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时,从每一个清晨开始
从小到大,我们学过多少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写过多少关于时间的文章故事,但当我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珍惜时间。或许我们曾经珍惜过,但如果用“珍惜”和“不珍惜”做一个比较,哪一个会是胜者?
在楼道里抽一支烟的时间可以敲打半张表格;少在被窝里懒床10分钟可以避免早高峰堵车;周末里玩一个上午网游的时间可以用来洗衣服、收拾屋子,我们谁都知道“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做那个”的惜时模式,但又总会在犯错误的时候给自己找些乱七八糟的诸如“今天有的是时间,不着急”的借口来搪塞。
就像哈佛图书馆墙上写着的“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这句话一样。谁都想珍惜时间,谁都希望自己生命中更多的光阴都变得有意义。
但是,当涉及该如何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失神,或者干脆习惯性地说“从明天早上开始……”
开学之初,老教授到第一个班级上课,下课的时候,他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并说:“这个作业我不着急,你们可以在学期结束之前交给我。”
当老教授到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最后说:“这个作业我不着急,你们可以在两个月之内交给我。”
第三个班级,老教授给同学们留了同样的作业:“这个作业不用太着急交,一个月之内给我就好。”
到了第四个班级,老教授对同学们说:“一周吧,一周之内你们把作业交给我就可以了。”
第五个班级,老教授同样布置了作业,并说:“这个有些着急,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之内一定要交给我。”
第六个班级,老教授笑着说:“这个作业啊,是很着急,但是并不重要。如果你们有心思完成的话,那就明天早上上课之前交给我。当然,如果你们不想做的话,也可以不交,没关系。”
最后一个班级,老教授的表情非常严肃:“这个作业,非常着急,关系到你们能否毕业,我只给你们半天时间,到晚上八点之前,我要看到你们的作业,否则……我想你们不愿看到最坏的结果。”
七个班级,老教授留了同样的作业,最终交作业的结果不出老教授的意料,时间在三天以上的班级,几乎都是在期限的最后一天才交了作业。第六个班级因为老教授说了“可交可不交”,于是有很多人根本都没写。当看着最后一个班级整整齐齐、一份不少的作业时,老教授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后来,老教授又在其他班级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最终,老教授得出了一个让人无奈的结论:人们不是不会珍惜时间,只是因为缺少了那根抽打在灵魂上的皮鞭。
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的惜时言论,我们说得太多,但却始终没能做到。当有人这样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会用那样的语言来回答。就像我们语重心长地希望某人能珍惜某种事物时,他们也会用你曾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来回答你一样。
“从明天早上开始”,老教授用实验证明了这句话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明日复明日”。之所以会这样,与其说是因为人们懒惰,倒不如说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我们时刻都有“头悬棺材”的意识,谁还会再说“明天”?倒不如干脆说“从今天开始”,或者说“从每一个清晨开始”。
黄金法则
我们都不是岁月神偷,更不能做皮鞭抽打下的奴隶。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沓纲领更重要”。与其等着将来惋惜岁月的蹉跎,为什么不把“做”从口头上变成行动,把“喊口号”变成执行呢?