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中长期(2015—2030年)主要农产品供需变动趋势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供需变动趋势,其次主要采用中国农业政策分析模型(CAPSiM)——全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GTAP)链接模型开展我国未来主要农产品供需趋势预测。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供需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农业增长以牺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1980—2015年,我国农业GDP年均增长达4.6%。从种植业内部看,在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受需求增长的驱动,蔬菜、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大农业上看,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渐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并举发展。但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高投入―高产出来实现,并伴随着土壤质量退化、地下水持续下降、面源污染加重和农业生态日趋恶化等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消费总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食物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食物品质和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在食物消费总量显著增长的同时,人均大米、小麦和其他口粮消费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蔬菜消费大幅增长,同时,植物油(包括大豆油)、食糖、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消费以较快速度增长。但受一味追求高产目标的影响,国内许多农产品的质量还难以满足收入增长对食物质量提高的需求,时常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影响着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和信赖。
2005年以来,中国农业已经进入“总量难以平衡,结构明显短缺”的新阶段。21世纪初之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和需求基本同步增长,农产品供需基本能够保持“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从2005年以来,食物消费总量增长的速度开始明显高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物生产增长的速度。食物总的自给率已从21世纪初的100%下降到现在的95%,近几年年均下降近0.5%。目前玉米等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是政策干预的短期结果;饲料(饲料粮和饲草)、棉花、糖类、食油、牛羊肉和奶制品等进口压力不断加大,“总量难以平衡,结构明显短缺”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的常态。
(二)中长期农产品供需变动趋势预测
1.宏观经济与社会指标设定
为了分析中长期(2015—2030年)我国不同农产品供需的变化,我们对经济增长、城市化率、未来工资增长率、城乡收入价格弹性和不同产品的技术进步做了一系列假设和判断。这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GDP增长率:2016—2020年,年均GDP增长6%~7%;2021—2025年,年均GDP增长5%~6%;2026—2030年,年均GDP增长4%~5%。
(2)未来农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减小。与此同时,最近的变化趋势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例如,2010—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6%,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的7.7%。因此,我们假设,2016—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2%,2021—2030年年均实际增长5.3%;2016—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6%;2021—2030年年均实际增长4.8%,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3)人口增长率。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我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为此,预计在2016—2020年,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65%,到2020年人口达到14.2亿;2021—2025年,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21%,2026—2030年,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10%,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
(4)中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6—202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城镇化率到2020年将达到60%;2021—2030年,城镇化年均将提高1.6%,城镇化率到2030年将达到70%。
(5)农业研发:国家将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但是随着单产提高的边际成本增加,科技水平的贡献率有下降趋势。
(6)全球粮食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在2016—2025年主要参考美国农业部USDA和OECD-FAO农业展望的预测结果,在2026—2030年假设国际农产品价格平稳。
2.中长期(2015—2030年)农产品供需变动趋势预测
对我国主要农产品未来供需变化趋势做分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和贸易(其中,自给率为总产出占总产出与净进口之和的百分比)的预测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总的结论是:未来10~15年,我国许多农产品供需失衡将更为突出,这种局面将延续到2030年左右。下面按产品介绍主要的预测结果。
(1)我国饲料需求的增长在未来15年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增长,自给率将不断下降。在现有农业生产资源、政策、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条件下,到2030年,大米和小麦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尽管玉米之前受政策干预影响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但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增长,我国对玉米饲料的需求将显著增长。如果不采用关税配额制管理,到2030年,玉米进口将超过3 700万吨,而2015年玉米进口为40多万吨;玉米自给率也将由现在的供过于求下降到2030年的87%。大豆供需缺口也将进一步加大。
表1 主要农作物在2015—2030年供需平衡及播种面积的预测
续表
注:-表明居民并不直接消费棉花,而是棉花的制成品(如棉布和衣服等)。
资料来源:CAPSiM模拟结果。
(2)我国糖和食油的需求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供需缺口将逐渐扩大。我们预测,食糖的自给率也将由2015年的76%降低到2030年的49%;油料作物自给率到2030年将保持在87%左右。
(3)我国棉花生产将逐渐萎缩,棉花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在确保新疆棉花生产的情况下,棉花自给率也将由2015年的76%降低到2030年的71%。但棉花生产也挤占了新疆等地有限的水土资源。
