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法理论与实践(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担保权之效力及优先次序

企业资产担保权之效力主要者为担保权当事人间之权利义务关系、优先次序规则之确立、第三债务人之权利义务关系及担保权人之担保权实行权。关于当事人间之权利义务关系,草案之设计系尽量由当事人依契约自由为之,已如前述,故草案第四章置重者在担保权之优先次序。

(一)担保目标之用益、授权

企业资产担保权之设定,应不得有碍企业之继续经营,故企业设定之资产担保权原则上为非占有型担保权,于担保权设定后,除另有约定外,担保人仍得继续占有担保目标,利用担保目标之资产营运,或为有形资产之使用、收益,或为知识产权益之授权使用(草案第二十条第一项)。然所得之利益,是否为企业资产担保权效力所及,则应依第二十一条至第二十三条规定定之。至企业资产担保权于有形资产若系以占有为公示方法者(参照草案第九条第二项),担保目标之占有已移转于担保权人,担保人对之无上述用益权。不仅如此,如担保权人本其实行权,通知担保人实行时,担保人对担保目标享有之使用、收益或授权之权能,当即丧失(同条第二项),以确保担保目标之价值。此际,担保权人从速占有担保目标(第三七条),方属最佳策略。

(二)企业资产担保权之效力及于担保目标之价值代替物

担保目标之价值代替物为企业资产担保权效力所及,此在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扮演重要之功能,盖此种担保权之特色,即在担保权设定后,担保人于其企业经营上,对于目标得继续用益、出售、加工制造,或为其他处分,故就因此获得之收益或任何价值代替物(proceeds),只要仍可得辨识(identifiable)为担保目标之范围者,原则上均应为担保权效力所及,继续成为担保目标,此亦为浮动担保权之目标所以流动、浮动之原因所在。但企业固定资产担保权之目标因系特定者,故其所能及之价值代替物范围,较诸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小多矣。

A.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部分

1.价值代替物之范围

(1)担保目标为有形资产,其附合物、混合物、加工物。但有形资产附合于不动产者,不在此限(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一款)。简言之,担保目标除不动产附合以外之添附物均为担保权效力所及,然担保目标如系附合于不动产者(民八一一),则因不动产原则上非企业资产担保权之目标物,故例外不能成为本款规定之价值代替物,此际,仅能就有形资产灭失而受损害之价额补偿请求权(民八一六),依本条第一款第四项之规定,成为代替物。又添附物为担保权效力所及之情形,仍以添附时担保目标价值与添附物价值之比例计算之应有部分为限。且担保债权低于担保目标价值者,则应依担保债权与添附物价值比例计算之(同条第二项)。因此,担保权人于添附物上之担保权将成为应有部分之担保权。上述规定于添附之物中,有同属于一人所有者,亦均有适用(同条第三项)。盖添附系指不同所有人之有形资产附合、混合,或与他人之技术、劳力结合,并不包括自己之资产相互结合,但此种情形,于担保人制造生产过程中,乃事所多有,自应一并规定及之。再者,同一有形资产上有复数担保权,依第一项第一款在加工物、混合物或附合物上存在者,其担保权之优先次序仍依加工、混合或附合前之次序(同条第四项)。担保目标为原料、半制品时,企业须用以生产、制造成为各种产品(products),乃企业经营最为常见之过程,而此种担保目标之变动性,则为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重要特色,故各该产品、成品应为原物料之价值代替物,必须接替原担保目标成为担保目标之一种,此为上述规定意旨所在。

(2)担保目标为债权者,担保人所取得之利息、迟延利息、违约金、清偿而受领之给付或因不履行之损害赔偿(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二款)。凡以债权为目标之担保权,其担保物之范围应及于利息等之孳息;又因不履行之损害赔偿与原债权间具有经济上之同一性,系原债权之价值代替物;至因债务清偿而受领之给付,无论是金钱、有形、无形资产,甚或是不动产、船舶、航空器等(草案第七条第二项),正是债权担保权人所支配目标交换价值之实现,均应为担保效力所及之范围。

