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主观题[3]
材料一: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据新华社北京2012年12月4日电)
材料二: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新华社北京2014年1月8日电)
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涵义,谈谈你对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的理解。
答题要求:
1.无观点或论述、照搬材料原文的不得分;
2.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3.总字数不得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及详解
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考点】对“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
【解析】选项A错误。宪法法律至上并不否认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选项B错误。坚持“三个至上”,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方面,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领域,必须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个环节和全部工作之中。所以,说“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不准确的,法律效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选项C正确。“三个至上”的提出,标志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选项D错误。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该原则。
2.【答案】D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解析】选项D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不属于理论渊源。
3.【答案】C
【考点】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解析】选项A错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是存在继承关系的。选项B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而不是经济思想。选项C正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选项D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制度体系。
4.【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解析】本题C选项说反了,正确的说法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所以错误。其他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
5.【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包括:(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正确判断;(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国际环境的准确认知;(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于对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选项C属于理论渊源,故错误。
6.【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A、C项属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D项属于列宁的法治思想,均不当选。B项属于邓小平理论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故B项正确。
7.【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以及法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思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依法治国、服务大局理念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以及人权和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理念的理论基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关于执政党的领导地位的思想,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党的领导理念的重要理论根据。故C项正确。
8.【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特别是1982年宪法的制定与实施,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全面推进的历史进程。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中确立了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正确。
A、D项均是正确的表述。
9.【答案】B
【考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解析】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要求做到:(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故选项B错误。
10.【答案】D
【考点】执法为民的要求
【解析】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包括:一是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的理念。具体要求是:(1)坚持以人为本;(2)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3)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4)切实做到便民利民。故选项ABC是正确的。二是坚持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执法既要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也要兼顾个人利益,事实上,执法行为大多是针对个人的,因此不可能以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唯一标准,故选项D错误。
11.【答案】A
【考点】执法为民
【解析】A项错误。执法为民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转化为执法工作的具体目标,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执法工作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B项正确。执法为民应当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法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法律的特殊社会功能,通过法律的有效实施,推动人民群众生存和生活状态的实际改善。执法为民应当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理性文明执法是人民群众对于执法活动的强烈要求。
C项正确。执法为民应当切实做到便民利民,它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在法治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D项正确,执法为民应当坚持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法治高度重视和强调人民利益,倡导和要求执法为民,但并不意味着认同个人权利的绝对化。执法为民理念明确地寓含着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在行使个人权利、享受个人自由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要求。
12.【答案】C
【考点】公平正义
【解析】公平正义是树立和强化法治权威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公平正义是法律的灵魂,只有充满公平正义的法律,才会被社会成员真心认同。同时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信仰,只有对公平正义的崇尚与尊重,才能保证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故选项A正确。
坚持公平正义就是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非经法定程序并基于法定事由,不得限制或剥夺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同时,在社会组织和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给予平等的救济。故选项B正确。
在法治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程序与实体的关系,要把握二者之间的合理均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程序的制约作用,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切实保证程序公正。另一方面,不应极端化地强调程序而忽略实体上的公正,要反对“只要程序公正,实体则必然公正”的观点,故选项C错误。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同时兼顾公正与效率,故选项D正确。
13.【答案】A
【考点】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
【解析】A项错误。应当是:“注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以情理强化法理施行的社会效果”。
B项正确。公平正义理念要求应当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C项正确。公平正义理念要求应当正确处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D项正确。公平正义理念要求应当正确处理司法与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的关系。广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运用多方面社会资源解决矛盾和纠纷。
14.【答案】C
【考点】服务大局
【解析】C项错误,法律适用应当优先适用法律而不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党和国家的政策是法律适用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完备、不明确或不够具体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政策对于法律的补充作用。
15.【答案】D
【考点】党的领导
【解析】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包括:(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深刻认识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的客观必然性;(3)准确把握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作用;(4)党的领导在法治事业中的集中体现。故选项ABC正确。
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要求包括:(1)注重突出和维护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与权威;(2)始终坚持依法领导;(3)充分重视科学领导。故选项D不属于基本内涵,当选。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解析】A、B、C项都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理论述,均为正确选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充分借鉴与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优秀文化成果与法治思想并不一概排斥。故 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B、C项。
2.【答案】ABC
【考点】公平正义的内涵
【解析】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包括:(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2)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3)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价值基础;(4)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故选项ABC正确。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是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而非内涵,故选项D错误。
三、不定项选择题
1.【答案】AB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
【解析】社会主义法治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
记的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基础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法治的核心在于对权力的制约,社会主义法治也不例外。但是,同西方法治文明不同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对权力制约的方式和形式,乃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行政机关内部监察机构、媒体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权力制约方式,而不是三权分立。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立法者制定良法,需要行政机关等依法行政,需要法院等作出公平公正的裁判。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律师。依法治国并不等于人人皆知法律,精通法律,这也是做不到的。法治国家必须具有一个能够造就优秀律师并为社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律师制度。各国的经验和中国的实践表明,律师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极其重要的力量,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选项B也是错误的。社会主义法治要求法院独立公正的审判。所谓法院独立审判,不仅是指法院审判,不受行政机关、其他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也指上级法院不得违反法律干涉下级法院的审判。上级法院副院长的表态,实际上审理了本由下级法院审判的案件,违反了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该法治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色,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2.【答案】ABCD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法律职业人员要适应我国社会现阶段形势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司法、执法指导思想。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
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因此本题A、B、C、D项表述正确,当选。
第二部分 主观题
【参考答案要点】
1.执法为民的基本涵义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与愿望,体现广大人民的情感与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
2.从材料可以看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利既是执法为民理念的应有之义,又是具体的践行方式。社会主义法治根据广大人民的实际需求和我国的现实条件,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需求出发,完整地构建了以社会成员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权利保护体系,使执法为民理念在制度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3.依据执法为民的理念要求,我国当前应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保障和维护人民民主权利,坚决打击和制裁各种危害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为,同时引导人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理性表达利益诉求。②保障和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提供有效权利救济手段。③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④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为社会成员的均衡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提供法律保障。
【考点】执法为民
【解析】该题也可以按照另外一个思路回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涵义,二是对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的理解。后者是回答的重点,可从三个层面展开:(1)为什么要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材料显示的理由包括:这是人民主体地位的要求,是宪法和法治核心内容,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当然还可以提出其他理由。(2)构建和完善一个什么样的权利保护体系?实际就是构建以社会成员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权利保护体系,可以从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两个角度来谈。材料中也有相关内容。(3)如何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可以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普遍守法等角度来谈。材料一特别强调了司法保障,材料二强调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都可予以结合。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回答侧重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所不同。另外,作为简答题,相关要点不必过多展开,点到为止。
[1]本部分除真题以外的参考答案及详解参见第6页。
[2]1.B;2.C;3.B;4.C;5.A;6.C;7.B;8.C。
[3]本部分参考答案参见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