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里的教育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学的基础上“思索以通之”——学思并重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看来,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那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感到混乱而不明所以;但反过来,如果只是思考却没有学习,那就只是空想,即便有了想法也并不切合实际,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孔子经历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教育学生,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其实是空想),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还不如认真踏实地学习。孔子强调,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遇到事从来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孔子也不知道对他怎么办才好。荀子对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继承,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与孔子说的其实是一样的。

孔子还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也就是说,君子要在九个方面有所思考:看的时候,考虑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对于面容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对于相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的时候,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谨慎、一丝不苟;遇到疑问时,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将要发怒时,考虑会有什么后果;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乎道义。真可谓方方面面都要运用到思考,而思考之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自然是要积极努力地去学习才行。

可见,学思并重是孔子教学思想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在孔子看来,要想获取知识,就必须多闻、多看、多问,并且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做到明辨是非曲直、闻一而知十……

孔子还指出,思考问题时也要秉持虚心求是的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假装知道,也不要装糊涂说自己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或者说这才是一种做学问的真智慧。

另外,孔子还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暂时存疑,留待以后进一步思考探索,这样才可能获得真知。

《中庸》又把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后世的朱熹、王夫之也进一步继承了这种思想,并在他们的教育与治学实践中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有深刻体验与精辟总结。比如,朱熹指出:“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臲卼不安。”王夫之则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也就是说,学习并不妨碍思考,越是学得精深广博,思考就越发深远;正确思考非常有助于学习,思考遇到困难则会促使人更加勤奋地钻研学习。说得不可谓不透彻。

这些观点对今天的教师自主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脑科学研究表明,海马体是大脑中与记忆发展有关的部位,通过空间导航、记住空间中事物的位置来激活海马体。动脑思考时,神经回路就会活化起来,一个回路活化另一个,活化的回路越多,提取的线索也就越多,而记忆也就越牢固。英国伦敦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埃利诺·马圭尔(Eleanor Maguire)研究发现,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中主管记忆的海马后部体积比大多数人都要大许多,也比同驾龄的公交车司机的海马后部体积大。为什么?因为公交车司机只反复走一条固定路线,不必做过多思考,但出租车司机路线不固定,要经常思考从甲地到乙地的最佳路线,思维比较活跃。

所以说,“学而不思则罔”是非常有道理的,要想学习有效,就要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与强度。如果只动嘴而不动心,效果显然不足甚至会无效。教学生也是一样,要从他们已经熟悉的体验去引导他们思考,只要大脑动了,学习也就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