(3)担保人因担保目标之使用、收益或其他处分而取得之有形、无形资产(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三款)。准此,担保目标之天然孳息、法定孳息,固属之,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担保人对于担保目标,常具有依营业常规处分之权,从而,其出售或互易而取得之价金或各项资产等,亦属担保目标之价值代替物。至若非属营业常规之处分,不但处分目标仍为原担保权效力所及,且处分所得之价值代替物亦为担保权效力所及,遂有双重担保之效力。

(4)担保人因担保目标毁损、瑕疵、灭失、权利无效所得受之赔偿或其他利益,包括因此所生之保险金或其请求权(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四款)。此为担保物权物上代位物之范围,故此等价值代替物应为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效力所及,更属当然。

2.须得为辨识者(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五项)

上述之价值代替物为担保权效力所及,仍须以该代替物可与其他非担保权目标或其效力所及之资产,足以分辨为前提,盖如无从辨识,担保目标将失其特定性。至担保权人如何掌握此要件,乃于担保契约中如何约定及实务运作上如何监控担保目标进出流向之问题。

3.公示方法(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五项)

代替物如仍具辨识可能性者,原则上当然继续为担保效力所及,于下列代替物,担保权人即无须进一步采取对抗第三人效力之手段,即可继续维持其担保效力:(1)代替物为金钱、有价证券、应收账款或存款账户之存款。盖此种代替物通常仍在担保人手中,为担保效力所及,无碍于交易安全。(2)代替物为原担保目标公示方法效力所及者。例如,担保目标为所有现有及将来取得之存货,并办理登录,则出售存货后,以其价款所新购得之存货,或存货互易所取得之存货(proceeds of proceeds),因已成为存货,而非单纯之代替物,故无须另采取公示方法,即为担保效力所及。但担保目标为银行之存款账户,而以控制为公示方法,担保人领取存款购得之存货,即非担保效力所及,因存货需以登录为公示方法。除上开所述之代替物外,如欲产生对抗第三人之效力者,担保权人仍应于担保人取得代替物后二十日内,依该代替物之性质,办理登录、占有或控制,始得成为具对抗第三人效力之担保权目标,详言之,于此二十日内,虽未采公示措施,就该代替物存有担保权,并得对抗第三人之效力,尚仍存在,但逾二十日后,则将失对抗第三人之效力,无论于二十日后,已否采公示措施均然。

4.代替物为金钱时之计算方法

上文1所述范围价值之代替物,若系金钱,却有非担保权目标之其他金钱混入(包括混合)时,应以混入前之总金额为该担保权人所得主张之数额。但如混入后,其总金额有低于混入前总金额者,以混入时至担保权人对之主张担保权时,其间之最低数额,为担保权人所得主张之数额(草案第二一条第六项)。按金钱具有流通性,其辨识可能性更是高难度,是以,于不同来源之金钱相混时,为维持担保目标之一定价值,英美法依信托法原理之衡平原则,发展出“期间最低价值法”(the lowest intermediate balance rule)计算法[12],以判断担保人占有之金钱,何者属于价值代替物之额度(参照“示范法”第10条第2项、UCC9-315(b)(2))。例如,(1)将出售存货后所得价款一百万元存放于某银行账户中,在担保权实行之时,该银行账户之结余为二百五十万元,担保权效力及于一百万元。(2)如一开始仅将一百万元收益存入账户时(其后均未有任何收益形式之金额存入),该账户结余为一百五十万元,嗣后减少至五十万元,而在实行之时又增为七十五万元,则担保权效力及于其间中之最低余额五十万元。于价值代替物之金钱存入金融机关所开设账户时,因该账户亦为担保权效力所及,故如有其他金钱混入时,亦应同上述方式处理。

