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的通常规律是,动用轻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征召将士十万,同时,还要远道千里运送粮草。至于前方后方的费用,诸如招待来宾使节,补充维修兵器的费用,供给各种车辆和盔甲的费用等,每天得付出千金之巨,然后,十万大军方可出动。
以十万大军出征作战,贵在速胜。战争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士卒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兵力耗尽;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士卒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招致其他诸侯国乘机入侵。到那时,即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
所以,在用兵上,只听说有指挥拙笨但要求速战速决的,从未见过指挥灵巧而要求战事旷日持久的。长久地对外用兵而能对国家有利的,从来没有过。所以说,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
善于用兵的人,他们不会再次征兵,军粮也不用多次从国内征收。军用器材物资从本国取用,粮食给养在敌国筹集,这样,军队的粮食就会够用了。
国家之所以因为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入贫困的处境。在靠近大军集结的地方,物价必定会上涨,物价上涨就会造成国家财力枯竭,国家财力枯竭便会加紧向百姓征收赋役。这样,人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使国内十室九空。百姓的收入将要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因为诸如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补充,以及大牛大车的征调,而耗去国家财力的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境内筹集粮草。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消耗敌国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所以,要使将士们英勇杀敌,便要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士气;要使士卒勇于夺取敌军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夺得敌方战车十辆以上的,应奖赏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并且要更换上我军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战车的行列。同时,还要善待俘虏,保证他们的生活供给。这就是所说的既战胜敌人,又能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可旷日持久。懂得用兵的将领,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评论与点评
本章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的依赖关系出发,指出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危害,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
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更会乘机进攻。从速胜的观点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的物资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自己的实力,迅速克敌制胜。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军事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在古今战争中,每一位军事家都强调“兵贵神速”“速战速决”的作战道理。特别是进攻性作战,军需消耗巨大,运输任务艰难,久战不下必然造成“国用不足”“屈力殚货”。这样劳民伤财,不久将国库空虚。不仅国家的经济负担加重,而且还会使士气锐减,导致军心涣散,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一旦到了这种地步,各地诸侯将会乘虚而入,如此一来,腹背受敌,只有灭亡了。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以战无不胜的智慧而著称,但是谁想得到他也曾经吃过败仗。他打败仗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智谋不够,而是因为他违背了《孙子兵法》中一个基本的军事原则,即“久则钝兵挫锐”。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听说吴国军队在石亭(今安徽潜山)大败魏将曹休的部队。镇守关中的魏国大将张邻等人被调往东部地区支援,整个关中一带兵力空虚,于是趁机率军数万人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进入关中西部,围攻战略要地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陈仓守军不过千余人,但在守将郝昭的率领下,坚持抵抗,誓死不降。诸葛亮认为魏国援军短期内难以到达,便令蜀军用云梯、冲车迅速攻城。可是却久攻不下,诸葛亮并没有率军撤退,而是又极尽其智谋,想尽各种办法攻城,但却收效甚微,而他又不甘于吃败仗。蜀军有计策,魏军有对策,最后蜀军死伤甚众。相持二十余日,陈仓仍未攻下,而此时蜀军粮草将尽,魏国援军亦将到达,蜀军只好无功而去。
诸葛亮虽然满脑子的智慧,可是却违背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所以他吃败仗是必然的。再精干强壮的军队,也承受不了一连串的挫折,锐气自会大减。幸亏诸葛亮撤退得还算及时,否则的话,魏国的援军一到,蜀军就会腹背受敌,就算诸葛亮再聪明,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公元226年,魏文帝死,孟达以为魏国大势已去,准备归顺蜀汉。其意图暴露,被仇敌告发,他恼羞成怒打算举兵反叛。司马懿准备偷偷出兵讨伐,将领们劝其先观察孟达与吴、蜀的动静,而后用兵。司马懿认为应当促使孟达仓促迎战,然后速战速决。在司马懿进攻之前,孟达曾与诸葛亮通信说:司马懿大军一个月内不可能到达,吴蜀不必急于派兵支援。可是司马懿正是抓住了孟达的这一心理,火速派兵到达孟达城下,然后又阻挡了吴蜀援军,顺利攻下城池,杀了孟达。
