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里的教育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传统文化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一份辛苦而神圣的职业,古训中便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对“天地君亲师”有着无上的敬畏,“师”与“天地君亲”一同接受人间的尊敬,地位相当之高,与天地同在。天地君亲师,是古代祭祀对象,牌位供奉于中堂,是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的重要体现。所以,为人师者从事这样一项高尚的事业,实在容不得有人用得过且过、只为赚钱的态度去敷衍、去亵渎。

想成为优秀的教师,该怎么办?要不断地学习、成长。从哪里入手学?当然是从传统文化入手。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与深厚的人文情怀,无论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有教无类、由博返约、身体力行、无私无隐等儒家教育思想,还是道法自然、博爱无争、清静无为的道家处世原则,都对教师的身心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因为里面蕴含着伟大的教育智慧,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运用。教师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人文素养,更可以为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积淀极为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伟大形象做好代言人,更好地以身示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

教师具有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撑起“文化人”这个标签,进而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并把这种自信传递给学生,让新一代青少年准确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光耀四海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夯实自己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以身示教,引导学生以更强的文化自信支撑起我们的民族复兴梦。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传播智慧,责任重大;还要塑造人、塑造生命、塑造灵魂,使命光荣。责任与使命的背后,需要较高的综合素养作为支撑。而传统文化素养,则是这综合素养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想传好道、授好业、解好惑,就需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巨大的教育能量,以传统文化底蕴唤醒学生的民族灵魂,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植于学生内心,从而续接中华文脉。

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教书育人者,更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若要教书,自己先要读书,若要育人,自己肚子里得有足够多的墨水,才能够让学生们去学习、掏挖。所以,教师必须有终身读书学习的意愿与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不求桃李满天下,但求对学生的人生有所助益。

北宋文学家苏轼说过,“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一个人如果饱读诗书,学有所成,那么即使他裹着粗布衣服,他的才华气质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光彩照人,与众不同。人要读书,读经典,普通人应如此,教师更应如此。

目前,一些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与没有深入系统学习传统经典有关,即使学可能也仅仅是读了几本“轻松解读”经典的书,没有重视对原典的学习。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听几场传统文化讲座、读几本解读传统经典的畅销书这么简单,必须踏踏实实地读原典,也就是回归经典本身。

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是经过历史的选择、时间的沉淀,被证明十分有价值的书籍。经典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解读与理解社会万象的一把“万能钥匙”。为人师者,要对经典有坚定的信念,学习、研读经典要做到目标坚定,心无旁骛,用经典智慧深刻地影响并改变自身与莘莘学子。一句话,教师一定要善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

教师如果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无论是学习中华传统经典的智慧,还是学习古圣先贤的风范,都会激发内心希圣、希贤的力量,期许自己向他们学习。如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就会更加用心,教育态度也会更加端正,就不敢再随意教学,以免误人子弟。这份战战兢兢之心能让教师对“教育”这两个字产生敬畏,不敢有丝毫怠慢。晚清重臣曾国藩曾说:“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教师亦是如此。

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学习,努力做到精准阐释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实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经典智慧“活”起来。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明白一点,学习传统文化,并不等于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既要做到坚守传统文化之根,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又要虚心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壮大中华文明。

人生处处是学问,人生处处皆考场。没有智慧就没有判断力,就不会发现教育的真智慧。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找对教育方法,优秀教师的养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