据上可知,担保目标之价值代替物为担保权效力所及,其范围极广,但草案另有规定者,如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则不在此限(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项)。实则,本于当事人之间之权利义务关系,得自由约定之原则(草案第四条),当事人得缩小此项价值代替物之范围,自属当然。

B.企业固定资产担保权部分

因企业固定资产担保权之目标系属特定,且其性质上,通常非供作经营活动上处分之用,故就其担保权效力所及之范围,除本法另有规定外,担保目标为有形资产者,除适用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四项外,其余准用民法普通抵押权、动产质权之规定;其担保目标为无形资产者,准用民法权利质权之规定(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七项)。亦即担保目标为有形资产者,其动产附合物、混合物、加工物为效力所及,并依同条第二项至第四项办理,否则,系准用民法担保物权之相关规定,此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完全不同。

(三)担保权以知识产权益为目标之效力特则

1.例外之一:担保目标为知识产权益者,其担保之效力不及于授权他人利用所取得之授权金,因他人侵权行为所得之损害赔偿,或因该知识产权益之改编、改作、再发明及其他相类事项所生利益。但契约另有约定者,依其约定(草案第二十二条)。

2.例外之二:企业资产担保权之目标为有形资产者,其效力不及于该目标所使用之知识产权益;以知识产权益为目标之担保权,其效力不及于使用该知识产权益之有形资产,及依该知识产权益所产生之有形资产。但契约另有约定者,依其约定(草案第二十三条)。

(四)优先次序原则之确立

担保权之优先次序乃担保权之灵魂,建立明确及可预见之优先次序规则,系担保法之首要目标,草案依时间在先,权利在先(first in time,first in right)之物权优先效力基本原则,规定本法之担保权间或与其他法律规定之担保权间之优先次序(草案第二十四条第一项):

1.担保权若无须以登记、登录、占有或控制为成立要件或对抗要件者,台湾“民法”之债权质权、台湾地区“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第一项及第六百一十二条之特殊留置权等,应以成立之先后定其优先次序(同条第一项第一款)。

2.担保权若系以登记、登录为公示方法者,则应依登记、登录之先后时间,定其优先次序(同条第一项第二款),如企业有形资产于设定企业固定资产担保权,并经登录后,再设定动产担保交易法之动产抵押权,且经登记时,前者之担保权应优先于后者之担保权。

3.担保权若系以占有为公示方法者,则应依占有之先后时间,定其优先次序(同条第一项第三款)。

4.以金融机关之存款账户为企业资产担保权之目标,并以控制为公示方法者(第十条第一项),依控制之先后时间定其优先次序(同条第一项第四款)。

5.如同一担保目标上有上述第一款、第二款或第三款之担保权同时存在者,则依各该担保权成立、登录、登记或占有之先后定之(同条第二项);如同一债权上有权利质权及已经登录之企业资产担保权存在时,应依债权质权成立之时间与企业资产担保权登录之时间定其优先次序。

本条第一项所谓“法律另有规定”,如本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一条或“关税法”第九十五条第四项(参照释216)是又登记、登录、占有、控制或为担保权之对抗要件(如本法之占有),或为成立要件(如动产质权),然各担保权系以登记、登录、占有或控制为担保权之公示方法则无以异,为统一用语,本法就登记、登录、占有或控制概以公示方法称之。另外,为使担保权之优先次序适用相同之原则,以确保优先次序之透明性及确定性,本条规定之担保权适用优先次序原则,包括本法之企业资产担保权间之优先次序及企业资产担保权与其他法律规定之担保权(如民法之权利质权及特殊留置权、动产担保交易法规定之担保权等)间之优先次序,甚或其他法律规定之担保权间之优先次序均适用之(如民法之权利质权间),此观本条第一项使用“企业资产担保权与其他担保权”一语即明。

(五)优先次序例外之一

企业资产担保权之担保目标,如有存款账户,经以控制为公示方法者,其效力优先于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第一款之担保权,或以登记、登录为公示方法之担保权(草案第二十五条)。例如,成立在先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第一款之担保权,或以登记、登录方法取得对抗第三人效力在先之担保权等。

