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7种质变
哈拉尔德(化名)是一位颇具潜力的职场高管,在欧洲一家知名化学公司拥有15年的工作经验。最初他不过是公司塑料部门一名产品经理助理,不久被调去香港,参与塑料部门新建亚洲业务中心。随着那里的销售业绩一路飙升,他很快被提拔为销售经理。3年后,他被调回欧洲,担任分管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的营销总监,管理一支80多人的专业团队。他的晋升之路并未止于此,之后,他升为公司聚乙烯部门的营销副总裁,负责多个产品线及相关服务,手下员工近200人。
如此多年的辉煌经历,最终将哈拉尔德带向了又一个职业高峰——出任集团塑料树脂子公司的“一把手”,管理公司遍及全球的3000多名员工。公司精心安排,为他配备精兵强将去负责一块规模不大但蒸蒸日上的业务。公司希望他能借此机会超越销售与市场的思维,从复杂问题或危机中跳出来,依赖经验丰富的团队去驾驭整体、放眼全局,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的领导层面。公司如此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但仅仅数月,这个新职位就让曾经一帆风顺的哈拉尔德备受煎熬。
哈拉尔德的故事具有典型意义。从一个部门主管(管理者)到公司领导(领导者),是职场中人一次重要的职位升迁:开始跨部门管理多个业务版块,第一次负起盈亏责任,但这一转变过程令许多人饱受艰难和挫败。常言道,高处不胜寒,但“寒”从何来,“寒”在何处?
为此,我们访问了40余位高阶管理者,既包括潜力无限的管理人才与高级人力资源专家,也有首次成为领导者的人。
一系列访谈和研究的成果显示:优秀的管理者要成为称职的领导者,必须在领导重心与核心技能方面做出一系列调整,必须经过重重风暴,涉过条条险滩,最终才能实现质变。
我把这一过程总结为“7种质变”:从专才到通才、从分析者到整合者、从战术家到战略家、从泥瓦匠到建筑师、从被动者到主动者、从急先锋到外交家、从践行者到倡导者。
而哈拉尔德像很多职场新星一样,在经历这些蜕变的过程中麻烦不断。究竟有哪些麻烦?我们不妨跟随哈拉尔德逐一去探个究竟,看他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如何妄自揣测、如何在自己的时间与想象力被侵蚀时拼命反抗、如何无知无畏地做决定、又如何从种种昏招中学习并成长。
1.从专才到通才
横在哈拉尔德面前的一项最紧迫难关是:从管理一个独立职能部门过渡到掌控全局。在头两个月,这一转变几乎让他丧失了判断力,甚至对自己做决定的能力都有了怀疑。他陷入到一个典型陷阱里——对自己熟悉的部门管理过度,而对于其他部门则管理不善。幸运的是,人力资源副总裁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快把克莱尔(营销副总裁)逼疯了,你要给她点儿空间。”
哈拉尔德更愿意逗留于自己得心应手的领域,这是巨大压力下的正常反应。如果新晋领导者在所有业务上都是世界级的专家,那么固然很棒,但显然,这是天方夜谭。
有些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部门轮职或者跨部门项目合作获得一些经验(参见后文“如何培养一流企业领导者?”)。但现实是,要想具备领导整个企业的能力,他们需要从专才变成通才,即要对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足够的了解。
怎样才是“足够”?领导者必须能够(1)做出有利于全局的决定;(2)分门别类评估人才。为此,他们需要认识到,各个业务部门都有其独特的管理子文化,有各自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作为“一把手”,领导者要了解财务、营销、运营、人力和研发这些部门解决业务问题的不同方式,每个部门使用的管理工具(贴现现金流、顾客细分、工艺流程、接替计划、门径管理等)也是五花八门。领导者要通晓各个部门的语言,并在必要时为他们翻译。关键是,领导者必须懂得提正确的问题,了解正确的人才评估和招聘方法,知道如何管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哈拉尔德是幸运的,一来他接管的是一块明星业务;二来,公司在核心部门人才评估和培训方面,有很多套强大的系统,可供他使用,比如设计精良的业绩评估系统、360度评估系统,以及从部门收集信息的系统。他手下的财务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除了直接向他报告工作之外,与相应的公司职能部门也有间接报告关系,这些部门会帮他进行人才评估和培养。因此,他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动用,这些足以帮助他理解在不同部门中“卓越”的涵义。
通过直接投入,公司在每个部门建立起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能够确保新领导者更快掌握局面。即使公司没有这类系统,聪明的领导者可以与其他部门同事建立起关系,从中学到有用的洞见(可能会换来对领导者自己部门的深刻认识),从而开发出他们自己的模板,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何培养一流企业领导者
