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管理靠文化而不是制度
企业之所以要对员工进行奖惩,并不是为了对人进行管理,而为了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人的潜力。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最好不要利用公司制度,而要依赖企业文化。因为制度有漏洞,可以被有心之人利用,但人们却无法摆脱企业文化和氛围的约束。
古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检验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原则是:在制度的约束下,员工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完成了任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形都能运用这个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企业发展的“秘方”上,是愚蠢的,是一种盲目的冒险行为。正确的方法是,专注要点。
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效益。企业内部的三大要素是人、财、物,其中财和物又是依靠人来运用的。因此,管理的根本还是对人的管理,关键点就是管人的方法具体如何。
管人的理论有很多,方法也不少。但很多管理理论,都存在先天的不足,比如,今天经常听到“靠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企业”就是如此。原因有三:首先,这种制度更多的是约束人,而不是激发人;其次,这类制度能够解决有形的问题,而无形的、关于人心的问题则无法解决;最后,再好的制度都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无法让人自觉地遵守这些制度。
人,不是冰冷的机器,用制度和流程来管理和约束人,仅适用于管理的初级阶段。被动地接受管理,员工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反而容易让结果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企业对人的管理,可以分为三种:“人治”“法治”和“德治”,其中,“人治”就是由人来管理人,“法治”就是用制度来管理人,“德治”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人,而“德治”却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目的是激发人,引导人们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作用也是无形的,会影响、同化和激发企业中的每个人,使他们自觉、自发地工作。因此,统一和规范员工思维和行为的不是企业制度,而是企业文化。
企业通常由很多个人组成,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系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治企也是治人。只有将所有的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大家都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努力,企业才能取得最大利益。古语“恩威并施,此为治也”告诉我们,不仅要用利益留住人,还要用企业文化来塑造和提升人。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重视,只有这种感情得到满足,员工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做事。企业文化的广义概念,不是公司宣传册上的那些口号,更不是愿景、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条理,而是一种随时存在的氛围。这种氛围虽然无法用言语描述,不能量化,但只要能够营造出来,就能够感染人、同化人、改变人。
企业文化的作用比制度的表面强制作用更大,企业的特定风格决定着员工和企业做事的方法和成效。只要营造一种好的、对企业发展有利的氛围,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顺风顺水,而营造这种氛围的过程,就是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文化的问题。前几年,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很多企业都引进了“空降兵”,可是大多数“空降兵”都惨淡离开。研究之后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空降兵”无法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不都是“自上而下”的,但“空降兵”的改革却是“自上而下”的,因为他们本身都是高管。要想让“空降兵”发挥出最大作用,并不是要对制度和流程进行改革,而是要适应新的企业文化,而很多“空降兵”都忽视了这一点。
只有先融入企业,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让老板和员工感受和认识到这些确实是问题,确实需要改变,之后再采用适当的方式来逐步改变。一上台就大搞特搞,只能将团队搅乱。
精益生产中的TQC、OEC、六西格玛等,只是简单的学习和模仿,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将其上升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才能运用自如,才能真正发挥出它们的最佳作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生产和日常的经营管理都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都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具体运用。任何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仅采用一套流程和系统还远远不够,只有将其上升并形成一种对应的企业文化,才能从思想上统一和指导具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