(六)优先次序例外之二

就有形资产之担保目标支出费用而对该目标有留置权者,优先于依法次序在先之担保权。但支出之费用为有益费用者,仅于所增加之价值范围内为限(草案第二十六条)。又本条之留置权人未限于善意,乃因本条得主张留置权者,仅为对有形资产支付必要费用(如修理),或支出有益费用,而此足以维护或增加担保目标之价值,不但对担保权人有利,且所增加之价值本亦非担保权人支配之范围也。

(七)优先次序例外之三

同一之票据或其他具有流通性之有价证券,有多数企业资产担保权存在者,以占有为公示方法之企业资产担保权优先于以登录为公示方法之企业资产担保权(草案第二十九条第一项),此为确保流通性有价证券之流通性(negotiable)而设。

(八)优先次序例外之四——购置款担保权之超级优先次序

以非付现(sales on credit)方式购置及出售有形资产,是现代商业经济之重要活动。当企业进行此种交易时,企业所购置之资产,常成为未付价款之担保,是为“购置款融资交易”(Acquisition financing transaction)。出卖人或债权人依购置款融资交易就买卖目标物取得之担保权,其主要类型包括附条件买卖、融资租赁、动产抵押等,指南概以“购置款融资担保权”(An acquisition security)一词称之,惟UCC、新西兰动产担保法则称为“购置款担保权”(purchase money security interest),无论名称为何,其旨在使当事人得安排各种担保手段,从事非付现交易,从而买受人购置企业资产,简捷易行,有利企业之经营及发展。可见,购置款担保权于现代商业活动中占有重要之功能。然而由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目标包括现在及将来取得之资产,且担保权之优先次序系以登录时间之先后定之,纵使担保目标为将来取得之资产,其结果将使得担保人将来取得之资产均有成为企业担保权目标之可能,果尔,促进新融资,获取新资产之购置款融资交易将无由实现,甚至,无人愿意以非付现方式,出售资产于担保人,担保人之企业经营必难以为继,且与浮动担保权,重在以担保人继续营运之收益价值偿还债权之功能,显然背道而驰,是以,于运用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筹资或融资之情况下,必须为购置款担保权建立特别之优先次序,方能促进企业之永续经营,及鸿图大展[13],草案遂有第三十一条购置款担保权优先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规定。又基于本条之上开意旨,应解为本条系强制规定,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人不得与担保人事先约定排除其适用,事后,则无不可。

依草案第三十一条之规定,购置款担保权不以企业资产担保权为限,附条件买卖、融资租赁等亦包括之(草案第三十一条第四项),且仍属担保权之一种,规范该担保权之法律,均有其适用;惟此种担保权需符合下列要件:

1.须下述两种担保权之一,(1)担保人尚未给付价金,该企业资产之出卖人为担保该未付价金所设定之担保权。易言之,出卖人将资产以非付现方式出售于买受人,为担保未付之价款,乃以该资产设定担保权,担保权人即为担保目标之出卖人,附条件买卖为其典型。(2)对担保人取得之企业资产提供融资者,该提供融资人为担保其融资债权所设定之担保权。易言之,买受人于购置资产时,向第三人融资,以融资取得之款项支付出卖人,为担保融资之偿还,乃将该购置之资产为担保目标,设定担保权于提供融资之第三人,是担保权人为上述买卖交易关系之第三人,融资租赁中之直接租赁应系其典型。

2.担保人以担保权为手段,取得之融资,必须直接用于担保目标(企业资产)之购置,购置之目标亦即为担保之目标,此实为购置款担保权之重要特质。若企业于取得企业资产后,以该资产设定担保权,取得融资,以购置新资产,或供企业经营之用者,均不足当之。