在职业生涯早期,给潜在领导者……
跨部门项目经验以及相应职责
如果是全球化企业,指派其负责一项国际任务。
让他接触完整的业务成长周期:
创业期、加速增长期、持续成功期、改组期、转型期以及关闭期。
当他们的领导能力显露出来时,给高潜力的领导者……
一个高管职位。
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媒体和关键客户)打交道的经历。
担任一位经验丰富的企业领导者的秘书。
负责一桩收购整合交易或者关键性重组任务。
有时候,就在他们第一次晋升为企业领导者之前,派这些新星们……
参加一个重要的管理项目,帮助他们培养诸如组织设计、改进业务流程、过渡性管理等能力,并允许他们建立起外部网络。
在首次提拔他们担任公司领导时,把新的领导者安排到……
规模小、业务清晰且蓬勃发展的子公司。
配备一些经验丰富且坚定自信的班子成员,让新领导者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返回阅读原文)
2.从分析者到整合者
部门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招聘、培养和管理专注于具体业务的分析型人才。而公司领导者的职责是管理和统筹职能部门中的各种知识,解决重要的组织问题。
哈拉尔德发现,从一开始,这一角色转换就让他感到穷于应付,因为他需要去解决很多相互冲突的业务要求。例如,他的营销副总裁希望把一款新产品大力推向市场,而运营部门的负责人担心,无法迅速提高产能,满足销售团队的需求。哈拉尔德的团队希望他去平衡内部供应方(运营部门)和需求方(营销部门)的要求;希望他在关注季度结果(财务)和投资于未来(研发)方面心中有数;希望他在执行、创新以及其他事物中合理分配精力。
企业领导者要让自己变成对各个部门知识都懂一点的通才,这样才能解决相互冲突的问题,但是,光有分析能力远远不够,他们还要知道如何做取舍,就自己的决定给出合理解释。之前从主管到高管的那段历程也能提供一些前车之鉴。但是,正如哈拉尔德看到的那样,领导者除了切实地做出决定之外没有其他退路,你只能从结果中去吸取经验教训。
3.从战术家到战略家
上任伊始,哈拉尔德一头扎进了庞杂的业务细节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战术细节中去,因为这些活动是如此具体,结果立等可见。接下来,他又在日复一日的会议、决策以及项目中迷失了自我。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哈拉尔德忘记了,新角色的一个核心职能是子公司的总战略师。要做到这点,他需要忽略那些细枝末节,把思想和时间都解放出来,用于关注更高级别的事物。他需要具备一种战略性思维。
那么曾以战术见长的领导者如何锤炼战略性思维?他们需要培养三种技能:水平切换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以及思维模拟能力。水平切换能力是能从容地在不同分析层面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即知道何时关注细节、何时关注大局,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模式识别能力是在一项复杂业务中,能区分出偶然联系和重要模式,即把有用信号和无用噪声区分开来。思维模拟能力是能够预料到外部各方(竞争对手、监管者、媒体、公众)对你的行为作何反应,通过预测他们的行动和反应,找到最佳应对办法。
在哈拉尔德上任的第一年,一家亚洲竞争对手针对他们的一款重要树脂产品,推出了一种成本更低的替代产品。哈拉尔德不仅需要考虑迫在眉睫的威胁,还要揣摩竞争对手未来的意图。这家亚洲公司是否希望凭借这款低端产品打通客户关系,然后推出更多产品?若是如此,那么哈拉尔德的子公司有什么出路?对于哈拉尔德选择的做法,竞争对手会作何反应?对于这些问题,他之前作为营销部门负责人都不会遇到。结果,在与高层团队分析了各种行动方案后,他选择下调价格,放弃一部分眼前利润,藉此来减缓市场份额的流失速度,他永远不会为这一举动感到后悔。
战略性思维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培养?答案是兼而有之。毫无疑问,战略性思维,与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但是,在不同分析层面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以及在脑海中设计模型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天分。领导力培养的一个悖论就是,那些能够晋升到高层的人往往都擅长实战,而具备战略性思维的人在基层时往往不得志,因为他们不太关注细节。如果公司不通过制定一些明确的政策,在早期就发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庇护这些人才的话,那么,根据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的理论,这些人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排挤出晋升通道。
