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一种记账的“方便法门”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描述货币起源的哲学家之一。他推测,人类最初是以物易物,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交易而发明了货币。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可想而知,从简单当中诞生了更加复杂的交换形式……由于各种生活必需品无法随身携带,因此,人们约定在相互交易当中使用某种具有内在用途并且容易满足生活需求的东西,比如铁、银等。最初仅仅以尺寸和重量衡量其价值,但是后来人们在上面盖上印记,以此标定价值,免得每次都要称重。”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猜测,成了后世各种版本货币简史的标准开头。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威廉·杰文斯(William Jevons)在其著作《货币与交换机制》中写道:“交换的最早形式是用不想要的东西直接换取想要的东西。我们称这种最简单的交换为物物交换或以物易物。”
杰文斯认为,物物交换是建立在需求的双重巧合(Double-Coincidence)基础之上的——你拥有的香蕉正是我想要的,我拥有的鱼恰好也是你想要的。
也就是说,“你必须找到这么一个人,既有你想要的东西,同时他也想要你有的东西”,如果没有双重巧合,交换就不会发生。建立这样的匹配,也就是觅客,要么靠运气碰,要么费时间苦苦寻找——也许找到时鱼已经腐败变质了。
仅仅是建立这种匹配,交易成本就已经非常高了。此外,就算实现了“双重巧合”,后面复杂的换算技术,也会让人困惑不已。要知道,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腊,还认为10000是一个超出人类理解范围、“大得无法计算”的数字。
诸如“3条鱼能换5根香蕉,20根香蕉能换1头山羊,7头山羊能换1头麋鹿,那么,多少条鱼能换1头麋鹿”之类的问题足以让算术并不高明的古人崩溃。
假设世上真的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物易物的经济体,不管你是打鱼的渔夫还是种水果的农民,每天都得搞清楚几十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假如市场上有100种不同的商品,把汇率列出来就足足有洋洋洒洒的4950条。这种计算的难度对于古人来说,还不如发明一种交换筹码——货币来得简单。
偏爱捷径,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
货币的发明,是为了简化物物交换的难题。
也就是说,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易的媒介,也是一种记账的“方便法门”、一种快捷的记账技术。假如人类真的存在过以物易物的时代,那么以货币记账绝对堪称“某个懒惰天才划时代的发明”。
货币通过降低巧合问题,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比如搜索、觅客、价值换算等。通过增加交易机会,让涉及更多种类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成为可能。通过货币这一被广泛接受并可以重复使用的介质,让信任成本最小化,陌生族群之间也可以合作,增加了社会可扩展性,大大拓展了人类合作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