3.购置款担保权之担保目标必须是属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担保目标所涵盖之将来取得之有形资产,盖两者必有竞争优先次序之问题,且若是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担保目标之现存资产,该资产之担保权通常必优先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无以购置款担保权优先保护之必要。至无形资产之知识产权益,见后述系本条第五项之准用规定。

符合前段所述之购置款担保权,尚须符合下列要件之一,始能享有优先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效力:1.担保权人必须占有担保目标,此于企业正常经营下,应较为少见,盖设定担保权之企业不能占有担保目标,终究有碍企业之经营也。2.担保权人于担保人占有担保目标之有形资产后二十日内,依法办理登录或登记(草案第三十一条第二项)。购置款担保权若未依上述两种公示方法之一办理者,将丧失其超级优先次序之效力,而回复依一般优先次序规则定其优先次序(草案第二十四条参照),盖上述公示方法之要求,旨在使先次序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人尽速知悉购置款担保权降临,而预为因应,如是否应继续放款,或调整放款额度,甚或与购置款担保权之担保权人洽商优先次序之调整。实则,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担保权人为避免购置款担保权之突袭,于担保契约中约明若有将发生购置款担保权之情事,应事先告知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人,是最佳自保之道。

原有购置款担保权之有形资产如因添附而继续存在于添附物(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一款),并具有对抗第三人效力者,相对于同一担保人对该添附物设定之一般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仍具有优先效力(草案第三十一条第三项),此为本草案之一惯立场。

有形资产购置款担保权之规定于知识产权益之取得或授权之融资所生之担保权亦应准用之(草案第三十一条第五项)。准此,为取得知识产权益或获得其授权,于欠缺买卖价款或权利金时,即得依第一项第一款、第二款方式,以该知识产权益,或授权获得之权益为担保,设定担保权于该知识产权益之让与人(出卖人)或授权人;或者以该知识产权益,或授权获得之权益提供于第三人融资,取得所需款项支付于该知识产权益之让与人或授权人,并将该知识产权益设定担保权于提供融资之第三人。知识产权益购置款融资之担保权人为确保其超级优先次序,必须于担保人于取得知识产权益(担保目标)或获得授权后,二十日内依法办理登录或登记,则为准用第二项第二款规定之所当然。

(九)企业资产担保权目标之处分与担保权之关系

企业资产担保权为担保物权之一种,基于物权之追及效力,不论担保目标落于何人之手,担保权人均得对之主张或行使担保权,但因企业资产之特性、企业经营之需要,尤其是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本质特征,上述原则却有若干例外。

1.担保权人同意处分或授权

担保人处分担保目标,系经担保权人之同意者,其相对人取得之权利脱离企业资产担保权之负担(草案第二十七条第一项)。准此,相对人取得之担保目标脱离企业资产担保权之拘束。依本项处分担保目标系有形、无形资产,系有偿或无偿均非所问,且除非担保权人与相对人约定,其取得之担保目标带有担保权,否则同意处分即应认系同意担保目标于处分后脱离负担,以保障交易之安全。另外,担保人因处分取得之资产,乃担保目标之价值代替物,固为担保权效力所及(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三款),然担保权人如何掌控,则系其同意处分时应细加安排之问题。

企业资产担保权以知识产权益为目标者,担保权人同意担保人为授权者,其被授权人取得之权利不受担保权之影响(草案第二十七条第二项)。按企业资产担保权以知识产权益为目标者,担保人若经担保权人同意而处分时,系适用同条第一项之规定,其效果与前段所述同,然担保权人若系同意授权者,则无论是专属或非专属授权,授权人取得之权利,仅系不受担保权之影响,亦即授权人之权利优先于担保权人之企业担保权,于担保权人实行担保权时,不能排除被授权人之权利,此与同意处分时,系脱离担保权负担者有异。