4.从泥瓦匠到建筑师
很多时候,企业领导者在组织设计方面简直像一帮菜鸟,结果往往会把事情搞砸。在首次担任公司层领导时,他们渴望留下个人印记,然后着手改变组织中相对容易改变的元素,比如战略或结构,但是,至于这些举动会给整个组织带来什么样影响,他们毫无成算。
例如,在上任4个月后,哈拉尔德认为,需要进行业务重组,把更多的注意力从产品线上转到客户身上。作为一位营销部门前负责人,他理所当然这么想。在他看来,当前的组织结构深受业务成立之初及成长期时的思路影响,过分倚重产品开发和运营。因此,他提出了重组提议,员工们起初反应是一片静默,之后是激烈反对,对此哈拉尔德颇感意外。
事情很快真相大白:现有的组织结构与关键业务流程和人才考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且不易察觉的关联。例如,为了销售化学产品,销售员需要具备深厚的产品知识以及为客户提供咨询的能力。而向“客户至上”转型则意味着,他们需要销售的产品范围更广泛,需要掌握大量新的专业知识。因此,尽管向“客户至上”的组织结构转型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对此也需要做一些权衡。例如,要执行这一转型方案,需要对流程进行大规模调整,并且需要在员工培训方面大举投入。在进行这些调整前,领导者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分析。
当领导者晋升至公司管理层时,他们将负责设计和改变组织架构——战略、结构、流程和基础技能。要成为出色的组织设计师,他们需要具备系统性思维。他们必须明白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哈拉尔德当时那样,天真地认为,只改变一个要素就能实现目的,而无需考虑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哈拉尔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前的经历并没有给他提供借鉴的机会,让他对组织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此外,他也没有大规模组织变革经验,也就无从通过观察学习。
哈拉尔德的例子很典型:公司领导者需要了解组织变革和组织管理的原则,包括组织设计机制、业务流程改进以及过渡性管理。然而,新晋领导者中,鲜有人在这方面受过正式的培训,导致多数人在组织设计方面都不合格,或者干脆把这些工作甩手交给组织发展专家们去做。相比之下,哈拉尔德还是幸运的,那些经验丰富的员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针对很多他未曾预料的、组织内部相互依存的关系,都能提出中肯的建议。当然,他也有意识地依靠那些元老们。但并非所有企业领导者都像他这么幸运。不过,如果公司花钱让他们去参加管理项目培训,学习组织转型的话,他们应对起来会更加游刃有余。
5.从被动者到主动者
很多管理者都是因为高超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获提拔。一旦他们成为公司领导者之后,不应满足于仅仅扮演被动救火者的角色,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应该解决的问题上,即去主动发现火情。
要做到这些,哈拉尔德对业务面临的全部机会和威胁都要做到洞若观火,然后将团队注意力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他还要能发现“空白地带”,即那些无法清晰地归入任何一个部门,但对业务至关重要的事情,诸如多元化。
目前,哈拉尔德需要应付的事情千头万绪,令人头晕。当他还是营销部门负责人时,就对业务领导者的难处深有体会;对下属在任何一天、一周、一个月里抛给他的事,他都要分出轻重缓急。然而,升到公司领导层之后,面对的问题之复杂、涉及的范围之广仍出乎他的意料。他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并且很快就感觉自己如同一张绷得太紧的弓箭,快撑不住了。他知道应把更多工作分配下去,但是,他不能确定,哪些任务能放心地交给别人去办。
哈拉尔德担任部门领导者时学到的那些能力显然力不从心,尽管他熟知营销工具和技巧,具备组织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有能力凝聚人心促进团队合作。但是,要找出团队需要关注的问题——设定日程表——他需要学会应对更多不确定性和模糊的环境。此外,他还需要学会如何让手下明白事情的优先次序,用何种方式传递信息才能得到响应。鉴于他在营销方面的工作背景,沟通是他的强项,他面临的挑战是搞清楚日程表是什么。虽然他也可以边干边学,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好在班子成员又一次伸出援手,针对那些需要“一把手”考虑的问题,班子成员会敦促他去做出指示。与此同时,公司的年度计划也助了他一臂之力,提供了一个框架,藉此确定子公司的核心目标。
6.从急先锋到外交家