司马懿不愧老谋深算,他出其不意,趁孟达惊魂未定,火速出击,截断援军,一举平叛。这就是所谓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商战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对于企业来讲,竞争的核心问题就是时间的竞争。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所以在商业活动中一定要争分夺秒,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否则错过了商机,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
1875年,美国亚默尔肉类加工公司的老板菲力普·亚默尔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在墨西哥,最近发现了类似瘟疫的病例。他马上想到,墨西哥的瘟疫肯定会从加州或德州边境传到美国,而这两个州是美国的肉类主要供应地。这两个地区一旦发生瘟疫,肉类的供应就会紧张,而肉类的价格也会随之猛涨。消息被证实后,亚默尔立即集结所有资金从这两个州购买了大量的猪肉和牛肉,并迅速运到美国东部。果然不出所料,瘟疫很快就从墨西哥边境蔓延到美国西部的几个州。为了避免瘟疫进一步蔓延,美国政府下令严禁从这几个州外运一切食品,当然也包括肉类。如此一来美国国内肉类奇缺,价格飞速上涨,亚默尔趁机把事先贮存好的肉类逐步脱手,短短几个月,他便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横财。
亚默尔有非常敏锐的市场触角,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及时、有效地把握市场先机,所以他成功了。反过来讲,如果他发现这个市场先机后犹豫不决,没有及时采取行动,那么这种发财的机会就有可能白白地从他身边溜走。
从政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在中国古代,仕途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它充满了荆棘和险恶,因此很少有人能在政治舞台上终其一生。明智者,会审时度势,急流勇退,因此他们得以安度晚年;愚钝者,当退不退,垂死挣扎,或者身败名裂,或者身首异处,下场极其惨烈。
唐朝玄宗时,有一名宰相叫萧蒿,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唐玄宗赏识。这使他遭到另一名宰相的妒忌,因此处处受到排挤。他势单力薄,无力反击,只好上书皇帝,请求还乡,唐玄宗很纳闷,问他:“我并没有厌倦你,你为什么要还乡?”萧蒿说:“我蒙受陛下的厚恩,任职宰相,富贵已到了极点,趁陛下还未厌倦我的时候,我尚能平安退下。等到陛下一旦厌倦我了,我的头颅都难以保住,到时恐怕回都回不去了。”唐玄宗觉得他言之有理,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回乡后,修园造林、修身养性,得以安度晚年。如果不知及时引退,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性命也难以保全。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军事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孙子在前面主要论述战略战术问题,而在这里则论述了后勤保障和粮草供应问题,提出了“因粮于敌”的宝贵军事思想。众所周知,在古代战争中,粮草是最主要的军需物资,如果粮草供应不上或者出了问题,那么必定人困马乏、军心大乱。如此一来,战争就几乎没有胜算的把握了。这也是历代兵家一贯主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根本原因。既然粮草这么重要,那么粮草的运输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对此,孙子还明确提出了运粮和用粮的原则,“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在当时交通运输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远道运输不仅劳民伤财,致使兵饥民疲,而且还会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最后使得“中原内虚于家”。因此解决粮草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要“因粮于敌”。
刘邦攻昌邑而取陈留,正是利用了这一战略原则。公元前208年,刘邦率兵西进,准备深入秦军腹地作战,但是孤军深入,粮草后勤补给成了一大难题,这令刘邦一筹莫展。这一天他率军路过高阳,当时的谋士郦食其求见。他一语道破刘邦的苦衷,为刘邦献上了“因粮于敌”的计策。他告诉刘邦附近的陈留县城就是一个现成的大粮仓,他建议刘邦发兵攻取陈留,因为陈留是交通要道,军需物资丰饶,而且“进可战、退可守”,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与郦食其里应外合,一举攻下陈留,解决了粮草等军需物资的供应问题。有了充足的后勤供应,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迅速攻克了咸阳,子婴请降,秦朝灭亡。
刘邦起家之初,兵力相对较弱,而要灭掉曾经强大一时的秦国,又必须深入其腹地作战,这时粮草的供应和运输便成为当务之急。刘邦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郦食其劝其“因粮于敌”,攻取陈留,从而使军队有了充实的后勤保障,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真可谓一举两得,绝妙至极。这是“因粮于敌”这一兵法思想最生动的战例。
商战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因粮于敌”在商战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思想。精明的企业家最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以战养战”“借钱生财”,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对于实力较弱的小企业、小公司来说,若能灵活掌握“因粮于敌”的技巧,借助外界之力,实现自己的经营计划,往往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美国商场上的“混世魔王”丹尼尔·洛维洛就是善于“借钱生财”的大富翁。起初,洛维洛在商场上折腾了几年,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发财,最好先用别人的钱来赚钱。他遵照这一商业规则,白手起家,后来竟然真成了美国亿万富翁。他先是贷款买了一条普通的旧轮船,然后将它改装为油船,包租出去。后来他又用这条船做抵押,到银行又借得另一笔贷款,买下另一条货船,改装成油轮后出租。如此不断发展,若干年过去了,洛维洛不断地贷款、买船、出租,生意越做越大。他的生意从美国做到了全世界,他本人也由拥有一条船的小商人变成了美国的亿万富翁。