2.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目标之有形资产,处分人依营业常规所为之处分

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目标为有形资产者,处分人依营业常规有偿处分该担保目标时,该处分之相对人取得之权利,脱离企业资产担保权之负担。但相对人明知处分人之处分系侵害担保权人基于担保契约所享有之权利者,不在此限。前项之相对人取得之权利脱离企业资产担保权之负担时,自相对人取得该资产之权利者,亦脱离该担保权之负担。”本条充分彰显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重要特征,盖企业系以营业活动上可供处分之资产为目标设定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故于担保权设定后,担保人应仍得利用担保目标之资产继续营运,依营业常规有偿处分担保目标,取得应收账款,获得收益,再继续购入新担保目标,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赚取利润偿还担保债权,企业乃得永续经营,成长壮大,而于处分担保目标时,必系脱离担保权之负担,相对人方愿交易,事乃企业经营之常规,与交易之常态,此亦符合担保权人之期待。倘不得依营业常规为处分,意味担保人不能继续营业,于担保权设定后,岂非作茧自缚,坐以待毙?是以,各国动产性财产担保法制,对浮动担保权之目标物,大抵有相类之制度设计。又此项营业常规处分制度,系针对浮动担保权之特征而设,故企业固定资产担保权无适用余地。

本条所称:“营业常规”,与通称之营业正常过程(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business)系属同义,惟台湾地区法律习用营业常规一词,故从之。担保目标是否系依“营业常规”之有偿处分,一般而言,必须符合下列要件:

(1)处分之担保目标,须为处分人于其营业上可供处分之有形资产,企业之有形资产(goods),如存货(inventory)为最常见[14]。企业之设备(equipment)通常系供企业经营之用,非营业上供贩卖或处分之资产,可见,处分是否在营业常规之范围,与担保资产之类别、使用目的,有相当密切之关系。

(2)处分人之处分须符合其自身或从事相类营业者之通常营业方式、惯行,如处分人若为零售商,若将商品出售于经销商,应不足当之。至处分人是否为担保人,则非所问,仅须系以营业常规为处分者,相对人即有保护之必要,故本条第一项所称之“处分人”包括担保人及担保人以外之第三人(如依寄托契约,占有担保目标之占有人或担保目标之无权占有人)在内。

(3)须为有偿处分,所称之“处分”包括让与所有权及设定担保权,又既系谓处分,当系指法律行为之处分而言,非依法律行为之处分,与交易安全之保障无关,自无本条之适用。然处分必须为有偿,亦即须系买卖、互易或其他获有对价之处分,若系受赠担保目标,或用以抵偿相对人之既有债务或为其担保者,均不足当之。

(4)相对人须已取得担保目标之权利。处分人与相对人之间如仅成立买卖或其他债权契约,甚或相对人已支付相当之对价,取得目标交付之请求权者,相对人是否可受本条之保护,固有讨论余地,然因动产之善意取得,系以取得人完成物权行为为必要,因之,已取得担保目标之权利,应系指完成目标之物权行为。

(5)相对人须非明知该处分有侵害担保权人基于担保契约所享有之权利(without knowledge that the sale violates the rights of another person)。此所谓明知,指实际知悉(actual knowledge)处分人之处分违约,相对人仅知悉受让之目标系担保权之目标,不在此限。又处分行为无论是处分人或相对人均须无违诚信原则(草案第五条),自属当然。再者,依本项要件可知,是否禁止担保人处分担保目标,或就其处分设定若干限制,当事人仍得于担保契约中约定,担保人如违反约定,依营业常规而为处分,相对人能否取得无担保权负担之目标,当依其是否符合本项要件而定。

上述要件仅为重要之判断标准,是否为营业常规之处分,仍须依处分人所营事业、处分之目的、担保契约约定之内容、交易相对人是否为该处分交易通念或惯行上之相对人(如处分人为生产商,制成品处分之相对人通常为经销商)、是否为抢先处分以清偿其他债权人、有无侵害担保权人之担保权等情事综合予以判断[15]。相对人取得担保目标,若不符合上述要件时,其取得之权利,自仍有担保权存在,反之,若符合者,即脱离担保权负担,然无论如何,处分所生之价值代替物仍为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效力所及(草案第二十一条)。