在之前的角色中,哈拉尔德的注意力都放在集结队伍、一举击败对手上面。担任领导者之后,他的大把时间都花在了影响外部各方上,包括监管者、媒体、投资者和非政府组织。他的属下几乎为争取他的时间而打起来:是出席一个由政府部门赞助的行业或政府论坛,还是愿意接受一家知名商业出版物的专访,还是与一群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会面?这里有些是他所熟知的,有些则不然。他面对的一项全新挑战是,不仅仅要与各色各样的股东互动,还需要主动出击,去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而所有这些最终都要与公司利益相契合。哈拉尔德之前的经历并没有教会他如何成为一名企业外交家。
称职的企业外交家能做什么?他们利用外交手段——谈判、说服、冲突管理和建立联盟——去塑造外部业务环境,以支持战略目标。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要做到位,领导者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找到共同利益,了解不同组织的决策模式,以及设计出有效的战略去影响他人。他们还必须知道如何招聘并管理之前从未监管过的员工:主要支持部门的专业人士,比如政府关系部门和公司传播部门。他们还需清楚,员工所提的动议视野更广,而不像业务部门那样只专注季度、乃至年度业绩。有些动议,比如对政府立法进程施加影响,需要数年的时间方能见效。哈拉尔德着实花了一些时间才搞明白,而这还要归功于下属们的反馈。下属们告诉他,处理那些久拖不决的问题是多么的劳心费力;当得不到“一把手”的关注时,他们偶尔也会心有怨言。
7.从践行者到倡导者
最后,成为一位企业领导者意味着要站在聚光灯下。众人瞩目以及几乎时刻不能放松警惕的生活让哈拉尔德感到不知所措。
当他发现人们是多么重视他的一言一行时,多少有些震惊。例如,当他刚接手工作时,他与研发副总裁开了个会,会上他不经意地提到对现有产品采取新的包装方式。两周后,一份初步可行性报告就摆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可见,这一转型还意味着,榜样的力量更大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级管理者都扮演着榜样的角色。但是,在企业领导层面,他们的影响被放大了,因为无数双眼睛紧盯着他们,希望从他们那里寻找愿景、灵感和关于“正确”行为及做事态度的线索。不论好坏,领导者的个人风格甚至怪癖均具有感染力(不论是员工们直接观察到的,还是通过领导者发布指令传递出去的)。这种感染力不可避免。但是,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控制言行,令这一影响不会过于随意,比如花些时间去了解下属的想法。毕竟,他们也曾受到过老板的影响。
接踵而至的问题是,领导一大群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勾勒出一个引人关注的愿景,并以一种激动人心的方式传递出去。哈拉尔德本身是一位有效的沟通者,他过去常常在卖产品的同时也把他的思想灌输给客户,但是,他仍然需要调整思维方式(不过,比起其他新晋领导者,他需要调整的可能少些)。之前,他与多数员工都保持着适度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些零星的接触。而今,他需要管理全球范围内3000多人,要继续保持这种接触简直不可能。
当他与管理班子设计年度战略时,这点变得清晰起来。他需要把这项战略传递给整个公司,这时,他意识到不能单凭一己之力,需要加强与直接下属的合作,并寻找其他渠道,比如利用视频去传播这些信息。在走访了子公司旗下的多数工厂之后,哈拉尔德担心对一线情况的掌握犹如雾里看花。后来,他不仅要会见领导层,还会与一些一线员工吃便饭。他还会加入网上讨论组,了解更多实际情况。因为那是个员工们可以畅所欲言(对公司发表看法)的地方。
总体上,上述7种质变是从左脑、分析性思维方式向右脑、形象化思维方式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领导者可以把策略性或部门事务抛到脑后。只是说,相比之前的角色,花在这上面的时间要少得多。事实上,企业领导者如果能让其他人——董秘、首席运营官或者项目经理——专注于执行,往往会大有裨益,这能让他们更专注于新角色。
哈拉尔德的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他有幸供职于一家相信领导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公司,并且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班子,这个班子能够并且愿意给他提供有效的建议。因此,尽管难关重重,但是公司业务仍实现了蓬勃发展,作为一名公司领导者,哈拉尔德最终也大展宏图。3年后,经过这段经历的历练,公司派他去管理一个规模大得多、陷入困境的子公司,而他带领这家公司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回首这一路走来,哈拉尔德说:“曾经的荣光无法照亮通往未来的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去的成就,而是说,要想走得更远,你需要更多技能。”
