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发泄情绪的适当途径——霍桑效应
美国《读者文摘》中曾经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某天深夜里,一个医生接到一个令他当时很郁闷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的是一个陌生妇女的声音,还没等医生开口,对方就说了一句:“我恨透他了!”医生不明就里,问:“他是谁?”“他是我的丈夫!”医生更加迷惑不解了,又问:“请问你是需要什么帮助吗?这里是诊所。”但是那位妇女好像并没有听见似的,接着说:“我一天到晚要忙活家务,还要照顾家里的四个孩子……”医生觉得很突然,就很礼貌地打断了女人的话:“对不起,我想你是打错电话了。”可是电话那边依旧是女人声音沙哑的控诉:“他以为我在家就是享清福,有时候我想出去透透气、散散心,却遭到他的反对,说我想撇下孩子不管,可是他自己每天晚上都出去,到深夜才回来,说是有什么应酬!”女人叹了口气,“什么应酬!鬼才相信!……”电话这边的医生没再打断女人的话,而是一直听下去,直到女人最后说:“对不起,我知道您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您,但是这些话我憋在肚子里很久了,感觉十分压抑,现在我向您说出来,感觉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谢谢您,打扰您了,抱歉。”然后妇女挂掉了电话。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霍桑是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家生产电话交换机工厂的名字,该厂有良好的生产条件,但是员工的工作热情却并不是很高,造成生产效率长期低下,于是一个在心理学上很著名的“霍桑实验”就产生了。通过实验,该厂得出一个结论:生产效率的高低是由这些员工的工作精神状态决定的。于是该厂采取了提高员工精神状态的措施,让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加以发泄,这才渐渐提高了生产效率。
“霍桑实验”给我们的启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无法被满足的意愿,并会由此产生不满、得过且过,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情绪是个可怕的无形的精神杀手,一旦发觉,就要想办法寻找出口,加以宣泄,而不是过分地压制,当然情绪的宣泄并不是你随意抓来一个人就可以把他拿来当作“出气筒”,更不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染给他人,而是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比如倾诉、诉苦,或者是转移注意力。用音乐、文字、旅游等形式改变现在的心理处境,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更加保证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