惟取得担保目标之相对人再为处分时,此种第二次处分之相对人,可否脱离该担保权之负担?依英美法上之“The Buyer`s Seller Rule”,为保障担保权人之权益,以第二次处分之人非担保人,则第二次处分之相对人取得之权利无法脱离该担保权之负担[16]。况担保权非由第二次处分人所设定,与UCC9-320(a)规定须为买受人之出卖人所设立之担保权(a security interest created by the buyer's seller)始有适用之要件不符[17]。但企业资产担保权登录系以“按人索引”之方式编成,衡诸常情,第二次处分之相对人纵使按担保人之名称进行检索,通常难以发现担保人设定之担保权。且在营业常规中倘要求相对人向上追溯所有权辗转变动之经过,将对交易秩序造成妨碍。至欧民草案第9-6∶102(2)(b)条则规定相对人取得担保目标后,其后之处分一律脱离先担保权之负担。采此种模式固足以避免妨碍交易秩序,惟其容易影响担保权之稳定性,盖担保目标经第一次处分后,若第二次处分之相对人在具有担保权负担之情形下,为除去担保权而再度让与,此时如不问是否符合营业常规,其相对人一律免除担保权之负担,自属有碍担保权之稳定性。示范法基于上开两种顾虑,乃规定,相对人取得担保资产之权利,如脱离担保权之负担者,自该相对人处取得该资产之权利者,亦脱离该担保权之负担(参照“示范法”第34条第7项)。若担保目标之处分不合于本条第一项规定者,相对人取得之权利自仍有担保权存在,倘该相对人再为处分时,此项处分之相对人所取得之权利是否脱离担保权之负担,则应依其处分是否符合本条第一项规定定之,本条第二项即系参考此种折中方案,力谋利害关系人之间及交易安全之平衡。

3.融通性有价证券处分之相对人保护

已登录之企业资产担保权,其目标有票据或其他具有流通性之有价证券者(如民法规定之无记名证券),该有价证券之占有人如为有偿处分,其相对人取得之权利脱离该担保权之负担。但相对人明知处分人之处分系侵害担保权人依担保契约享有之权利者,不在此限(草案第二九条第二项)。以贯彻此等有价证券之流通性。又相对人取得之权利脱离原担保权,其处分无须依营业常规为之[参照UCC 9-330(d)],此与一般有形企业资产、知识产权益设定担保权后,依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其处分人必须于营业常规中为处分,受让人始得脱离企业资产担保权之负担,有所不同[18]

4.知识产权益非专属授权之保护

草案第三十条规定:“知识产权益被授权人依授权人之营业常规,取得非专属授权者,其权利不因该知识产权益具有担保权而受影响。但被授权人明知其取得之授权系侵害担保权人依担保契约所享有之权利者,不在此限。前项被授权人之权利不因该知识产权益具有担保权而受影响者,其再被授权人亦不受该担保权之影响。”是为知识产权益被授权人依授权人之营业常规,取得非专属授权者之特别保护,据此可知,专属授权不在此保护之范围。另外,所谓“不因该知识产权益具有担保权而受影响者”,亦即知识产权益并非脱离担保权之拘束,仅系被授权人之权利优于担保权人之知识产权益担保权。

5.担保人对债权之收取权或存款领取权

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之担保目标如有债权或存款账户者,除担保契约另有约定外,担保人仍得收取债权或领取存款。前项之收取或领取权,于担保权人对前项债权之债务人为付款之指示或实行之通知时丧失。”盖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企业为继续营运,担保人对于担保目标之债权,除担保契约另有约定外,仍得继续收取,存款账户之存款亦得继续动支,用以购入新资产,维持浮动担保资产之一定价值,或偿还部分担保债权,此为企业资产浮动担保权之特质,而与企业固定资产担保权有异,而担保权人如何掌控债权收取后之现金流向,则是担保契约内容如何细致订明之问题。