如何评估一位销售高管?
企业领导者需要评估各个部门高管的工作,而非仅仅他们之前供职过的部门。一个简单的模板,就能够系统性地列举出某一职能部门中最重要的变量,并能及时发现正在酝酿的问题,这一模板有助于新晋领导者迅速掌握情况。下面以销售部门为例:
迈克尔·沃特金斯是起源顾问公司(Genesis Advisers)共同创始人。起源顾问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领导力培养的公司,尤其擅长对于新上任以及加速转型期的领导者的培养。沃特金斯同时还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他的著作有《最初的90天》(The First 90 Days)及《你的下一站》(Your Next Move,均由哈佛出版社出版)。
本文原载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3年2月刊,原标题为“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中国案例
神州数码锻造高阶领导力
从部门管理者到企业领导者的成功转变,是职场中人最重要的一个台阶
1998年进入联想集团后,随着战略拆分而进入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数码)的王新辉,2001年成为资金部副经理,开始担任管理工作(公司5级干部,属基层管理者),现今已是神州数码负责整体财经工作的副总裁(9级干部,属核心管理成员)。他清楚地记得职业生涯最大的转变是2010年担任神州数码助理总裁,这是他从一个部门管理者到企业领导者的转变。
如果说,曾作为部门管理者的王新辉只负责一块“责任田”,那么升任企业领导者后,他就必须着眼全局,需要更大的视野和手笔。王新辉是如何顺利过渡的?“成体系的培训、高层领导的辅导、考核的魅力、企业文化的熏陶是四项主要推进剂。”神州数码副总裁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李岩如是说。先要搞清的是神州数码如何定义领导力,因为不同的企业对领导力的认识不同。李岩解释说:“目前,神州数码把领导力定义为各级干部的领导力,没有特别强调普通员工的领导力建设。领导力是干部带领团队成员,挖掘大家的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激发责任心,从而推动目标完成的能力。”
时至今日,神州数码的管理层已占到员工总数的1/6,管理层分成5级、6级、7级、8级和9级。低阶管理者是5-6级;中阶管理者是7-8级,主要是各个独立业务单元的总经理;高阶领导者是9级,属于核心管理团队。像王新辉成为神州数码助理总裁之后,对其领导力的要求应是第三重的最高境界,属高阶领导力(见后文神州数码三重领导力)。
领导者的三种转变
王新辉成为神州数码核心领导层之后,感觉发生了三个主要改变。
一是业务范围:从专到通。王新辉说,以前更多的是负责某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专业性比较强,要求自己工作有特长,打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而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视角不仅盯住自己的主管工作,还要从公司整体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都要具备。这是从专才变成通才的转变。
二是关系协调:从单一到综合。担任领导者之后,王新辉需要协调的工作越来越多。之前,他只需跟直接领导汇报。负责神州数码财经的全面工作后,王新辉会跟方方面面发生联系。他不仅向自己的老板汇报,还要跟业务部门、合作伙伴等交流和协作。此时,沟通能力尤显重要。
三是战略制定:从埋头干活到抬头看路。以前王新辉负责一个部门时,大政方针已定,他需要做的是按计划带领团队推动工作。而作为领导者,必须知道“明天的饭在哪里?”这就要求他具备更高的战略眼光和更强的创新能力。王新辉说:“我是从财务业务起家,又在金融服务部门从事投资融资工作,现在负责集团整体的财经工作,需要不断开拓新业务,而能否开拓成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高阶领导力的塑造
领导者具备的高阶领导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低阶领导力发展而来。
成体系的培训。王新辉觉得从一个普通员工成长为企业领导者主要得益于公司完善的培训体系。他说:“初入职时,我经过了入模子培训,培训内容具体到怎么使用邮件、怎么使用办公软件、怎么制作PPT等,这些培训令我很快融入了新公司。我担任管理工作后,公司有经理人培训,会从方方面面传授管理知识。在成为6级干部时,我幸运地进入优才班,这个优才培训班对我的领导力提升功劳最大。”
