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男孩与狂犬病疫苗的发现
狂犬病在当时仍是不治之症,即便在2010年,全世界仍有2.6万人死于本病。在古代,人被疯狗咬过或被患者传染后,相当于判了死刑。我国晋朝医生、炼丹士葛洪(284—364)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一种治疗狂犬病的办法,有了一些免疫学的影子:杀死疯狗,用狗的脑子敷在被疯狗咬伤的患处,可以取得一些治疗效果。不过,从整个历史来看,只能采取两种办法:杀死疯狗,控制患了疯狗病的人,以免引发更多感染。
1804年,德国科学家格奥尔格·戈特弗里德·青克(Georg Gottfried Zinke)率先用疯狗的唾液感染了兔子与鸡,揭开了科学认识狂犬病的序幕。随后在1813年,两位法国医生弗朗索瓦·马让迪(Francois Magendie)与吉尔贝·布雷谢(Gilbert Breschet)用狂犬病患者的唾液感染了狗,证实了该病在人与动物身上发生类似病程。但人们对病因研究进展不大,医生针对疯狗咬伤束手无策,直到巴斯德改变了此类患者的命运。
巴斯德在鸡霍乱与炭疽疫苗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激励他向寻找狂犬病疫苗进军。1880年12月,他用骆驼毛刷在一个死于狂犬病的9岁幼童的口腔里获取了适量黏液,然后接种了两只兔子,不到两天,兔子就死了。巴斯德原以为狂犬病也是一种细菌性疾病,但他发现无法用患者的血液传染狂犬病,而且用一般细菌过滤的方法,无法过滤这种病原。他们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病原,一般的培养办法也无法培养出病原。但他们用脑组织与脑脊液培养病原取得了成功。这使他确信狂犬病是一种神经性疾病,病原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他们通过干化脊髓5~10天来弱化病毒的毒性,结果获得了减毒疫苗。
到了1883年,巴斯德实验室中已经有了四条对狂犬病毒免疫的狗,就是反复接种弱化病毒产生的结果。1885年,巴斯德在国际医学会议上报告了他们的工作,除了没有在人身上试验外,他们在50条狗身上试验都取得了成功。随后,通过两个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小男孩,验证了狂犬病疫苗的成功。
第一个小男孩叫约瑟夫·迈斯特(Joseph Meister)。1885年7月6日,巴斯德首次在迈斯特身上接种了他发明的减毒疫苗。小迈斯特于两天前被一条疯狗咬伤,多达14处,在当时,相当于被宣判死亡。巴斯德在征求两位医生的意见后,决定提前进行人体实验,将尚未成熟的疫苗技术用于迈斯特。他在10天内为迈斯特接种了13次疫苗。巴斯德早期的方式是渐次接种毒力强的疫苗——最后接种的疫苗病毒株的效应本就可以引起狂犬病,经过免疫过程后,迈斯特没有发病,疫苗获得了成功。迈斯特后来成为巴斯德研究所的守夜人,直到逝世。
第二个小男孩叫让·巴蒂斯特·朱皮耶(Jean Baptiste Jupille),在治疗小男孩迈斯特3个月后,这位15岁的牧羊娃朱皮耶,因保护其他人而被疯狗严重咬伤。在巴斯德那里,勇敢的朱皮耶也被成功治愈。至今,巴斯德研究院仍树立着巴斯德和少年朱皮耶的雕像,传颂这个故事。
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疫苗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远至北美、俄罗斯,都把被疯狗或狼咬伤的患者送到巴黎救治。不过,当时有人指责,巴斯德本人并没有行医执照却治疗狂犬病患者,是不合法的。但当时巴斯德聘请了著名的儿科大夫全程密切监护。而且,疫苗挽救了这么多人的生命,没有多少人愿意难为这位科学伟人。
经过巴斯德、科赫等人的研究,微生物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病原生物致病理论也得到全面确立。微生物学的发展,不但使许多疫苗被开发出来,而且为后来的抗生素的发现打下了基础。制药业将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抗生素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