之所以称洛维洛是“混世魔王”,是因为他曾经一无所有,却依靠别人的钱做起了“滚雪球”的生意,而且越做越大,最后竟然成了美国的亿万富翁。说起来这简直就像一个神话,其实洛维洛成功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粮于敌”。
从政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统治国家,一定要想办法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不要“远输”。“远输”不仅会使“百姓财竭”,而且会使国力遭受严重损失。
秦始皇经过多年征战,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与民休养生息,而是拒绝丞相李斯的建议,派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进攻匈奴,夺取漠南的黄河河套地区,然后又接着修筑长城、戍守边塞。戍边将士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十多年中死伤无数。为保障边塞军民生活,朝廷还征发百姓往边疆运送粮草,由于路途遥远,运送到的粮食所剩无几。全国上下男耕女织、拼命劳作,供给军需,许多百姓因此而倾家荡产,秦王朝的国力也遭到极大削弱。秦始皇病逝后,其子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继续征发百姓戍边,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的爆发,秦朝统治从此土崩瓦解。
秦始皇劳民伤财是导致秦统治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秦始皇攻打匈奴夺取河套后,虽然无力再夺取匈奴的资财来发展秦国,但是他本来可以动员戍边将士在边塞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以农养军。可惜他偏偏要从千里之外的关中运送粮草,致使“百姓财竭,中原内虚于家”,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葬送了自己的统治。
智将务食于敌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军事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古代军队的粮草运输,往往耗资巨大,还必须派兵保护粮道,这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分散作战精力。因此,历代的兵家都明白“因粮于敌”这个道理,他们经常采取从敌人处获取粮食,以战养战的策略,这样不仅有助于减轻本国沉重的经济负担,减少运输的资源耗损,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敌国的实力,这是一举两得之策。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四出祁山攻伐魏国,司马懿率将迎战。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秘密派兵抢割陇上的麦子,而自己则率军攻打另一战略要地。司马懿率军赶往祁山,并不见蜀军出战,心中生疑,后识破诸葛亮的计谋,立刻派兵前往增援。而诸葛亮借此计调开了司马懿的大军,又派精兵3万,把陇上的新麦一扫而光。司马懿得知上当后,企图回头抢夺,诸葛亮早有防备,司马懿差点被围。他突围后坚守险要、拒不出战。蜀军无奈,诸葛亮见抢来的粮草将尽,只好下令退兵。
此战虽未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诸葛亮“因粮于敌”,抢割了魏国的小麦,不仅避免了断粮的危险,而且还给魏国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战事。
商战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的发展壮大,正是通过“食敌”这一思想来实现的。很多跨国公司扩大海外业务,并不是直接向国外销售产品,而是利用当地的厂房、原料、人力等生产要素生产、加工产品,然后就地销售。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关税,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运输费用和其他损耗,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产品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
日本吉田兴业社享有“世界拉链王国”的美称,它的发展历程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食敌”这种思想。吉田兴业社的创办人和总经理吉田忠雄颇有战略眼光。创业之后,国内的市场有限,吉田忠雄就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吉田忠雄不辞辛劳,周游各国去考察,并大胆地在外国投资建厂,这在当时的日本还是比较少见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吉田忠雄先后在印度尼西亚、印度、新西兰等国建立起了分厂,他的海外市场也随之进一步被打开。吉田兴业社在世界各地45个国家中建有50多个拉链工厂,雇用外籍员工9000多人,而其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
吉田兴业社从一家小公司做到了“世界拉链王国”,其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务食于敌”,也就是利用国外市场的人力、物力等因素,直接在国外开设分厂。这样做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贸易摩擦,还加强了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吉田忠雄不愧为一位精明的企业家。
从政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智将务食于敌”,在政治上,就是指要善于运用对手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政治手段。
唐代,西川地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治安混乱、盗贼猖獗,居民常常受到侵扰。前几任地方官员治匪不力,百姓怨声载道。