“优才班培养的是未来的高阶管理者,”李岩说,“神州数码每年会从中层管理者中挑选年轻、优秀的员工进入优才班。”优才班,类似企业内部商学院。每期培训30-40人,历时1年半。该班一般有6-7个模块的课程,每个模块都是内部讲师加外部讲师的授课制度。外部讲师一般聘请顶级商学院的优秀教授,像领导力课程,公司请的是西点军校的拉里·R·唐尼索恩(Larry·R·Donnithorne),他是西点军校首席领导力教授,讲授《西点领导力发展模式》。内部讲师由公司最高管理团队成员担任,他们会根据实战经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王新辉的晋升经历证明了优才班的行之有效。他说,作为领导者,必须学会制定所负责业务的发展方向,我学的第一门课程是公司首席执行官林杨的《如何制定战略规划》。林杨结合自己的实践,讲述了亲身经验和具体操作办法;在课堂上,林杨还跟王新辉这些学员模拟如何制定战略。
与正规商学院相似,神州数码的优才班学员要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成绩合格才能结业。此外,公司还会给每位学员配导师,继续在实践中去培养他们,提供他们更多轮岗的机会。如今,优才班已办了5期,公司中高层管理者中有90%都来自内部培养。
除针对管理者的培训外,神州数码还有网络培训系统。人力资源部在内网上设置学习专题,集合国内外优秀管理知识,包括《战略管理》、《管理视界》等具体学习栏目,王新辉经常登陆该系统,不断为自己充电。
神州数码还有针对沟通的专业培训,比如《震撼力陈述》、《如何去演讲》、《有效沟通》等相关课程。越是高阶领导者,越需要沟通能力。与西方企业相比,东方企业的领导者沟通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IT企业。IT企业领导者很少有管理科班出身,大多是理工科的学历背景,他们基本没有受过演讲和沟通的训练,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比较普遍。王新辉说:“我是学财务的,以前不是很擅长跟人沟通,但成为公司财务领导人之后,需要跟董事长、CEO汇报工作,需要与各个业务部门的领导联系,还需要跟内部职能部门、外部合作伙伴沟通,沟通能力不过关不行。我通过公司专门的课程,一步步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可见,无论是沟通能力还是其他领导力,都是能够通过学习来培养的。虽然管理业界对领导力是否天生存有争议,但从太多的事例看,领导力有天生的成分,但主要还是要依靠后天的培养。王新辉说:“我首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兴味盎然,特别喜欢所做的工作,再经过专业培训,领导力自然会得到完善和提升。”
高层领导的辅导。神州数码继承了联想集团“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管理三要素的传统,重视带队伍,重视一级带一级的传帮带。王新辉成为神州数码领导层之后,之所以进入角色快,与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首席执行官林杨、总裁闫国荣三位的帮助分不开。他说:“三位领导经常跟我们讨论问题,分享他们的管理智慧。因为他们都是出色的领导者,站在整个公司层面思考问题,通过跟他们交流,我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
王新辉记得刚成为神州数码管理财务的负责人时,需要给各个业务块制定月度、季度和年度指标,但他没有经验。于是,他向首席执行官林杨请教。林杨说,制定指标需要三点,一是了解公司和整个行业过去的发展情况,二是了解公司各个业务的赢利能力,三是对企业和行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不同时间段的指标。
考核的魅力。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考试的督促,一位管理者领导力水平的提高同样离不开考核的帮助。神州数码针对不同的管理者有不同的要求,公司每年都会围绕这些标准进行考核。李岩说,考核令各级管理者知道公司的要求是什么,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发展方向,从而不断改进工作。
“7级以上管理者的考核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直接负责。考核经过精细的设计,像评估其搭班子能力,我们会询问其团队成员。”李岩说,“形式上,我们对搭班子能力有具体的要求,比如,班子的例会、务虚会、生活会召开情况。例会是每周一次的工作会;务虚会主要谈的是未来发展;生活会是大家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到问题和解决办法。这些都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达到要求,那他搭班子的考核就不过关。”
对领导力所有的要求,神州数码都会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通过考核最终量化出每位管理者的领导力水平。
企业文化的熏陶。前面提到了“管理三要素”已是神州数码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李岩说,自分拆以来,神州数码强调各级管理者扎扎实实地以管理三要素为要求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