(十)担保权人之担保权物上请求权

企业资产担保权乃担保物权,故受不法之妨害者,担保权人具有担保物权之妨害除去请求权及妨害预防请求权以求保护,固无问题。然第三人无权占有担保目标,致担保目标交换价值受影响时,因于非占有型企业资产担保权,担保权人无占有担保目标之权,担保权人有无担保目标返还请求权及可否请求返还于己,即有争议,为期周延,草案第三十五条乃明定:“企业资产担保权之目标为有形资产,且以登录为公示方法者,该资产为第三人无权占有时,担保权人得请求返还担保目标于担保人。前项情形,如担保人不能受返还时,得请求第三人返还于担保权人。”以确保担保目标之交换价值。

(十一)第三债务人之权利义务关系

于债权或存款账户有企业资产担保权者,该债权或账户之给付义务人即学说上所称之第三债务人,与担保权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为何,不只涉及第三债务人权利之维护,同时与企业资产担保权之确保密切攸关。

1.通知第三债务人

企业资产担保权之目标如有债权或存款账户者,应通知该债权之债务人或管理存款账户之金融机关(草案第三十三条),方能以担保权存在对抗第三债务人,否则,对其不生效力。关于通知之方式,个别通知或个别交付企业资产担保权登录证明之复印件(草案第三十三条第一项第一款、第二款),固然最为实际,然于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以债权为客体时,恒涉及多数债权(以应收账款为最多)及将来取得之债权,不但债务人众多,且常未能特定,上述传统之通知方式实施上究有其困难,为兼顾各方利害关系人之利益,草案采取公告之方法,然为使此项公告发生通知之相当效果,是以主管机关应制订实际可行之办法(草案第三十三条第一项第三款、第四项)。此外,房屋贷款、分期付款买卖等融资或交易市场,贷款人或买受人(受融资者)常有同意债权人(贷与人、出卖人等融资者),让与债权或设定担保权之事先约定,此项约定于担保权人特定时,亦可认为具备通知第三债务人之要件(参照“日本动产债权让与特例法”第4条第2项),已于同条第二项明定之,以节省通知之劳费。

对第三债务人之通知,不限于担保权设定后及时为之,于担保权实行时,始为通知亦无不可(草案第三十三条第三项),盖在若干情形下,担保权当事人并不希望外界知悉该债权已设定担保权,避免产生担保人财务状况之不当联想,影响企业之经营。基于此原因,担保权当事人可约定在设定担保权一段期间以后,于有必要时再为通知。在做出通知之前,第三债务人将继续按照原约定或其后任何付款指示向担保人付款。

2.第三债务人之清偿

债权或存款账户有企业浮动资产担保权存在者,原则上,担保人仍有给付请求权,或存款之领取权(草案第三十二条),且于本条第一项第三款及第二项之情形,第三债务人实际上系未收受设定担保权之通知,故第三债务人依旧对其债权人(即担保人)清偿者,仍应生清偿效力,方足保障该第三债务人之权益,但于受担保权人之实行通知或付款指示之后,即不得再向债权人清偿(草案第三十三条第五项)。

3.第三债务人之抗辩权及抵销权

债权经设定担保权者,第三债务人之权利义务,应不受影响,此为重要之法则,因此,债权人对其债权设定担保权,若未经第三债务人之同意者,即不得因设定担保权而剥夺该债务人对债权人原有之抗辩权、抵销权。然贯彻此原则。对担保权之安定性甚为不利,是以,为调和担保权人与第三债务人之利益,并平衡草案及民法之适用,对于第三债务人之抵销权,草案第三十四条规定:“‘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第二项及第九百零七条之一之规定,于企业资产担保权以债权为目标者,准用之。”予以适当之限制,此与“示范法”第64条第1项(b)款对第三债务人于受通知前取得之债权,所得主张之抵销权未设任何限制,尚有不同。惟第三债务人之抗辩权不因担保权设定而受影响,则无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