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崔安潜就任西川节度使。他上任后考察前任的不足之处,制订了一套新的捕盗方案。他拿出500两银子让属下分别放置在几处闹市,并张榜公布:有能告发并逮捕一个盗贼者赏200两银子,若盗贼告发同伙或逮捕同伙者不仅可赦免其罪,而且还可以和平常人一样领赏。这一招果然灵验,告示贴出不久,便有人捕获了盗贼,送到官府。有一次,同为盗贼的两个人,其中一人首先指认了他的同伙,结果这个人立即得到赏钱,而被捕的那个人则被当众砍头,百姓见后皆拍手称快。此举传出后,诸盗贼与他们的同伙终日互相猜疑,惶恐不安,结果,有的逃出西川,有的自首了事,从此西川的治安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崔安潜可谓是一个机智过人的为官者,他惩治盗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食于敌”,即让盗贼揭发盗贼,利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前任解决不了的顽疾,真是技高一筹。
杀敌者,怒也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军事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孙子前面提出了军需供应问题,接着又提出了鼓舞士气的方法。即用“怒”和“货”来激发士兵在战斗中英勇作战,缴获敌人物资的手段。这其实是“因粮于敌”这种军事思想的延伸。因为取敌之货,得敌战车,也是用敌人的军需物资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军事手段。
高明的将领不仅善于激发部队对敌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敌忾,在战场上勇往直前,而且善于利用敌军物资,奖赏立功者,以激发斗志,提高战斗力。不仅如此,孙子还主张善待俘虏,对他们要“善而养之”,不仅以精神感召来消除他们的敌对心理,有效地瓦解敌方的斗志,还可借此壮大自身的力量,这同样是“因敌而制胜”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田单复国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公元前284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王以乐毅为将,命乐毅率领韩、赵、魏、秦、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在击破齐军主力之后,深入齐国腹地,连连攻克七十多座城池,最后集中兵力将齐国仅剩下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座城池包围起来。在随后展开的城邑攻防战中,即墨的守城将领战死,城中官兵百姓宁死不降,纷纷推举颇有军事才能的田单为将军,坚守城池。田单用反间计使燕王召回大将乐毅,转而派出一名无能的将军前来指挥五国联军。接下来田单又故意扬言,齐国士兵最怕割鼻子、挖祖坟。燕国军士中计,便割去被俘齐兵的鼻子,齐国军民见到被俘的同胞受此大辱,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与五国联军决一死战,报仇雪耻。田单见时机成熟,用“火牛阵”,借助旺盛的士气挥师出击,大败燕军,收复全部失地。
燕国派大将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以军事实力而言,齐国只有灭亡的命运,更不要说什么收复失地了。可是齐国守将田单在敌国大军兵临城下的危险处境中,能够充分运用《孙子兵法》中“杀敌者,怒也”这一军事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变不利为有利,想办法激励了守城将士的士气,最终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堪称战争中的奇迹。
商战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孙子关于“怒”和“货”的思想,用在经济管理中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然也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要素。因此,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讲,通过何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便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台塑企业是台湾民营企业中经营效益最好的企业。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与公司总裁王永庆制定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分不开的。在所有的管理制度中,台塑的激励奖金制度是最让人称道的。台塑的奖金,有年终奖金和改善奖金,即使遇到经济不景气时,台塑企业照样给员工发奖金。除了这些普通的奖金外,对于有特殊贡献的员工,公司还会额外发给“红包”。此外,为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台塑还建立了“改善提案制度”,改善提案若获得通过,还可以根据考核,将预期效益的一部分用于奖励。台塑的这些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也为台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来讲,要想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实行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再重要不过了。台塑的王永庆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才使得企业赢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从政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政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它少不了群体力量的参与。对于这项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如何使群体力量协调一致,发挥最大的潜能,是一门学问。这里所说的“杀敌者,怒也”,便是通过“激怒”的方式来激发群体的潜能。
