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知识变现的商业逻辑与实操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影响知识付费的四个因素

一、财富积累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在增加,各项细分消费的绝对支出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人们在教育、文化及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财富积累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从而有提出教育、文化等知识需求的基础,为知识需求提供了购买力保障。

对于消费性知识需求来说,收入较低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收入较高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会逐步降低。因为消费性需求的成本支出较小,所以成本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步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也随之降低。而生产性知识需求具有明确的营利性目的,就显得比消费性知识需求更为刚性些。

针对知识产品的收入弹性,莫乎资本做了一次调研。调研对象为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城镇和农村随机抽取的人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因为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镇收入与农村收入以及消费观念的差异,故将其分为两个群体进行调研。同时,因为消费者对知识需求的目的可以分为消费性知识需求和生产性知识需求,所以数据显示消费性知识需求和生产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具有较大差别。用em表示知识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城市调查对象的消费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0<em<1,即对于城市调查对象来说,消费性知识需求为生活必需品,收入的变化对其需求的影响很小。

城市调查对象的生产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在收入达到某个临界值前后,会有不一样的数值。当收入小于临界值时,em>1;当收入大于临界值时,em<0。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当年均可支配收入小于临界值时,em>1,即生产性知识需求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增加,且知识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当年均可支配收入大于临界值时,em会逐渐减少;当年均可支配收入大于临界值时,em<0。此时,知识的生产性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低档品,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消费。

农村调查对象的消费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em=0,知识产品为收入中档品,消费者的需求量不会因为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农村调查对象的生产性知识需求的收入弹性em<0,知识的生产性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低档品,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消费。

二、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通过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在科技改变人们生产方式的同时,生产方式的变迁也大大地改变了知识付费的生产、流通及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随时分享自己创作的知识产品。海量的知识产品和各种信息被生产出来,人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知识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了空前的发展。知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正在逐渐被强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各方面都推动了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

三、消费文化

如今,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一种工具了,还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了一体,人们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消费文化。在当前的网络消费文化里,人们的真实身份被抽象成了一个个虚拟的ID,面对面交流场景下,人们的身份背景、身高、体重、穿着、语言、谈吐等差异被淡化。在网络舆论导向、使用共同的社交软件及功能、大数据精准推送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知识付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趋同性。例如,许多网站和独立软件都有“热搜”这一功能,又细分为“今日热搜”“一周热搜”“本月热搜”等,包含特定时期内大多数人都在关心的内容。在“热搜”的环境下,人们的知识付费行为很容易受到社会主流消费行为的影响。据统计,63%的具有消费性知识需求的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软件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而是通过平台推荐、付费排行榜及用户评论等方式选择需要购买的内容。

四、政府引导

政府对消费性知识付费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消费和促进知识产品供给两方面。政府通过树立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知识消费氛围、培育正确的知识消费观念、提升知识消费能力等方式,促进消费性知识需求的提高;通过制度保护、财税政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等方式,增加知识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在生产性知识付费方面,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来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在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研发,不断进行知识的生产、再生产及传播与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