就在逝世的前几天,他仍拿着雕刻刀和锤子,一连几个小时站着制作《基督受难像》。
这是画家米开朗琪罗的辞世之作,也是一篇遗嘱,表达了他崇高的孤独感和不可救药的绝望。正如阿甘所说:“米开朗琪罗是神秘论者,但也正好是神秘论者而不是怀疑论者,才为上帝不在人间而感到绝望。”然而,正是这种绝望和崇高的孤独,使他成为所有现代艺术和艺术家的先驱。
人生中的痛苦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有的源自大自然里疯狂残暴的力量,比如厄运、阴谋、贫穷、疾病等;也有的源自人的本身,也就是命运:即不为人的主观愿望所改变的现状和心态。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属于后一种。
米开朗琪罗一生都在与痛苦抗争。他充满了力量,他需要抗争,他为了征服而来,结果他也如愿以偿了。但征服又说明了什么?这并不是他想要的胜利。
如今收藏在佛罗伦萨国家博物馆的《战胜者》,是米开朗琪罗最得意的雕塑作品之一。作品表现了一个年轻战士,把战败者踩在脚下的那一刹那的情形。
战败者蓬头垢面,面目丑陋。战胜者体形健美,相貌俊美,一头浓密的卷发,覆盖在额头上。战败者神情沮丧,像牛一样匍匐在地上。而胜利者好像厌恶了这种胜利,所以他虽然昂首挥拳,但嘴角却流露出悲伤,目光游移向远方。胜利者又何尝不是失败者呢?
这是一个忧伤的胜利者,一个寂寞的英雄,这就是米开朗琪罗本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