春秋时,卫灵公与赵国结盟,按照规矩,结盟双方均要歃血为盟,可是因为赵国提出一些苛刻条件,卫灵公有些犹豫,赵国使臣涉佗见卫灵公迟疑不决,竟拽过卫灵公的手强行用刀划出血来,滴在酒内,卫灵公当众受到了侮辱,不久便病倒了。众大臣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气愤,纷纷主张攻打赵国,杀掉涉佗。可是有一位大臣却认为,两国刚结盟就彼此发生战争,会失信于全国百姓。
卫灵公听后有些无奈,也很失望。这时有一位大臣王孙商向卫灵公献上一计:“既然赵国提出了很多无理的要求,那么在这些条件中可以再加上一条,对全国百姓说赵国同我国结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每家必须出一个人去赵国做人质,这样百姓们必定会怨恨赵国,大王便可以有借口攻打赵国了。”卫灵公听后十分高兴,连声说妙,遂令全国动员出兵攻赵。百姓们当然都希望合家团聚,所以极力支持卫灵公攻赵。赵国听说卫军大举进攻,难以仓促应战,只好斩首涉佗,向卫灵公谢罪。
卫国的大臣王孙商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运用的就是“杀敌者,怒也”的兵法策略,他深知作为一名国君要想发动一场战争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想让老百姓信服,并积极去杀敌就没那么简单了,因此他向卫灵公提出了激怒老百姓的策略。
兵贵胜,不贵久
故兵贵胜,不贵久。
军事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兵贵神速”,历来为兵家所推崇,所以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强调“速战速决”的作战思想。在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的保证,谁抢先占领了战争的先机,谁就最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孙子在开篇就详细论述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因此提出进攻作战应该速战速决,宁可“拙速”,不可“巧久”。这种速战速决的作战原则,无论在古代战事还是在现代战争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云南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清朝新任云贵总督张凯嵩、新任云南巡抚刘岳昭分别滞留四川、贵州等地,镇压贵州起义军。1868年初,滇西起义军领袖杜文秀见清军兵力较为分散,趁机领兵10万,分路并进,围攻了昆明城。此时起义军与城内清军相比明显地占据优势,但杜文秀等人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列兵城下,挖壕筑堡,准备“坐困”昆明城中的清军。由于杜文秀实行了这种持久作战的方针,给清军以喘息之机,清军借机调整力量,调派援军向滇西起义军反扑过来。3月,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带着3万清军增援昆明,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为昆明城内清军疏通了粮道。另一路清军则配合抄袭了起义军的后路。5月,清朝新任云贵总督刘岳昭又率2万清军来解昆明之围。城内清军也趁机杀出。起义军四面受敌,陷入重围,在清军的内外夹击下,于1869年9月,起义军全军败退。
起义军攻城之始,兵力与城内清军相比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并没有抓住有利战机,倾力攻城,而是企图以打持久战的方式,将清军困死在城中。而这一点正是违背了“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原则。此时城内的清军见起义军并没有马上攻城,便火速请求各地清军支援,结果起义军腹背受敌,陷入重重包围,不但没有困死城内清军,反而差点全军覆没。滇西起义军功败垂成,给后人以深刻的教训。
商战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兵贵神速”,在战争中,时间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在商战中,商机稍纵即逝,时间因素十分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如果稍有迟缓,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商战中一定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要能够对市场信息以及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反应,制定出应对策略,从而避免损失。
健力宝饮料曾经辉煌一时,想必很多人还记得它。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成功来自于速度。1984年4月,健力宝饮料刚刚试制成功,尚未装罐。此时,厂长李经纬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亚洲足球联合会将在广州举行会议。李经纬决心抓住这个契机,把健力宝推向世界。可是距会议召开还剩不到10天,时间十分紧迫。但是李经纬深谙“兵贵神速”“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他火速从香港买进一批空易拉罐,又请深圳百事可乐的工人利用空闲时间将健力宝迅速装罐,终于抢在亚足联会议召开前把100箱装帧精美的易拉罐健力宝送到了会议桌上,健力宝饮料果然受到了与会国际友人的好评。就这样,健力宝轻而易举地就打入了国际市场。
健力宝的成功似乎有些传奇色彩,然而它的成功却并非偶然,它与李经纬厂长迅速捕捉商机,并且善于利用商机的经营思想是分不开的。
从政谋略的阐释与应用
时间因素,无论在军事斗争中还是在政治斗争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争取了时间,就等于把握了胜利。
五代时期,后唐军在中都大败后梁军,抓获后梁军统帅王彦章,后梁的主力部队只剩下大将段凝所统率的一支生力军。天平节度使李嗣源建议后唐国君李存勖避开段凝,直取大梁,擒住梁主朱友贞,就能迫使段凝投降。李存勖采纳了李嗣源的建议,并命他率先头部队连夜出发,马不停蹄,直扑大梁。
李嗣源行至曹州,后梁守军以为后唐军自天而降,大开城门,不战而降。这时,部队已十分疲劳,将领们也纷纷要求稍作休息。李嗣源却让将士们继续坚持,拿下大梁后再作休息。
曹州被后唐占领的消息迅速传到大梁,朱友贞急得团团转,只好命段凝回师急救,却杳无音信。李嗣源率后唐军迅速逼近大梁。朱友贞听说后唐军已到,绝望之中,自杀身亡,大梁城不攻自破。后来,段凝接到告急书后,慌忙回师大梁,未及大梁,就已得到朱友贞自杀身亡的消息。段凝国破家亡,只好投降了后唐。
后唐灭掉后梁,时间是取胜的关键因素。试想,如果不是李嗣源力主将士们连夜直逼大梁,后梁还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