李岩解释说,神州数码对低阶管理者的要求是,能带领团队把事情做好,针对他们的培训是帮助他们从员工到经理角色的转变。
对中阶管理者,公司对其能力的要求包括战略管理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团队管理能力。管理三要素把定战略放在第二位,说明战略在一个组织中的重要性。
战略管理能力是保证整个团队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运营管理能力是每位中阶领导者必备的,如果一个人在专业上没有创新和建树,那么他很难取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团队管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
对高阶管理者,公司对他们领导力最核心的要求是价值观,即与公司的价值观一致。管理者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目标与下面员工交往,并能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同时,个人领导力也包括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不是靠职权而是靠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取得员工的信任。此时,这些价值观已经成为管理者和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驱动力,而不只是实现自身利益的交易型驱动力。
王新辉体会,从低阶管理者开始,以管理三要素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对自己的领导力提升帮助很大。他说:“一个管理者要告诉团队需要做成什么事,选择共同做事的合适员工,激发团队成员完成目标。管理三要素既是对我们的基础要求,也是主要要求。”
以管理三要素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看似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它却又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进入每个神州数码管理者心中,塑造出属于他们个人的领导力。而一个公司强大的领导力正是跨越险境的能力。神州数码成立20多年里,遇到过许多困难。最严重的一次是2003年“非典”爆发时,神州数码恰好开始涉足手机业务。结果出师不利,手机业务出现大面积亏损,其他业务也都受到冲击,银行收紧了贷款条件,投资者提出了质疑。这一年可谓神州数码有史以来的危机年。
鉴于危机局面,神州数码对管理层提出非常高、甚至有些苛刻的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现金流、资金周转率等所有指标都要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对于业务经理而言,这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我们的干部没有一个人跳出来跟公司闹,大家都默默地扛下来了。”李岩说。随着“非典”的消失,神州数码所有的业务快速走向正轨,全部指标都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之后3年公司实现了持续性的高增长。
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到卓越的领导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反复锤炼的过程。王新辉觉得,公司任命只是一个时间点,做到称职领导者需要两年多时间,而做到卓越所需时间会更长。
神州数码三重领导力
公司对不同级别的管理者的领导力要求不同。
低阶管理者的领导力属第一重:
管理者能带领团队完成目标,主要靠职权的影响力,包括考核和激励员工的职权。
中阶管理者的领导力属第二重:
管理者能够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潜力,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重领导力不仅是管理者通过定规则来完成任务,而是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团队成员快乐工作。
高阶领导者的领导力属最高境界:
领导者能够影响团队成员的价值观,使每位成员的目标跟组织目标高度一致,整个团队达到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境界。此时的领导力演变成一门艺术,员工完全自愿实现组织目标。
(返回阅读原文)
本文原载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3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