(4)蔬菜和水果(包括瓜果)产量将稳定增长,而且将依然保持一定出口比较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蔬菜和水果出口国之一,未来将继续保持微弱的比较优势,2030年蔬菜自给率将保持在104%,水果自给率将保持在100%。
表2 畜产品和水产品在2015—2030年供需平衡预测:在大量进口饲料粮的情况下
资料来源:CAPSiM模拟结果。
(5)在养殖业部门,除了水产品外,许多畜产品的生产和供需缺口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粮贸易政策和草牧业发展政策。我们预测未来15年水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略有进口,但畜产品供需平衡存在不确定性。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未来的食物安全,主要是畜产品的供给安全,是增加畜产品进口,还是增加饲料粮进口,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和稳定的政策。如果放开饲料粮市场,通过进口饲料发展国内畜牧业,除了牛羊肉和奶制品以外,其他畜产品供需基本保持平衡。但在限制玉米进口、不重视草牧业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畜产品进口将显著增长,并高度依赖于不可靠的国际市场供给。除了进口猪肉和禽肉外,牛羊肉和奶制品进口增速将更为显著。到2030年后,多数畜产品自给率将下降到70%~80%。
3.未来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的经济影响
(1)由于玉米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在2010年从玉米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受政府市场政策的影响,近些年国内玉米价格较高,使得玉米过度供给,积累了大量库存。从2016年开始,政府逐步终止了政策干预,并实施玉米去库存。未来几年中国将平衡国内玉米生产和需求,在2020年后将出现玉米供给缺口。根据上一节中长期基准情景的结果,假如不使用玉米配额关税,到2030年玉米进口将增加到3 715万吨,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畜禽业生产。假如中国继续执行目前的玉米配额政策,尽管玉米可以保持较高自给率,但是畜禽产品(特别是猪肉和禽肉)将大量进口,猪肉与禽肉的自给率将从2015年的99%下降到2025年的95.6%。
(2)如果未来能够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玉米的自给率。首先,本研究基于田间实验数据和专家判断法,获得转基因抗虫玉米的主要特性。然后,利用GTAP模型,设置不同政策情景模拟抗虫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种植的潜在经济影响。在农田层面,抗虫转基因玉米将提高玉米单产,减少杀虫剂和劳动力使用。整体而言,抗虫转基因玉米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玉米价格,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增加全社会福利。玉米自给率在正常严重程度病虫害情景下能够提高约2%,如表3所示。
表3 2025年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对玉米供需的影响
(3)抗虫转基因玉米技术的采用对社会经济产生正面效应。在国家层面,在一般的病虫害情况下,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将使我国GDP提高约534亿元,如表4所示。另外,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将增加消费者福利和畜牧业的收益。转基因玉米种植将节约农地,其他作物也将从中受益。但是,由于杀虫剂使用的减少,化工部门的收益将减少。
表4 2025年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的宏观经济影响
注:结果来自于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情景与基准情景的比较。
(三)新时期主要农产品生产调控方向
第一,对国家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口粮和畜产品采取“自给”的政策目标与“保”和“挡”的发展策略。口粮(大米和小麦)是真正能够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食物。据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将从2012年的70亿增加到2050年的96亿,增长36%。新增人口中95%以上来自现在的低收入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和西亚等)。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势必导致全球口粮需求增加,加剧全球口粮需求竞争。从中长期看,中国要坚持“保”口粮生产,确保中国口粮绝对安全;同时,中国口粮需求总量已开始下降,“保”口粮自给的目标能够实现。“保”口粮的目标要从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举转变。
中国未来的食物安全主要是畜产品的供给安全。首先,随着未来国民收入的提高,畜产品需求还将成倍增长,如果不能确保生产的快速与持续的增长,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其次,畜产品不属于关税配额制管理下的产品,畜产品的进出口基本上取决于本国畜产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及品质。最后,一旦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生畜产品卫生和疾病等问题,会引起全球贸易的连锁反应和禁运。所以,国际畜产品市场是最不稳定的市场之一。各国的发展经验也都表明,为保障畜产品供给,畜产品需求基本来自国内的生产。
第二,对与口粮和其他食物生产争地并影响畜产品生产成本的饲料粮采取“进”的长期政策目标和“压”的短期发展策略。加快玉米市场改革进程,近期采取“压”的短期发展策略,中长期采取“进”的政策目标战略。从畜牧业发展和食物或畜产品供给安全上看,需要采取进口的长期政策目标。近期我国玉米实施了“挡”策略的教训是深刻的,结果不但影响了畜牧业生产并导致畜产品的大量进口,而且还造成了玉米替代品(如大麦、高粱、DDG和木薯等)进口的剧增(2015年粗粮等玉米替代品进口超过4 000万吨),未达到“挡”进口的目的,同时还对国内适宜生产杂粮的偏远地区造成冲击,对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玉米要慎重采用“挡”的策略。
延续大豆“进”口的政策目标,确“保”国内大豆优势主产区的产量。随着我国居民未来收入增加,畜产品、奶产品和食用油等需求量快速增长,大豆作为蛋白质饲料需求将快速增长。同时,大豆国际市场还有较大的供给潜力,进口大豆还可节约国内水土资源。国内大豆主产区东北和内蒙古生产的大豆品质较高,为满足国内对高品质大豆及制品的需求,需确“保”主产区的大豆生产。
第三,对国家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油料和糖类作物在主产区采取适度“保”的政策目标和适度“进”的发展策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食油和食糖需求还将不断增长,但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也将逐渐下降,受国际市场冲击将不断加大,未来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得到适度的增长。因此,在油料和糖类的主产区,建议实施适度“保”的政策目标。我们预测食油和食糖进口将显著增长,自给率将继续下降,即使我国能够大幅度增加国内油料与糖料作物生产,也无法改变食油和食糖需求依靠进口的局面。所以在贸易上,建议采取适度“进”的发展策略,增加进口也将缓解国内水土资源压力。
第四,对改善食物营养和膳食结构并具有市场比较优势的蔬菜和水果采取“保”的政策目标和适度“出”口的发展策略。我国蔬菜和水果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挥蔬果的比较优势,提高产量和品质,确保食品安全,实施积极适度的“出”口策略,对改善居民食物营养和健康、促进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对国家食物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农产品采取“进”的政策目标和“压”的发展策略。棉花、麻类、烟草等非食物农作物生产占有有限的水土资源,影响国家食物供给和安全;同时这些作物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随着劳动工资的提高,比较优势正逐渐下降;相比价格较低的进口产品,国内产品对下游的加工行业的生产、出口和就业也产生不利的影响,放开市场对促进我国纺织与服装以及烟草加工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