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口才课:实用珍藏版(畅销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人都想聊自己,什么时候才应该说自己?

大多数社交能力差的人,他们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拒绝。

——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 马丁·怀特

你在对话中严格地遵守着倾听原则,并严密地保护着自己的隐私,是不是因为以下原因?

● 如果别人知道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可能看不起你。

● 与某些人过于热络,会失去相互的尊重,还是保持神秘感最好。

● 如果他人知道了你的秘密,便会以此来攻击你。

的确,对我们并不了解、还未展开深入交流的人来说,保持谨慎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可是若你过度谨慎的话,别人就会感觉你在隐瞒什么,或者他们会干脆地认定你是一个不诚恳的人,因为你从来没有向他们诉说过自己的生活。

丽斯与拉尔娜今年都刚刚进入哈佛大学就读,两人住在同一间宿舍。相比之下,丽斯明显更加活泼。虽然两人只在一起住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拉尔娜便已经将她的家庭情况、内心的各种想法、以往的学习状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但在两人住在一起的时间里,丽斯发现,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说,而拉尔娜则很少谈及她的生活。

在发现这一点以后,丽斯逐渐减少了说话的次数,并发现,拉尔娜对自己的话很少做出反应,经常只是微笑、点头,说“那后来呢”这一类鼓励自己说话的举动,但她对自己的私生活却非常保密——两人住在一起这么久,自己连她读哪个系都没有搞清楚。

时间一长,丽斯自然不再愿意与拉尔娜说话,两人之间的氛围明显尴尬了很多。而拉尔娜也很纳闷:自己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丽斯为什么会不高兴?

善于做倾听者虽然很好,但是若一味地倾听,并特意规避谈及自己的生活,便会使两人的交往陷入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中。哈佛大学社会学专家马丁·怀特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模式分为了三种:

● 相互脱离式。对话的双方自说自话,不以对方的信息为沟通的基础,而只是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严格来说,这种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 不对等式。谈话的内容只是围绕着对方进行,使另一方感觉到信息与地位的不对等。

● 互倚式。双方可以对等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彼此有积极的反应。

互倚式是人际沟通模式中最好的形式。在这种模式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学会适当的自我表露。所谓自我表露是指,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情绪与情感,其中包括对一些人与事的消极看法。在这种自我表露中,双方能够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并在相互支持与鼓励中加深情感,从而全面促进关系的发展。

怀特教授认为,在自我表露过程中,可以发生一种“表露互惠效应”,即一个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你的朋友对你说出了一件他曾经做过的非常尴尬的事情,如果此时你为了保护他的感受,而积极地讲出自己的一件窘事,他便会感觉到所有人都有可能犯错,而自己并不是唯一做错事的人。

高质量的谈话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倾听、发问与发表评论。如果你仔细地听两个刚认识的人之间展开的谈话,你会发现,他们都在透露一些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相互了解,而这种主动透露自我信息的行为会出现在交往的各个阶段,但在开始交谈的最初几分钟时间里,它们往往最重要——不管双方是否愿意继续深入了解对方。

(1)每次只说一点点

没有人要求还处于相互观望期的你透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但如果你渴望更有意义的沟通时,就需要向对方透露一些你的过去,以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

你不需要说得太多,每次只说一点点便足够了。第一次见面会谈当对方谈及兴趣时,你也可以热情地分享自己的兴趣;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会面,你可以逐步地向对方介绍你的背景、家庭、眼下的工作与目标,以及最重要的——你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大事件或者你的激情所在。

你透露的信息将决定他人如何认识你,因此,最好等你确定对方是真正可以信赖的人以后,再决定是否要透露与隐私密切相关的家庭矛盾、个人健康状况、工作上的麻烦等。

(2)有选择地告诉别人你的工作

有些人在别人问到“你的工作是什么”这样的礼节性问题时会感觉很不自在,他们认为这会使人们对自己形成偏见,或者对他们的工作胡思乱想。没有谁愿意被他人分门别类。可是,如果你仅仅因为感觉不快而拒绝回答这一问题,那么你便已经让这场交谈冷场了。

如果对方已经告诉了你他的工作,而你却不想告诉他,他可能会奇怪,甚至是不解,并因此认为你对他没有兴趣,最终导致话题冷场。其实,如果你真心希望与对方成为朋友,那么你所谓的职业秘密能够保守多久呢?

怀特教授认为,虽然正确的社交中不鼓励一上来就询问他人职业,但是如果有人问及,你还是应该做一些简短的回答:

● 如果你是正处于发展期的业务员,那么,你可以回答对方:“我从事业务类工作。”

● 如果你是一位食品技术研发人员,那么,你可以回答对方:“我从事食品安全类工作。”

● 如果你愿意谈论自己的职业,你完全可以透露一些信息看对方是否感兴趣。在简单地说过自己的工作以后,你完全可以反问对方的职业:“我的工作大致是开发华北地区的市场,你呢?现在在做什么工作?”

● 即使你不想谈论你的工作,你也应该简短地回答对方有关工作的提问,再附加一些自己真正想透露的信息:“我的工作是……不过我真正喜欢的是……”然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将对话引导到自己希望的方向上来。

(3)注意:你并不会失去隐私

如果你回顾自己以往与陌生人、不太熟悉的人交流时,即使谈及了一些个人生活的细节,你的秘密也不会被他人知道。这恰恰是怀特教授希望世人明白的另一道理:细节不等于秘密。

如果不经过相互透露个人信息的阶段,彼此间的信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信任是建立在愿意向他人透露相关个人信息的基础上的——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在工作场合的交流中,类似于“我讨厌这份工作”的个人感觉最好不要透露。

过度防备只会让他人疏远你,这是人类的共性,我们将“透露个人信息”这样的行为视为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因此,下一次如果有人问起你礼节性的问题,你完全可以主动透露一些自己的信息,这样可以使他人多一些了解你的机会。当然,你不需要过多分析自己的生活——冰山一角在此时已然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